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走向世界

從這裡走向世界

《從這裡走向世界》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書中收錄了33位在世界各地學習、生活、工作的交大附中的學子寫的關於圓夢的文章。

基本介紹

  • 書名:從這裡走向世界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陳德良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184頁
  • 開本:3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上海交大附中是上海的四大名校之一,培養了無數優秀的學生,陳德良主編的《從這裡走向世界--上海交大附中33位學子海外圓夢之路》是由33位在世界各地學習、生活、工作的交大附中的學子寫的關於圓夢的文章,這些文章很真實地反應了這些學生走上社會後的成長心路,是一本很好的勵志的書。

圖書目錄

序:掠過最遙遠的天際
我在海地戰亂的日子裡
為中羅友誼添磚加瓦
為朱鎔基總理的隨行記者開車
我的拓展之路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做中日人民的友好使者
走進法國高科技領域
弄潮兒
擁抱藍色海洋,開發能源寶藏
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紐”與“絆”,在日本的日子
加拿大生活散記
努力進前
一片祥雲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在德國度過了人生的黃金時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從母校出發
片片楓葉情
我在巴基斯坦的日子裡
從交大附中走向世界
日本的生活,你習慣了嗎
從交大附中走出來
熱情不滅,從這裡走向世界
愛在美利堅
隨夢而飛
闖蕩
從高中生到研究者
在日本的留學生活
大洋彼岸夢想繼續
藍天翱翔友誼橋樑
悟憶高盛感受矽谷
擁抱“地球村”
附:燕歸來
——訪1968屆2班盧琪校友

後記

《從這裡走向世界——上海交大附中33位學子海外圓夢之路》一書,終於在我的母校——上海交大附中建校60周年之際出版了。回顧兩年多來為出版此書,我又一次品嘗了酸甜苦辣的滋味。
2012年初,從美國回滬探親的1984屆1班曹曉坤校友回母校看望我,我送了她《從這裡走向交大》《從這裡走向成功》兩本書。她看後向我建議,是否可以再出第三本書,《從這裡走向世界》,寫一些在世界各地學習、工作、生活的校友奮鬥圓夢的情況。她還風趣地說,巴金有激流三部曲,你也可以向巴老學習,寫交大附中三部曲。她的建議,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因為之前我根本沒考慮過要出第三本書,我當即向她表示感謝,為我出了一個金點子。
對於從事著校友會秘書長工作的我來說,要尋找30多位在海外的歷屆校友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因而我一開始就充滿著信心。但後來的事實告訴我,事情並不那么簡單。由於多年,十多年,甚至幾十年與這些校友不聯繫,要找到他們也並非易事。我開始在微博、部落格、微信上發了信息,希望在海外的同學與我聯繫,但回響者寥寥無幾。於是,我把目光轉向各屆各班的一些聯絡員,希望他們向我提供同班或同屆同學在海外的,一下子,我獲得了30多位國外校友的信息,我不斷地通過微博、Email與他們聯繫,結果也只有一半人聯繫上。我又通過班主任老師,希望他們提供信息幫我並聯繫,結果班主任聯繫的近10人都獲得成功。我向這些班主任老師表示感謝,他們是蔣敏然、沈瑩、鄧無畏、沈時煉老師。
學校每年舉行校慶活動,部分在國外的校友也會回來參加。我當面希望他們參加到此書的寫作中來,每次這些校友都答應,但回去後,大多沒了音訊,我只得另尋校友。 一位當年非常熱心寫作的同學,還是市里某刊物的學生記者,我設法找到她,就到檔案室查她當年的學習卡,寄信給她在上海的父母家。很快收到了這位在美國的校友的回覆,不久就發來了她撰寫的文章。為此,我特別高興。
一位家住崇明的學生,當年是學生會主席,我通過公安派出所,找到了他的鄉下父母,最後找到了在加拿大的這位校友。他也寫來了文章。此事,讓我體會到,如果你一定要找到一個人,只要這個人還在地球上,只要有毅力,堅持找下去,多數是會找到的。
凡聯繫上的校友,對我編輯此書都給予了熱情支持,他們在繁忙的工作、學習、生活之餘,抽出寶貴時間撰寫了文章。有的篇幅超出了我原來的5000字左右的要求,有的達萬字左右。他們的文章中,讓我,也讓學校了解了他們從交大附中畢業後,在大學,在國外學習、創業的艱辛。他們為祖國爭得了榮譽,為增進所在國人民與中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我為我校有這么一批優秀的校友在世界各國的成功而感到驕傲,也為他們在海外的生活幸福表示祝賀。
好多校友,由於長期在國外,基本已不用中文寫文章了,所以發來的稿子有的語句不通,有的標點符號不會用,有的文章不會分段落,我都進行認真地修改,並發回徵求他們的意見。不少文章我還提出了修改補充意見,得到了這些校友的支持。更有多位校友是手寫稿傳過來,我所在的校友會辦公室徐奕君老師幫助打字,形成電子文檔,在此,我向徐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書中確定了33位校友,主要是2004年出第一本《從這裡走向交大》時,聯繫了考入上海交大的幾十位學子,最後只有33位完稿。2009年第二本《從這裡走向成功》也就按這個數字採訪已工作的校友。這次,《從這裡走向世界》便很自然的還是33名校友。另外,在我校老三屆出版的《校友報》上,有一篇《燕歸來》的文章,我覺得很不錯,故作為附錄,選入此書。
我校1975屆3班胡建平校友(筆名簡平),他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兒童文學家。前兩本書他都寫了序言。這次,考慮到他得了大病,開過刀,身體一直很虛弱,我抱著試探的心情與他聯繫,能否再為此書寫序,想不到他一口答應。他是抱病為此書寫了序,讓我深為感動,並體會著當老師的幸福感。
此書出版,得到了1969屆1班許建一、1977屆2班胡少泉、李軍寶、3班王滿珍、5班張建忠、6班盧翠萍、1978屆5班陳梁飛、1985屆4班劉濤、1986屆6班何立峰、1988屆8班許謹、1990屆4班馮曉波、8班顧清、199l屆2班姜曉凌、1992屆7班蔡淑文、1993屆8班施恩偉、1996屆8班王堯、1997屆8班徐駁、2000屆6班項珏、2002屆6班吳霏霏、2005屆9班季苑苑等20位校友的資助,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感謝。
《從這裡走向交大》《從這裡走向成功》《從這裡走向世界》,我總算完成了交大附中三部曲。願我們的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優 秀人才,為中國、為世界的發展作出貢獻。
陳德良
2014年5月

