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辯護到審度: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

從辯護到審度: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

《從辯護到審度: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整合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的研究成果,按照“馬克思科學觀研究”、“當代科學論探索”與“西方科學論研究”三大篇,分為馬克思科學哲學、馬克思科學社會學、科學觀的轉換、科學技術的異化、科技戰略與公共政策、中國科學論的發展、西方正統科學論、後現代科學論等八章進行論述,生動反映了當前研究的基本態勢,體現了對科學技術從單純辯護到全面審度的轉變。《從辯護到審度: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由國內眾多科學哲學名家、新秀執筆,既有理論深度,又不顯枯燥晦澀,是一本了解當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態勢的津筏之作。《從辯護到審度: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對構建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和當代科學技術論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從辯護到審度: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
  • 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455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朗朗書房出版顧問有限公司
  • 作者:劉大椿
  • 出版日期:2009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196054, 781119605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從辯護到審度: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劉大椿,哲學家。江西於都人,1944年5月出生於貴州安順。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在科學哲學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樹。主要著作有:《新學苦旅:中國科學文化興起的歷程》(1995,2003)、《科學哲學》(1998,2007)、《科學技術哲學導論》(2000,2005)、《在真與善之間:科技時代的倫理問題和道德抉擇》(2000)、《科學活動論 互補方法論》(2002)、《轉型驅動力:現代科技革命與社會變革》(2002)、《自然辯證法概論》(2004,2008)、《從中心到邊緣: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2006)。

圖書目錄

當下科學論的發展趨勢和生長點(代序)
第一篇 馬克思科學觀研究
第一章 馬克思科學哲學
一、馬克思科學哲學綱要
二、馬克思科學觀研究的兩條線索
三、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的當代價值
四、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科學觀
五、通向自由之路:馬克思視閾中的科學

第二章 馬克思科學社會學
一、馬克思創造觀初探
二、馬克思技術與人性思想解讀
三、馬克思恩格斯環境觀述要
四、巴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學思想的理解
五、“赫森論點”與馬克思科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套用於科學史研究的第一次系統嘗試
六、馬克思科學觀與創新型國家建設

第二篇 當代科學論探索
第三章 科學觀的轉換
一、從馬克思的實踐思想到科學實踐哲學
二、科學哲學的範式轉變——科學文化哲學論綱
三、當代科學論的經濟學轉向
四、科技價值二分的哲學反思
五、科學革命與科學思維方式變革的一致性
六、資本主義精神與現代科學觀的轉換

第四章 科學技術的異化
一、實驗科學的非自然性及其自然轉向
二、資訊時代技術異化的根源及其消解
三、追問技術與倫理
四、反科學視閾中的科學

第五章 科技戰略與公共政策
一、如何看“偽科學”
二、理解科學,辨別偽科學、反科學
三、公眾參與與科技決策
四、科技政策的分析方法
五、科技創新的文化維度
六、從職業倫理到公共政策——美國應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制度性轉變

第六章 中國科學論的發展
一、現代中國科學觀演變探析
二、科學思想變遷對科學發展觀的貢獻
三、中西STS的“外圍”比較及中國特色的STS
四、當代西方哲學對自然辯證法的詰難及中國哲學界的回應
五、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哲學發展的若干特徵
六、科學視閾中的地方性知識

第三篇 西方科學論研究
第七章 西方正統科學論
一、論科學真理
二、科學、學術與教育——美國一流大學的學術文化
三、科學、規律與必然性
四、從方法到判據:操作主義的程式化科學觀——以人工智慧哲學為例
五、多元主義與整體論視野中的科學
六、“直觀”科學:從科學到人的意義的凸現

第八章 後現代科學論
一、無政府主義認識論視野中的教育
二、福柯的後現代知識論
三、波蘭尼意會認知論的科學劃界觀
四、科學技術觀的現代演化軌跡
五、後現代科學論:從機械論的隱喻到相對主義——從哲學、科學兩方面分析
六、海德格爾現代科技批判理論的哲學軌跡
後記

