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秀才到洋博士

從土秀才到洋博士

《百年中國社會圖譜——從土秀才到洋博士》展現了中國教育概況。有“八股取士”的終結、新式教育的確立、旅法勤工儉學運動、民國的教育、社會主義時期的學制改革等7個專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年中國社會圖譜——從土秀才到洋博士
  • 書名:從土秀才到洋博士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張俊勇
  •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0061889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後記
本叢書最初的編纂構想是以圖配文。計畫分十個專題,每個專題用5萬字左右概述歷史流變,配上150幅左右照片對文字進行形象的詮釋。所以,編纂基本上是分工進行的。先是擬訂每個專題的提綱,然後兵分兩路,一路人馬撰寫文章,一路人馬蒐集圖片。數月後,文字稿逐漸完成,歷史圖片也蒐集了不少。但在修改文字和圖配文時,我們發現:一,所有十個專題的歷史流變必須追溯到近代之初,因而這套叢書雖然名為《百年中國社會圖譜》,實際包含內容延伸到了近代之初,甚至至清朝初年。二,150幅左右照片根本不能反映該專題的歷史流變,我們臨時決定照片數量擴大到現在的400餘幅,從而又使圖書形成現在的以圖為主的“圖說”。同時,由於文字撰寫和圖片蒐集分頭進行,圖配文時出現了嚴重的有文無圖和有圖無文的失衡。在“以圖為主”的原則下,只好割捨一些文字。對於沒有相對應的照片但又必須反映的內容,無奈之下選擇了一些間接說明該內容的相關照片。
本叢書的圖片是文字撰稿和圖片保障人員(主要是圖片保障人員)歷經數年廣泛搜羅而來的,其中不少照片是首次發表,但由於叢書內容涉及近現代以來社會生活演變的方方面面,為了說明問題,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前人拍攝的或已經出版的歷史照片。由於照片年代跨度長,數量也較大,涉及地域廣,編排人員時間緊,工作急,不可能一一尋找並註明書中所使用照片原拍攝者的姓名,謹此表示誠摯的感謝,並致以深深的歉意。請有關作者見書後與編著者聯繫,以使我們比照有關規定給付薄酬。
本叢書嘗試用圖說的形式記述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限於編纂人員的水平,錯誤乃至謬誤在所難免,敬請海內外讀者批評指正,不勝感激之至。
編 者
2002年12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八股取士的終結
一 晚清走向空疏腐化的封建教育
二 教會學校的產成和發展
三 西學東漸,新式教育的萌芽
第二章 “新式教育”的興起
一、“新學制”的確立
二、蔡元培對北京大學的改革
三、清華學堂與庚款留美生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勃興
一、留洋風潮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二、“大學熱”
三、紅色教育的蓬勃開展
第四章 社會主義新教育
一 接管舊學校,改造舊教育
二 學制改革和掃盲運動
三 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
第五章“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一、紅衛兵運動
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三、工農兵大學生
第六章“教育的春天”
一、高考和學位制度的恢復
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的探索
三、新時期的留學熱和洋博士
四、“希望工程”與“春蕾計畫”
後記

