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然產物到新農藥創製--原理·方法

本書以新農藥創製為目的,從農藥學的角度首先敘述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結構鑑定及活性天然產物的評價方法,然後分別介紹直接將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開發成商品化農藥的原理和方法,生物等排取代、藥效團模型、定量構效關係及虛擬篩選等天然先導結構的最佳化展開的原理和方法,農藥作用機制研究,特別是受體定位、受體蛋白的分離及結構等發現和研究新靶標的原理和方法

圖書介紹,目錄,

圖書介紹

ISBN:7-5025-8243-6
語種:中文
開本:16
出版時間:2006-03-13
裝幀:平裝
頁數:32

目錄

目錄
第1章生物源天然產物農藥研究與開發1
11生物源天然產物農藥的範疇1
12研究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意義2
13主要的天然產物農藥3
131植物源農藥3
132微生物源農藥5
133動物源農藥6
參考文獻12
第2章農藥活性天然產物的篩選13
21生物活性篩選體系的建立13
211殺蟲殺蟎活性篩選體系13
212殺菌活性篩選體系15
213除草活性篩選體系17
22活性植物和微生物的篩選與評價18
221活性植物的篩選18
222活性微生物的篩選19
223活性生物的評價28
23活性天然產物的篩選與評價29
231活性物質的提取29
232活性成分的分離31
233活性成分的結構鑑定71
234活性天然產物評價89
參考文獻89
第3章活性天然產物的直接利用91
31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91
311相關基礎研究91
312製劑加工98
313套用技術104
32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107
321高產菌種選育107
322高產發酵條件最佳化118
33植物源農藥和微生物源農藥的登記管理122
331臨時登記122
332正式登記123
參考文獻123
第4章活性成分的結構修飾124
41阿維菌素的結構修飾124
42dihydropipercide的結構修飾127
43苦皮藤素化合物的結構修飾129
431苦皮藤素Ⅴ的結構修飾129
432其他苦皮藤素化合物的結構修飾130
參考文獻132
第5章以天然產物為先導創製新農藥133
51以天然產物為先導開發新農藥的典型實例133
52天然先導結構的最佳化及展開策略135
521生物等排取代135
522藥效團模型方法140
523定量構效關係方法144
524虛擬篩選在天然先導結構最佳化中的套用161
參考文獻167
第6章以天然產物為探針發現新靶標(一)——作用機制的研究172
61殺蟲劑作用機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72
611症狀學觀察172
612組織學觀察174
613生理生化研究175
62殺菌劑作用機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90
621症狀學觀察190
622生理生化研究192
63除草劑作用機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94
631除草劑對光合作用和呼吸強度影響的測定194
632植物組織外滲電導值的測定198
633乙醯乳酸合成酶活性的測定199
634乙醯輔酶A羧化酶活性的測定199
635EPSPs合成酶活性的測定199
636谷醯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的測定200
參考文獻200
第7章以天然產物為探針發現新靶標(二)——作用靶標的研究202
71受體的基本概念202
72受體的定位204
721放射性核素顯像技術204
722放射配基結合分析法205
723放射免疫分析207
724免疫放射分析法209
725免疫組織(細胞)化學技術210
73受體的分離220
731電泳與免疫印跡技術220
732cDNA文庫篩選與藥物印跡227
733親和色譜與免疫親和色譜235
734免疫共沉澱技術236
735毛細管電泳技術237
74受體結構的測定239
741X射線晶體衍射239
742多維核磁共振波譜240
參考文獻240
第8章殺蟲植物苦皮藤的研究與開發242
81苦皮藤的生物學243
811分類地位243
812分布及繁殖試驗243
82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研究244
821殺蟲活性244
822殺菌活性245
83有效化學成分246
831拒食成分246
832麻醉成分249
833毒殺成分252
834殺菌成分255
835有效成分的穩定性256
84作用機理研究258
841毒殺作用機理258
842麻醉作用機理264
85苦皮藤對昆蟲的選擇毒性及選擇機制266
851麻醉成分對昆蟲的選擇毒性及機制266
852毒殺成分對昆蟲的選擇毒性及其機制268
86苦皮藤的開發套用270
861活性成分分布及含量變化270
862劑型和製劑加工271
863混劑(混用)研究280
864抗藥性風險評價282
865環境毒理學評價284
866市場定位286
87尚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287
871有效成分構效關係研究287
872人工合成研究288
873殘留與代謝研究288
874作用靶標的研究288
參考文獻288
第9章新農抗秦嶺黴素的研究與開發292
91秦嶺黴素產生菌的分離及篩選292
92No24菌株的鑑定293
921形態鑑定293
922生理生化鑑定293
923細胞壁化學成分分析294
924細胞糖成分分析295
925分子鑑定295
93殺菌活性297
931離體試驗297
932盆栽試驗299
933田間試驗300
934對作物的安全性室內生測300
94秦嶺鏈黴菌遺傳穩定性及發酵產物的穩定性301
941秦嶺鏈黴菌遺傳穩定性301
942秦嶺鏈黴菌發酵液穩定性301
95秦嶺鏈黴菌發酵條件最佳化302
951碳源的選擇302
952氮源的選擇302
953初始pH值的影響303
954種齡的影響303
955不同接種量的影響303
956發酵條件的正交試驗303
96秦嶺鏈黴菌高產菌株的選育304
961誘變選育304
962原生質體融合選育306
97有效成分分離及結構鑑定308
98尚需研究的問題309
參考文獻3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