文摘

第一篇 馬克思科學觀研究
第一章 馬克思科學哲學
一、馬克思科學哲學綱要馬克思的科學哲學,就是指馬克思對科學的哲學理解。它是有待系統挖掘的馬克思的重要理論遺產,是我們建立馬克思主義科學哲學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科學哲學: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一個理論支點馬克思對科學的批判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不僅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實現其哲學革命的重要的理論支點。我們過去一般都是從形上學哲學前提的抽象性,而馬克思哲學是從其歷史性、具體性等方面分析馬克思的哲學革命的。的確,馬克思的“現實的人”的哲學出發點,不同於一切理性形上學抽象化了的哲學前提——不論是形上學化了的脫離人的自然,還是形上學化了的脫離自然的人,或者是形上學化了的人與自然的統一。當馬克思宣布“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的時候,馬克思哲學與理性形上學在哲學前提上的分野就一目了然了。這種關涉哲學的旨趣、主題和解釋原則的根本性分野,同時也彰顯出了馬克思實現哲學革命的另一個理論支點和邏輯線索,即馬克思對科學的批判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科學在近代的系統發生,不僅分裂了哲學對世界在古代具有的那種直接的認識關係,而且促使哲學隨著實證科學的發展從它所占據的、直接解釋的世襲領地中一步步退了出來。在科學時代,直接以世界為對象,能夠真正解釋世界並使改造世界成為可能的是科學,哲學對世界的研究必須以科學及科學的作用為中介。這一切都出自一個明顯存在的直接現實性,即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辨理解必須讓位於自然科學的實證研究,改善人的生存狀況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根源是研究自然規律,掌握自然規律,能夠實現自然規律的科學和科學的套用。只不過,在近代前期,科學突出的是其認識自然的職能,近代哲學的主題只能是知識的客觀性根據,並在哲學理論的更替中發展到對哲學存在根據和合理性的質疑。發端於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通過技術對科學的關係,將科學的實踐維度敞開於世人眼前。重視人對自然的作用,反形上學,以工業革命為背景,這是馬克思時代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徵。但與注重科學的精神價值、側重於從人類觀念方面解釋、描述社會發展的孔德,和藉助於科學、力圖在對整個外部世界(包括社會)的解釋中“承認現存的東西”的斯賓塞(H.Spencer)不同,馬克思不僅全面地把握了科學的精神價值和物質價值、理論維度和實踐維度,而且從“現實的人”的解放之根本宗旨出發,將科學與“現實的人”的歷史生存、人的現實解放和全面發展歷史地關聯了起來,提出人的解放是“一種歷史過程”,就是“由歷史的關係,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歷史過程。正因為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馬克思才說:對於現實的人來說,“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自然科學展開了大規模的活動並且^有了不斷增多的材料”,它“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並為人的解放作準備”,等等。因此,我們說,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足建立在自然科學系統發生前、人只是周圍自然過程的一個被動因素的社會狀況之上,也不是建立在那種以適應自然為特徵的農業(這也是以工業為基礎的農業與工業產生以前的農業的區別)社會的生產之上,而是直接建立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工業,及以工業為基礎的現代經濟社會之上。在1845年5月至7月間“馬克思寫下的《布魯塞爾筆記》的第二部分中,通過對日拉丹的《機器》、拜比爾的《關於機器的工廠的經濟學研究》和烏爾的《工廠哲學》等論著的研究,馬克思此時已經從政治經濟學中深刻地意識到,只有建立在手工業和工業的工具系統的改變之上的生產的進步,才是歷史時間性的根本”。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工業實踐構成了人類真正的社會歷史存在,也是自然界生成為人的現實歷史和過程。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的大工業,使馬克思認識到了人的生存實踐的創造本質,認識到了人對於自然界特有的、社會的、能動的改造本質。以此為基礎的馬克思對歷史的認識,就具有了以往的任何哲學都無法包含的內容(並凶而超越了黑格爾),它在概念上足現代的,是以自然科學和工業為基礎的。因此,不論是從歷史還是從邏輯的角度,我們認為“馬克思的科學哲學”這個概念都是有意義的。對馬克思科學哲學的研究既是對馬克思理解科學的解釋,也是馬克思哲學的套用,實際上也是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
(二)實踐生存論:馬克思科學哲學的理論視閾與解釋原則馬克思科學哲學的本體論,是以“現實的人”為基石構築的。“現實的人”,既是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的抽象人本學和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的理論視閥,足馬克思創立新經濟學的哲學方法論,也是馬克思批判地、歷史地理解科學的哲學方法論。所謂“現實的人”,是以實踐的方式存在著的從事實踐活動並在實踐中發展自身的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他的哲學批判不是從觀念出發,也不是從邏輯的、抽象的人出發,而是從從事現實活動的人出發的——“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從“現實的人”出發對科學的生存論理解,展開於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經濟學手稿》等著作中,邏輯地表現出以下幾條線索。
1.“現實的人”——“類存在物”、對象性活動——科學我們認為,這條邏輯線索蘊藏著馬克思關於科學存在的本體論根據的理解。首先,就人的本性與科學的關係而言,馬克思認為,科學是現實的、對象化的人的確證和實現。馬克思說,人作為有生命的、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就等於說,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為自己的本質即自己生命活動表現的對象”,“人不僅要在自己的存在中,而且也要在自己的思維和知識中確證並表現自身”。因此,科學也是對象化勞動,是人對自身的“確證”和“表現”。而且,就人類歷史中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入,就作為人的對象的自然界不是作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是日益通過工業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來說,科學就更是一種現實的、對象化的人的深層次的、自為的實現,是人作為人表示自己是類存在物而必然具有的高級活動。其次,在馬克思看來,在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中,科學是社會性的人對“人的自然的本質”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質”的占有。如果說,馬克思將工業看做人在實踐和物質上對“人的自然的本質”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質”的占有和公開展示,那么,科學就是社會性的人在理論和精神上對“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和“人的自然的本質”的占有和展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的自然本質的深層敞開,對自然界的人的本質的揭示,卻是通過科學與工業,通過本質上是社會性的人以“否定性”的形式對自然界的超越實現的。馬克思的“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的判斷,表達的就是屬於自然的人同時又以“否定性”的形式超越於自然的思想。以自然界為對象的自然科學直接是以人為對象的,它的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是對“人的自然本質”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質”的揭示。在實踐上,社會性的人對於自然界的人的本質的占有,也就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的生成過程,是自然界生成為人的過程。這種占有,可能性上是伴隨著人類歷史的展開就開始了,但在現實性上卻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才公開展示出來。這裡的條件,在歷史和邏輯上就是科學與工業。對此,馬克思有一系列的論述,如:“人是自然科學的直接對象;因為直接的感性自然界,對人來說直接是人的感性(這是同一個說法)。”“人的第一個對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質力量,正如它們只有在自然對象中才能得到客觀的實現一樣,只有在關於一般自然界的科學中才能獲得它們的自我認識。”“工業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關係。因此,如果把工業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也就可以理解了。”

