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看到中國:一位官員的旅美側記

從美國看到中國:一位官員的旅美側記

《從美國看到中國:一位官員的旅美側記》記錄了作者吳勝豐赴美培訓20天中的所見所聞,展現了這段跨境之訓、異國之旅的整個過程,內容關乎美國的方方面面,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生態、環保、旅遊、金融、社保等眾多領域。既有直抒胸臆的激情抒發,又有細緻入微的冷靜觀察,更有客觀睿智的理性思考。從內容上看,其專業性和系統性或許無法與學者的專著媲美,但作為政府公務人員,作者以其獨到的視角,從美國觀照中國,使《從美國看到中國:一位官員的旅美側記》相比一般遊記更具現實性、鮮活性和啟發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美國看到中國:一位官員的旅美側記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頁數:278頁
  • 開本:16
  • 品牌: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吳勝豐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306059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從美國看到中國:一位官員的旅美側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吳勝豐,1967年生,浙江長興人,1988年大學畢業,先後在浙江省農業廳、省政府辦公廳、省發改委工作,現為浙江省對口支援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圖書目錄


引言關於IDEAS
第1天參觀非營利公益機構
三場演講
華盛頓一瞥
第2天由華盛頓去紐約
美國的高速公路
路過費城
與世貿中心為鄰
第3天華爾街與百老匯
占領華爾街
神奇的中央公園
百老匯看戲
第4天哥倫比亞大學和“新能果”
“牛校”面對面
可持續管理
全球化可持續嗎?
領導力、壟斷與慈善
第5天來到波士頓
美國歷史名城
初見麻省理工學院
第6天在麻省理工學院當學生
奧托與“U型理論”
黃亞生的“龍象競賽”論
別致的校園
大數據時代來臨
第7天感受“浸泡式體驗”
對話的學問
生產“創意”的企業
好玩的一課
另一場體驗
第8天彼得·聖吉來了
彼得與他的“系統思考”
遊戲裡的管理學
真實是創新的動力
哈佛雕像是個“冒牌貨”
第9天美麗的羅得島
兩博士
美麗的羅得島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哈佛設計學院
第10天美國如何打破“二元結構”?
美國的扶貧
同性戀大遊行
遊艇里的“美國熱情”
第11天豈能有雙重標準?
標準的標準是公正
我們在跑“馬拉松”
第12天美國,下一次金融危機
反腐需要動真格
當了一回“聯合國代表”
第13天“闖禍經濟”等於“創新經濟”?
善對“被罵”
2020年的浙江
波士頓有個“創業中心”
第14天放下,放下
傲慢與偏見
一場特殊的考試
第15天活在當下,走進未來
動感時刻
活在當下,走進未來
MIT培訓不輕鬆
北美人才招聘
第16天奔赴舊金山
舊金山,新富地
瘋狂與創新
第17天“十七英里”與“消費”文化
神秘的軍營
美景需共賞
今後出國不購物
第18天史丹福大學的一天
又一所“牛校”
再遇“設計”
疑問的下午
第19天神秘的“臉譜”公司
不看門道看熱鬧
“新物種”公司
“閒錢”的聚、用、管
第20天小公司“大數據”
小小的Quid公司
矽谷里的“風投”公司
激情創業,理性經營
結尾“天問”
後記

後記

本書初稿前年已完成。
這是本無心插柳之作,原先我根本沒有想過出書。由於培訓的新穎,體驗的豐富,以及幾段能靜下心的整塊時間,不經意間留下了比較可觀的筆記和隨感,整理匯總出來竟有20多萬字。我深知自己學養不足、理論貧乏、見識有限,一路上又寫得比較隨意、粗糙、零亂,難免有一些外行、不靠譜、貽笑大方的內容。也擔心對天下事說三道四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嫌疑,“半瓶水亂晃”,總感“拿不出手”。但想到“開放頭腦、開放意志、開放心靈”,“放下、放下”的教導,決定還是拿出書稿,出出醜又有何妨。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當時資料缺乏,一些介紹性文字引用了培訓講義、百度詞條、旅遊指南等上面的內容,這些文字按不同字型標出,但未一一註明出處。另外還引用了部分講課老師課件上的圖表等。
這一年多來,中國以及浙江的發展變化實在太快了、太精彩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運籌帷幄,統攬全局,謀定而動,頻頻出招。提出“中國夢”、出台“八項規定”、整治“四風”、“老虎蒼蠅一起打”、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拳治霾、建設“美麗中國”、倡導核心價值觀、“讓網路空間清朗起來”、建立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等等。招招見效,好評如潮,有底氣,接地氣,聚人氣。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給中國發展改革提供了新的戰略方向、政策定位、方法指導和紅利效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航船注入了強勁的核能、不竭的動力。民眾精神為之一振,幹部作風為之一變,發展格局為之一轉,全國面貌為之一新,世界輿論為之一贊。
這一年多來,世界變化多么快、多么眼花繚亂。微信、網購、4G、“餘額寶”、“特斯拉”等全面進入日常生活,影Ⅱ向生活方式的狀態和走向。“稜鏡門”的曝光,“中國大媽”的橫空出世,“量化寬鬆”政策進退的敏感,歐洲債務問題的難纏,敘利亞局勢的斡旋和博弈,“安培經濟學”的賭博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大規模霧霾的陡然增加,等等。當今世界沒有最亂,只有更亂。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對此,直面變化挑戰,盡心盡責幹事,不僅是擔當,也是幸運。實踐和生活本身永遠是最生動、最火熱、最前沿的。形勢變化、技術更新、產業衍生、時代前進的速度大大快於學習和思考的速度。面對現實,展望明天,我們理應不斷學習,勤奮工作。
感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教授,他的學識、睿智以及對於問題的獨到見解給我深刻印象,尤其是要感謝他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感謝佳通輪胎集團林美金女士,她的敬業、知性、執著、慈愛,令人感動。感謝彼得·聖吉老師、奧托·夏默爾老師,他們的學者風範、獨立氣質、友好態度令我至今難忘。
感謝MIT、清華大學、佳通輪胎集團的教師和工作人員,他們不僅提供了優質服務,還帶來不少快樂、溫暖的時刻。感謝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Ideo、Ouid、臉譜網、劍橋創業中心、矽谷社區基金會、摩根史坦利天使投資公司、“新能果”、“保護國際”等機構遇到的朋友們,他們的坦誠、熱情,激發了我的記錄和思考。
感謝浙江人民出版社葉國斌副社長、王利波主任,特別是要感謝年輕的責任編輯張炳劍,沒有他的鼓勵和堅持,我沒有信心和動力出這本書。他的指點使本書增色不少。原自定書名《美國20天》,他建議改成《從美國看到中國》,確實貼切得多,儘管副題“一個官員的旅美側記”讓我很不自在。
感謝組織,正是組織給我這樣一次難得的培訓機會,使得我有幸“從美國看到中國”。感謝培訓班的每位同學,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再次體驗了友誼的難得與可貴,這是我的又一個收穫。徐衛平作為省委組織部的隨班學員,承擔了培訓策劃、活動安排、聯絡銜接等大量工作。陳衛東、乾飛同學為本書提供了精美的照片,在此向他們表示由衷的謝意!
2014年2月6日於杭州