序言

掠過最遙遠的天際
我曾想過,主編並出版了《從這裡走向交大》和《從這裡走向成功》後,陳德良老師應該還會做第三本書的,這合乎中國的一句老話,叫“一而再,再而三”。果然,像上兩次一樣,在春風和緩的時候,陳老師又找到了我,跟我說,他要出第三本書了,由此形成一個系列。這本書便是《從這裡走向世界》,敘述了在世界各地的33位交大附中校友的生活、事業與成就。
我不能不佩服陳老師那善於跟蹤的腳步,從附中到交大,從就學到社會,從中國到世界。事實上,這是一所中學的光榮。我們的母校——交大附中,不僅向高校輸送了品學兼優的學生,更向全世界輸送了富有才華和開創精神的寶貴人才。我真的很驚訝,從這本書里,我發現僅僅33位校友,他們的身影就已經映照在20多個國家,幾乎遍布全球各個大洲,而我們身在海外的校友豈止百千。這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啊,套用一句話,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便有交大附中的校友。
可是,在世界已成為一個地球村的背景下,即便天涯海角處處有我們的校友,也並不是一件猶如天方夜譚般的稀罕事情,最為重要的是,我們這些在海外發展的校友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在遠離祖國的地方開闢了一片屬於自己的遼闊天空。在閱讀這部書稿中33位校友自己撰寫的文章時,曾參加海地維和工作的1963屆的張伯清、在加拿大電視台工作的1984屆的朱輝、為發展巴基斯坦電信事業盡心盡力的1993屆的徐一亮、在澳大利亞Parramatta市擔任市政府議員的1984屆的胡煜明、獲得美國高盛全球領導者獎的2006屆的蔣俊豪、在德國當醫生的1990屆的李俊、為中國和羅馬尼亞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貢獻的1964屆的駱東泉、在加拿大白求恩故居擔任講解員並自己創業的1992屆的王磊,作為中國和日本間的友好使者的1979屆的張明忠……他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跟隨他們經歷著曲折和順暢,悲傷和喜悅,艱難和執著,失敗和成功。說到底,這是生活的昭示,人生的演繹,生命的歷程。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重新發現自己,重新認識生活,重新感知世界。
我想,這也應該是陳老師主編這本書的用心所在吧。他在徵集文章時說到幾個要素:放飛夢想,踏上征程,立足他鄉,艱苦創業,喜獲成果,感恩祖國。這些要素歸集起來,也就是現下所說的“勵志”和“夢想”了。我讀完書稿後認為,不僅是交大附中的校友,即使是普通的讀者,也會喜歡這本書的,因為所有的人都渴望著讓自己的人生理想像種子一樣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生根,開花,結果。這是美好的願望,不管最後能不能實現,有過這樣的夢想,並為之作出過努力,一切便已抵達。
我自己在交大附中念書的時候,還正值“文革”,雖然那時我們自我標榜為“世界革命的中心”,但其實是閉關鎖國的,圖書館裡將每本世界文學經典名著都封存了起來。可我很幸運,圖書館的毛友諒老師偷偷地借了一本英語縮寫本《木偶奇遇記》給我讀,使我得以接觸到了中國以外的一個世界,也使我得以在心底里種下了一顆小小的文學的種子。這本書稿中的校友,不管就讀於20世紀60年代,還是21世紀的2008年,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們生命真正的啟航是從交大附中開始的。我感同身受,我也一直說,正是在交大附中,我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儘管我沒有在國外生活和工作的經驗,但也遊歷過不少國家,除了看到不同的景色,也感知到身處異國他鄉同胞的不易,所以,我更為這些闖蕩世界的校友們而驕傲。他們是我們母校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整個世界為之精彩的組成部分。
德國文學家赫爾曼·黑塞這樣說過:“真正的旅懷,和想從所有事物、人類、現象中求得解答的危險欲望相同,是把世界放在自己頭上的無畏之思。”在這個意義上,我欽敬那些在海外生活與工作的校友們的勇氣和膽識。我相信,他們的經歷將會與我們的時代和民族熔鑄在一起,那便是越過一井之地,讓胸襟愈趨開闊、大氣,讓眼界愈趨多元、深邃,匯人世界的浩蕩潮流之中。或許,我們沒有那些校友們的不凡經歷,但是,即使是平凡的我們,也可以讓自己的心自由地掠過最遙遠的天際,在碧空投下綿長而深遠的身影。而這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現 在,陳德良老師完成了他的一個“交大附中三部曲”,他感到了圓滿。而我,在陳老師的盛情邀請下,為這三部曲寫下了最後一篇序言;一部一篇序,整整三篇,我同樣也感到了圓滿。
祝福所有的校友們。
祝福親愛的母校。
簡平
2014年5月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