後記

在馬克思誕辰19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成立30周年之際,國內一批老中青學者就“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主題集思廣益,進行了認真而開放的學術研討,薈萃了許多有創意的研究成果。本書就是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用一種比較綜合和全局的視野進行選編、修改、整理而成的研究性文集,期望它能為進一步的討論提供一個深厚的基礎。
本書的大部分稿件來源於2008年5月召開的“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學術研討會”。這次研討會得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自然辯證法史專業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的有力資助。研討會的成功對本主題研究的展開產生了積極影響。來自全國30餘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和博士研究生參加了研討會,他們從不同角度就馬克思科學觀與當代科學論的相關問題發表了論文和意見,其中一部分選入了本書,並且多數是首次發表。書中論文生動地反映了當前研究的基本態勢,體現了對科學技術從單純辯護到全面審度的轉變。按文章在書中的邏輯順序,作者計有:劉大椿、曹志平、徐志宏、曾華鋒、楊愛華、查有梁、丁軍強、劉仲林、王伯魯、王書明、高琳、周艷、陳向義、唐文佩、劉華勇、吳彤、孟建偉、歐陽鋒、徐夢秋、李建珊、喬文娟、鄔煜、李建軍、肖顯靜、李佩瓊、高劍平、孫紅霞、吳忠群、張之滄、林堅、劉海波、婁偉、歐庭高、蔣美仕、付揚帆、唐軍、王前、徐琳琳、魯品越、呂乃基、張寅生、李彤宇、蒙本曼、李醒民、朱亞宗、劉勁楊、塗明君、段偉文、孫廣華、蔣勁松、劉永謀、李永樂、艾志強、陳路、畢文勝、周立斌等。正是他們不吝賜稿,為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此誠摯地向他們致謝!