序言

2012年5月到10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浙江省委組織部合作,面向浙江省各方面的黨政幹部,組織了“創新型領導力行動學習項目(IDEAS)”培訓班,我本人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幾位教師也參加了這次培訓活動。吳勝豐就是我們這個班的班長。現在,勝豐班長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整理成書,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曾經有一個說法,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去一個星期,回來可以洋洋灑灑地寫一本書;去一個月回來,冥思苦想也能寫一篇文章;去一年之後就文思枯竭什麼也寫不出來了。這個說法也許不無道理,人們新到一個地方,往往對當地的自然景色、人文歷史、風俗習慣都有著一種新鮮感,很多東西都可以寫下來。過了一段時間,這種新鮮感消退,原來新奇的東西變得熟悉,甚至感到習慣。時間再長,這些新鮮東西背後的邏輯變得更加清楚,原來那種新鮮背後的神秘感也徹底消失了。但是,本書作者難能可貴地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異國文化的觀察,對獨特現象的思考,使得這本書融合了作者作為一個高級管理培訓班學員的學習經歷和體會,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對美國社會的獨立觀察,和作為一個中國政府官員對美國國家體系運行的深入思考。
首先,這本書忠實地記錄了“創新型領導力行動學習項目”的整個學習過程。正如本書所介紹的那樣,這個培訓項目的原型是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知名的管理大師彼得·聖吉和奧托·夏默爾所共同開發創立的。項目在中國落地的時候,也針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和浙江省的官員做了相應的調整。這個培訓項目的一個特點是理論學習與管理實踐的結合。整個學習培訓過程將近半年。到美國幾周的課程學習和實地考察是整個項目的核心環節。書中對整個的課程學習、實際體驗和參觀考察做了詳細生動的描述,讓讀者感受到了培訓課程內容的深入、教學方式的靈活和參觀考察內容的豐富。
此外,本書的很多內容反映了作者對美國社會獨特的觀察與分析。無論是對美國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觀察,對華盛頓、費城、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風土人情的描述,對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和師生近距離的透視以及對美國學者和旅美華人性格行為的刻畫,都十分生動傳神,讓讀者看到了一個五光十色、光怪陸離、豐富多彩的美國。當然,作者也看到了美國創新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過度創新的風險。在矽谷的幾天,他們既接觸了大名鼎鼎的臉譜(facebook)公司,也參觀了從事大數據的小公司Quid,還跟中年婦女當家的矽谷社區基金會開展了座談。而與金融領域專家和金融機構的交流,也讓他們看到了國際金融危機背後治理機制的缺陷。
當然,本書更有特色的方面還是作者身為中國政府官員對很多重大問題的想法與思考。筆者從事公共管理教育多年,與很多國家的政府官員都有過接觸,應該說中國政府的官員往往公共責任心更強,對國家發展的思考更多,也無時無刻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與自己的工作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本書作者更是這樣。與洛克菲勒家族基金會的接觸讓作者對壟斷行為有所思考;聽了黃亞生教授關於印度和中國經濟模式的比較與分析則引起了作者對中印經濟與政治制度的反思;而課堂交流真實性的要求又引出作者對我們工作當中的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不良習氣的批評。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對美國經濟社會政策的批評更是引起了作者對中國信息化和民主化程度提高后政府挨罵的更多討論。
本書最後的“天問”部分是作者對中美經濟社會發展比較中若干重大問題的系統梳理和分析,從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到教育的社會功能,從國家管理水平到戰略研究的意義,從民主制度的相對性到長治久安的主導因素,這些夾敘夾議的描述和分析,使我們看到了中國新一代政府官員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崛起的強烈願望和深切感情,也看到了他們對中外製度和管理體制的理性分析和深入思考。
希望更多的讀者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並與作者一道深入思考中國和世界的未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014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