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M3

徠卡M3

徠卡M3,掃描出來約3600w像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徠卡M3
  • 外文名:leica m3
  • 有效像素數:膠捲
  • 感測器類型 :135膠捲
  • 最大像素數:掃描出來約=3600w像素。
  • 產地:德國,小部分加拿大
歷史沿革,變化特點,購買要點,基本參數,

歷史沿革

leica m3leica m3
1954年在當時的西德科隆舉辦的照相器材博覽會上,Leica公司發表了日後取得歷史性榮譽的照相機,那就是至今依然人氣值很高的旁軸名機“Leica M3”。當然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具有AE功能的M7和帶測光的MP,但我們畢竟不能忘記M型初代機的歷史。
實際上M3是在改良了Leica BARNACK Model的諸多不足後產生的機型。首先是對鏡頭卡口的改進,把旋入式的螺絲口(也就是俗稱的L口)改成了插入式的M口,使得交換鏡頭更加迅速。取景窗也由雙眼式改成了單眼式,內裝有50MM、90MM、135MM取景框,有視差自動補償系統。取景窗的構成是由細微的三稜鏡用膠粘合而成,在所有Leica照相機的取景器中光學結構是最為複雜。正是由於此特點,才有值得自誇的0.91倍的取景倍率,如此的高倍率使得取景器中的被攝體看起來明亮、對焦精度高,這正是M3所具有的最大魅力。
但是,出於成本的考慮,M3之後的M型Leica M2雖然繼承了M3取景器的結構,但進行了簡化。
M3的卷片也由BARNACK Model型的圓形旋轉式改為把柄式。快門旋鈕也統一為一個。更進一步的變化是裝填膠捲時不僅僅是取掉底蓋,為了裝卷方便也可以打開和現行SLR不同的獨特的後蓋。
可以說M3的出場給世界照相機業的衝擊是巨大的。可以叫做“M3衝擊波”。一直是Leica的競爭對手的蔡司因此退出了35MM旁軸照相機的競爭;一直在全力追趕德國照相機的日本,終於從M3上看到了自己和對手在技術力量上的懸殊差距。深感在旁軸機上自己追趕不上德國的日本照相機廠家,也放棄了在旁軸上和Leica的競爭,全力轉向了開發SLR照相機。正是此種轉變,才有了現在日本各廠家的SLR領導照相流行的潮流,也最終使日本的廠家威脅到Leica的(當然也有當時德國人工費暴漲的緣由)生存,這是後話。可以說M3在充分展示Leica所具有的技術水平的同時,也把此後Leica經營陷入困境的繩索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因為Leica從此再也沒有推出過能超過M3的機器了。
M3從54開始到66年12年間製造結束,總共生產了23萬5000台(還有一說是68年結束,共生產了22萬6000台,其中68年特別生產的機身號為:1206962—1206999,Leica還在66年生產過一批特別定做機,機身號為:1158996—1159000。如果按此計算的話,應該是13年,由於67年一台也沒有生產,這是我自己根據資料總結的說法),其中大多數為德國本土工廠生產,但也有加拿大工廠生產的,其比例大致為30:1。黑色機身占總數的約1.3%,只有近3000台。由於比較稀少,在2手市場的價格貴得離譜,是普通機種的5-10倍價格。還有根據Leica的記錄給西德陸軍總共製造了143台,占總數的0.06%。M3和此後推出的M2、M4、M5相比生產台數最多,也最受人們歡迎。
儘管從終止生產到現在時間已經不短了,由於M3一直站在旁軸機的最高峰所以長久保持了旺盛的人氣。M3所具有的高精度的機械性能和流暢的操作感、以及精美的鍍鉻工藝,已經超出了作為工具的照相機的概念,可以說是以工藝品存世令攝影愛好者喜歡的。

