《御臨王帖》是乾隆帝創作的一幅中國書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臨王帖
- 作者:乾隆帝
- 分類:中國書畫>書法
- 形制:冊頁
作品簡介,作品著錄,作品展覽,作品賞析,
作品簡介
題簽:御臨王帖。 題識:癸酉秋月御臨。 鈐印:乾、隆、天地為師 鑑藏印:臣孫毓汶敬藏
作品著錄
出版:《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選集(四)》,第40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作品展覽
展覽:“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大展(四)”,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作品賞析
深心托豪素 懷抱觀古今
——乾隆《御臨王帖》賞析
此冊頁八開,內容為乾隆臨《淳化閣帖》中“王(羲之)書”九種。《淳化閣帖》,亦稱《閣帖》,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翰林侍書王著奉敕摹刻,被後世奉為法帖之祖,收入蒼頡至唐百名書家四百一十九帖,其中“二王”書法最多,成為宋以後歷代學習晉人書法的重要範本,在元明時期,學書卓然有成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鑽研學習過,如董其昌、王鐸等,至清代這種崇尚二王、取法晉唐崇尚法帖的“帖學”風氣,在中期以前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康有為稱“國朝之帖學,薈萃於得天、石庵”,張照與劉墉二人均出自乾隆朝,此時可謂“帖學”之盛,這種書風的形成也源自帝王的個人所好。
清高宗弘曆(1711-1799),號長春居士、十全老人、古稀天子等,在位六十年(1736-1795),年號乾隆,為雍正第四子,幼年時很受其祖父玄燁的喜愛,並受其影響,對於詩文書畫涉獵廣博,頗富造詣。弘曆於萬機之暇,留心翰墨,刻意搜求歷代法書名帖,他名書房為“三希堂”,以“深心托豪素”;特建“淳化軒”以藏《淳化閣帖》;在收藏鑑賞之餘,又匯集書法作品摹勒上石組織刻帖,先後刻成《三希堂法帖》、《墨妙軒法帖》,《重刻淳化閣帖》、《蘭亭八柱帖》等著名叢帖。他本人也喜好揮毫弄翰,大學士梁詩正曾贊乾隆“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復品鑑精嚴,研究周悉”,溢美之言外,我們也能看到乾隆對於“二王” 書法的心追力模,其中尤其對《快雪時晴帖》用功至深,在對此帖的多次題跋中,乾隆也曾書:“己巳臘日雪後,乘興縮臨此帖一過,命朱采刻於姚宗仁所制玩鵝玉器,亦一佳話也。”己巳為1749年。
此冊頁署款“癸酉秋月御臨”,鈐朱文“乾”字、白文“隆”字和“天地為師”朱文印章。癸酉為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封底左下鈐有“臣孫毓汶敬藏” 白文收藏印,與其《御臨倪瓚畫譜》上所鈐印同,據考孫毓汶(1833-1899)字萊山,號遲庵,山東濟寧人。鹹豐六年(1856)榜眼,精鑑別書畫,工書法,錢選《浮玉山居圖卷》曾為其收藏。
《淳化閣帖》共收王羲之書跡一百六十一帖。“帖”,在古代是指信札、便箋和書稿一類的墨跡。此冊所臨九帖,為王羲之信札九通,其依次為:《虞休帖》、《臨川帖》、《袁生帖》、《知賓貼》、《適太常帖》、《司州帖》、《里人帖》、《想弟帖》和《仆可帖》。其中《袁生帖》在清內府藏有墨跡本(唐摹本),《三希堂法帖》曾收錄摹刻。此冊書法為草書字型,圓轉流暢,又以中鋒行筆,落筆沉著果斷,連帶自如,墨色勻淨淡雅,布局上以界格分行,每行四字,行氣疏朗有致。整冊作品運筆精熟,筆墨酣暢而古法記憶體,雖為臨帖之作,但無澀滯之感,可見書家對摹寫對象極為熟悉。
將此冊頁與《淳化閣帖》刻本相較,原刻筆勢起伏跌宕,形態舒捲多狀,點畫的映帶連綿尤為突出,很能代表王羲之後期今草的藝術特點。乾隆此帖書寫在體勢上摹寫地惟妙惟肖,與王書氣合,這源於乾隆早年對“王書”的臨摹功底,從摹刻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敬勝齋法帖》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對歷代書法作品的臨摹下過很深的功力。由於草書的臨寫,往往是師其意而不在跡象間,這件作品也體現了乾隆的本色書風,即筆法圓勁,結體平穩勻稱,呈內斂之勢和圓熟之態,這受到當時崇董之風的影響,尤其是他對趙孟俯的推崇,趙書遒媚的體態也融入其筆下。所以此件作品在右軍灑脫超逸之外又見端莊穩重,於逸少筆力遒勁之內又見妍麗之態。而且對比一下他在己巳(1749)年所臨《閣帖》中的《旃罽帖》及《宰相安和帖》(現藏北京故宮)和壬申(1752)年《緙絲乾隆御臨王羲之袁生帖卷》(現藏北京故宮)兩件作品,可以發現,之前的這兩件作品與此冊頁有更多的相承之處,如筆法的遒勁圓潤,墨色的飽滿,體勢的秀逸,都明顯地滲透著趙孟頫書體的韻味,但字跡結體較為拘謹,筆力稍嫌稚弱。此件冊頁則是對趙書風格很大的超越,用筆於細勁之中見沉著,體勢稍見開合之態,應是乾隆臨習王羲之書法的精進之作。
今人評價乾隆書法“圓潤秀髮,蓋仿雪松,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雖饒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馬宗霍《岳樓筆談》),此語論風格而未及格調,終隔一層。張伯英先生在《敬勝齋法帖提要》中云:“學者多見古人真跡,得其用筆用意,下筆自不同流俗。內府所藏既富,高宗天資亦優,弄翰尤勤。清代諸帝王皆工書,而高宗詣力最為深厚。晚年益臻古澹,有從心不逾矩之妙。”此論可謂卓見不凡。乾隆由董、趙而上追羲獻,能取法乎上,且自幼“弄翰抒毫,動成卷帙”,於聽政之暇,對內府所藏又“手自摹寫,品評題識,至於再三”,其臨池功力之深,又以詩文涵養筆墨,書法格調自然秀逸不俗。
——劉金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