序言

在伴隨現代化而來的近現代思潮中,科學論一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把科學技術當做推動社會發展的革命力量,科學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基礎。20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邏輯實證主義科學論的興起,一些科學主義理念成為流行的共識,並且從哲學領域散播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人類知識部門,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社會實踐活動。
在中國,科學論在近現代思想啟蒙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初震撼中國思想界、哲學界的,如《天演論》等,其實就是科學論。五四時期,對中國思想開放和哲學發展影響最大的外國哲學家杜威(J.Dewey)和羅素(B.Russell),曾先後在中國本土對知識界和公眾作了若干演講,這些內容廣泛的演講,其核心也是科學論。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高舉科學旗幟,疾呼打倒“玄學鬼”,其科學觀大多偏向激進的科學主義。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中國學界迎來了科學論研究新的繁榮。科學教育是撥亂反正的前沿,有關科學論的問題特別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成為中國思想界最重要之“理論增長點”。
經過近30年的成長,正統的或“標準的”科學論已然壯大,在中國也可以說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科學論的另一種傾向也漸漸興起,它們多持一種批判的態度,即對正統科學論進行解構,可稱之為“另類科學論”。不盡的解構雖引發了諸多困惑,但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若干觀點和思路也不無意義。
總的來說,在當下的科學論研究中,新的視角、新的主題不斷湧現,正統科學論正在逐漸喪失其所謂核心地位,僅僅成為多元化探討中的一極。

目錄

當下科學論的發展趨勢和生長點(代序)
第一篇 馬克思科學觀研究
第一章 馬克思科學哲學
一、馬克思科學哲學綱要
二、馬克思科學觀研究的兩條線索
三、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的當代價值
四、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科學觀
五、通向自由之路:馬克思視閾中的科學

第二章 馬克思科學社會學
一、馬克思創造觀初探
二、馬克思技術與人性思想解讀
三、馬克思恩格斯環境觀述要
四、巴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學思想的理解
五、“赫森論點”與馬克思科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套用於科學史研究的第一次系統嘗試
六、馬克思科學觀與創新型國家建設

第二篇 當代科學論探索
第三章 科學觀的轉換
一、從馬克思的實踐思想到科學實踐哲學
二、科學哲學的範式轉變——科學文化哲學論綱
三、當代科學論的經濟學轉向
四、科技價值二分的哲學反思
五、科學革命與科學思維方式變革的一致性
六、資本主義精神與現代科學觀的轉換

第四章 科學技術的異化
一、實驗科學的非自然性及其自然轉向
二、資訊時代技術異化的根源及其消解
三、追問技術與倫理
四、反科學視閾中的科學

第五章 科技戰略與公共政策
一、如何看“偽科學”
二、理解科學,辨別偽科學、反科學
三、公眾參與與科技決策
四、科技政策的分析方法
五、科技創新的文化維度
六、從職業倫理到公共政策——美國應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制度性轉變

第六章 中國科學論的發展
一、現代中國科學觀演變探析
二、科學思想變遷對科學發展觀的貢獻
三、中西STS的“外圍”比較及中國特色的STS
四、當代西方哲學對自然辯證法的詰難及中國哲學界的回應
五、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哲學發展的若干特徵
六、科學視閾中的地方性知識

第三篇 西方科學論研究
第七章 西方正統科學論
一、論科學真理
二、科學、學術與教育——美國一流大學的學術文化
三、科學、規律與必然性
四、從方法到判據:操作主義的程式化科學觀——以人工智慧哲學為例
五、多元主義與整體論視野中的科學
六、“直觀”科學:從科學到人的意義的凸現

第八章 後現代科學論
一、無政府主義認識論視野中的教育
二、福柯的後現代知識論
三、波蘭尼意會認知論的科學劃界觀
四、科學技術觀的現代演化軌跡
五、後現代科學論:從機械論的隱喻到相對主義——從哲學、科學兩方面分析
六、海德格爾現代科技批判理論的哲學軌跡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