變化特點

Leica M3機身號正好是從第70萬台開始到1164865結束(此種說法並沒有將特別定做的計算在內,實際上上面我也已經說過了66年結束後,在68年還做過一批特製機,編號是:1206962—1206999,所以確切的說結束號應該是1206999)。
12年間(一說14年)的生產,M3改進的地方也不少。其中最為有名的改變當屬卷片把柄。從機身號700000~915250為2下過片式,從915251開始,卷片改為現在其他M機也廣泛採用的一下過片式。快門速度也做了改變,初期的M3採用的是當時國際上通用的,即:1、1/2、1/5、1/10、1/25、1/50、1/100、1/250、1/500、1/1000,但從854001以後改成了等倍式,也就是現在普遍採用的方式。實際上如果對M3進行大致的分類的話,可以分成如下的3種:2下過片,快門國際式;2下過片,快門等倍式;一次過片。
直到IIIf的Leica BARNACK Model的取景窗只能用50MM的鏡頭,如果裝用其它鏡頭時,必須安裝附加取景器。但M3由於已經內裝了50、90、135MM的取景框,安裝不同的鏡頭時,取景框就自動轉為和鏡頭匹配的取景框。而且,為了在不裝鏡頭時也能明白鏡頭的攝影的範圍,從785801號開始,在機身的正面追加了取景框切換把柄。
安裝背帶的在正側面的大型金屬掛鈎,也從950000號以後改成小型,位置也改到機身前方斜側面了。M2以後除了M5全部的機種都是如此。這也可以說是M3外觀比較大的改變。
如果要進一步說細微的不同的話,初期的M3的頂部正面有3顆螺釘,背面有2顆,但後來的正面只有1顆。初期型的回片圓柄中央的確認膠捲安裝是否正常的標誌,是橫切成的一道槽,中期的變成了一個粗大的圓點,後期的則變成了2個圓點。
1958年Leica M2開始銷售以後,M3的零件慢慢和M2變成通用的了。例如取景窗中的距離計上追加了使用在M2上表示被攝深度的標誌,回片把柄也和M2後期的形狀一樣小型化。更進一步,在M3生產即將結束之際,鏡頭安裝鈕和M2一樣省去了周圍的金屬圓圈。
按國外的Leica發燒友的說法,近6000台黑色Leica(有一說是3000台,筆者認為此種說法比較接近正確)和少量軍用的是M3中的珍品。還有最初期的701300號以內的頂部呈角型的也被視為M3中的珍品。

購買要點

我在文中前邊已經介紹過了,M3已經有了很多的變化,如此一來我們的選擇範圍就比較大了。按照一般的常識,越是進行了局部改變的新型號價格高且受人們的歡迎,但此種常識對M3來說是不適用的。有喜好初期的2次過片式的人,也有隻喜歡一次過片式的。如果此前從來沒有接觸過M3的話,首先根據資料了解各種規格的M3,如果有條件再到有這種機器的照相機店中親手觸摸,找到合乎自己口味的種類。這種做法在國內可能比較難一些,其實僅從資料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M3的。如果有了此過程,即便不會成為M3的專家,也可以對Leica有點認識了。
在此我只能根據日本雜誌上的文章就日本市場上的情況向大家做一些簡單的介紹,歡迎在其他地方的DX進行補充。
從世界各國的市場看,可以說Leica在日本是最貴的。也正是由於日本人對Leica的無理崇拜,使得市場上的M3被炒成了天價。日本市場也和各處市場的情況是一樣的,根據外觀的好壞價格的差別也是天上地下。最便宜的有15萬日元左右的(合人民幣1萬多),程度好的也有超過40萬日元的(合人民幣2.7萬多)。如果是出於實用的考慮,可以考慮價格便宜外觀只要過得去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找機械動作狀況好的。還有一種是在當時的徠茲公司進行了改造的,儘管在2手市場上機身號是2次過片式的,但實際上是已經改成了一次過片式的。此種改造品比機身號應值的價格定的要便宜很多。
作為M3的缺點人們常會列舉出取景框沒有對應廣角鏡頭。在使用35mm鏡頭的時候是購買帶輔助取景器的(也就是我們常說帶眼鏡的)鏡頭,還是另外單買單獨的輔助取景器?基本上M3是適合50mm鏡頭用的機身。如果主要是以35mm鏡頭為主的話,購買M2比較合適,M2取景器中內裝了35、50、90mm的取景框。
其實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可以購買Konica的Herxar RF,此機取景器中共有:28、35、50、75、90、135mm計6種取景框,而且Leica的M系列鏡頭全部可以沒有問題的使用,即便是Leica的L口頭,加裝接圈後也可以使用。還可以進行AE自動曝光,也可以很輕鬆的裝卷。詳細的可以參考我上次貼出的《詳解Konica Hexar RF》的帖。畢竟Leica最令愛好者喜歡的在其鏡頭,而不主要在其機身,我是如此認為的。
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Cosina推出的Bessa-R2,此機採用的也是可以使用M頭的自己命名為VM口的機身,但其取景框只有4種:35、50、75、90mm。此機好像沒有Konica的RF那么引起轟動。
我正是為了買M3才開始收集有關Leica的資料,等看完了也了解清楚了,這不,這篇文章也就出來了,現學現賣。也許是由於我沒有體會出Leica文化的神韻,我還是覺得RF好用。
該打住了,越寫越長快成老太太的又醜又長的裹腳布了。好啦,到此OVER!
再來一段。由於M3還需要另帶測光表,所以大多數人用Leica的頭,用RF做機身,M3適合留在家裡把玩,用來拍東西,有點落後了。用M7還可以。每個人也許會有同樣的經驗,AE機器用多後,靠經驗與目測的能力已經大不如以前了,現在,再去強調靠經驗曝光就有點太不科學了。

基本參數

徠卡M3
數碼版基本參數
數位相機類型 消費數位相機
快門速度 1000年01月秒
感光度範圍 ISO 100
白平衡調整 自動
取景器類型 旁軸取景器
內置存儲容量 32MB
存儲卡 SD
照片格式 JPEG
連線類型 USB 1.1
電源 1 x CR2
體積 65 x 49 x 44mm
重量 98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