文摘

書摘
二、“大學熱”
孫中山及其領導下的國民黨在中國民主革命的歷程走過了一段曲折坎坷的道路。至1922年第二次護法運動完全失敗,孫中山和中國國民黨遇到嚴重挫折,在共產國際、蘇俄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決定改組中國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党進行第一次合作,從而出現了國民革命的大好形勢。
為了實現國民革命,培養軍事幹部,孫中山親自創辦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原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6月開學。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將各軍所辦的軍校合併於黃埔軍校,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由孫中山兼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胡謙任教育長,繼任者有何應欽、鄧演達等。中國共產黨除從各地選派許多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進校學習外,先後有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惲代英、蕭楚女、熊雄等等到學校負責政治工作和擔任其他重要職務。
黃埔軍校的課程內容是政治課與軍事課並重。黃埔軍校最大的特點,是把政治教育提到與軍事教育同等的地位,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一般學生的政治課程就有《三民主義淺說>>、《中國國民革命運動》、《中國政治經濟狀況》、《蘇聯概況》、《社會主義原理》、《政治經濟學》、《中國社會結構》、《中國農民運動》、《中國職工運動》、《中國青年運動》、《宣傳鼓動工作的意義和作用》、《軍隊政治工作》等等。在軍事教育方面,打破傳統的軍事教育方法,由蘇聯顧問編訂了典、范、令和戰術、兵器、築城、地形與交通通信五大教程,採取速成的辦法,根據蘇聯紅軍的建軍經驗安排了各科科目的進度和日程,在短時期內訓練出一大批政治、軍事幹部。軍校中不少共產黨員學生日後成為工農紅軍領導幹部,如徐向前、左權、陳賡、程子華、宋時輪等,其中許多國民黨員學生,後來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如鄭洞國、黃維、侯鏡如、郭汝瑰等。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教育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1922年新學制的頒布,學校教育制度逐步走上正規化。各種新教育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大革命又猛烈衝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教育界的影響,給教育界帶來了新氣象。南京政府成立前的10年間,大學在數量上的發展異常迅猛,國立大學既有增加,私立大學也增加不少,而各省有各設一省立大學的趨勢,因此,有人稱這一時期為“大學熱時期”。
民國初年,除北洋政府教育部直屬的國立院校外,尚有其他部局所設的高等院校,對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影響頗為深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交通部所轄交通大學和外交部所轄清華學校。
1920年,交通部以“交通要政,亟需專才"為由提議將北京郵電學校、鐵路管理學校、唐山工業學校、上海工業學校合併,組成交通大學,任命交通部部長兼任交通大學校長。學校在招考新生時嚴把質量關。以1925年招考新生為例,錄取率僅占報考人數的18%。學校對在校學生的質量也非常重視。據葉恭綽回憶:“各級學生每年降級及不及格者為數至伙,其首尾兩極人數之差,往往達三四倍之巨。”因此,在當時工科院校中,交通大學的畢業生質量堪稱首屈一指。按當時交通部的規定,交通大學畢業生均由交通部統一分配到部轄的鐵路、電信有關單位實習,每月還統一發給5O元津貼費。實習期滿,大都被實習單位錄取。當時的鐵路、電信部門待遇相當高,工作又穩定,等於拿到了“鐵飯碗”,是眾多畢業牛夢寐以求的單位。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教育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別是1922年新學制的頒布,學校教育制度逐步走上正規化。各種新教育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大革命又猛烈衝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教育界的影響,給教育界帶來了新氣象。南京政府成立前的1O年間,大學在數量上的發展異常迅猛,國立大學既有增加,私立大學也增加不少,而各省有各設一省立大學的趨勢,因此,有人稱這一時期為“大學熱時期”。
民國初年,除北洋政府教育部直屬的國立院校外,尚有其他部局所設的高等院校,對近代中國大學教育影響頗為深遠。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交通部所轄交通大學和外交部所轄清華學校。
1920年,交通部以“交通要政,亟需專才”為由提議將北京郵電學校、鐵路管理學校、唐山工業學校、上海工業學校合併,組成交通大學,任命交通部部長兼任交通大學校長。學校在招考新嚴把質量關。以1925年招考新生為例,錄取率僅占報考人數的18%。學校對在校學生的質量也非常重視。據葉恭綽回憶:“各級學生每年降級及不及格者為數至伙,其首尾兩極人數之差,往往達三四倍之巨。’’因此,在當時工科院校中,交通大學的畢業生質量堪稱首屈一指。按當時交通部的規定,交通大學畢業生均由交通部統一分配到部轄的鐵路、電信有關單位實習,每月還統一發給5O元津貼費。實習期滿,大都被實習單位錄取。當時的鐵路、電信部門待遇相當高,工作又穩定,等於拿到了“鐵飯碗”,是眾多畢業牛夢寐以求的單位。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社會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同時,新文化運動中資產階級進步教育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在國家的提倡和獎勵下,許多具
有愛國思想的實業界與教育界人士紛紛投資興學。因此,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湧現出眾多的私立大學。它們主要分布於京津及東南沿海一帶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在近代中國先後創辦
的眾多大學中,辦學成績卓著,對此後中國高等教育影響深遠的學校,在北方,無可爭議的是天津南開大學;在南方,當仁不讓者為上海復旦大學。
南開大學,是近代中國仿照歐美教育制度開辦的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學。1919年9月25日,清朝翰林、曾任學部侍郎的嚴修與北洋水師學堂優等第一名畢業生張伯苓在考察美國私立大學後,籌措資金,在1914年創辦的嚴氏私塾的基礎上,正式創辦了南開大學。
為了保證學校的教學質量,南開在教師的選聘上煞費苦心。張伯苓主張建立一支精幹的教師隊伍,以使教師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南開大學最初聘任的教青年時期的張伯苓。
師,主要是一批學有所長的留美學者或美籍教師,他們不僅有較為專深的近代科學知識,而且熟悉美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南開大學建校時,即以美國大學為模式,因此,張伯苓對他們十分重視。他們之中有不少人剛一畢業,就被南開聘為教授,擔任重要教學任務。此後,留美學者和美籍教師在南開教師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南開另外一部分教師來源是本校或國內著名大學的畢業生。
南開大學無論延聘留學海外的學者,或是選任國內大學畢業生,都十分注重培養新進,為他們創造適宜的科研教學環境,而不是一味地強攬現成的人才。南開大學在師資建設上這一遠見卓識之舉,造就了不少優秀人才。這些剛剛畢業的青年,一方面得到南開大學著名教授的指導,一方面在南開承擔教學與研究任務,成長很快,在短時期內就嶄露頭角,如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在南開剛一畢業,就留校任教。
正是南開大學的這一辦學特點,吸引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來南開執教。著名經濟學家何廉,1926年自美國學成回國後,嶺南大學即致函聘任他為該校商學院院長,月薪300元。但他考慮到學術上的發展,還是決定就任學薪僅1 80元的南開大學商科教授。此後,他在南開創辦了經濟研究所,從事中國社會經濟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時他還兼顧科研與教學,招收研究生,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被公認為“獨開風氣之先”,在國內為首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