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哥白尼到牛頓:日心學說的確立》是201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以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哥白尼到牛頓:日心學說的確立
- 作者:吳以義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485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208116382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從哥白尼開始到牛頓近兩百年間日心說的發展史,從這一學說的提出、學術界的討論和接受,其間所發生的問題,困難的克服,詳細描述這一人類認識史上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深入討論這一事件所提供的認識論、哲學和歷史的教益。 作者在書中大量使用了原始資料,其中絕大部分尚未為中國學術界知曉。
圖書目錄
讀《從哥白尼到牛頓》
引言日心學說的建立沒有帶來物質上的利益但在思想史上是劃時代的
第一章日心學說的前導因素
第一節亞里士多德的原則是用理性整理現象
第二節“讀兩本書”:基督教的教義斷定研究天象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
第三節機械鐘的建造不知不覺地把模擬變成了模型
第四節數學天文學為湊合現象而煞費苦心
第一節1510:《提要》可能是關於日心學說的
第一份檔案
第二節日心思想的來源是一個正在研究的問題
第三節1510—1540:從《提要》到《運行論》的撰寫
第四節1540—1543:《運行論》的撰寫和出版
第五節16世紀40年代:對《運行論》的最初反應
第六節16世紀50一60年代:維騰堡解釋
第三章第谷以縝密的觀測摧毀了永恆的恆星天和實體天球兩個概念
第一節1572:超新星
第二節第谷觀象台使他的觀測精度獨步當代
第三節1577:彗星帶來了新的訊息
第四章克卜勒在追尋行星運動的物理原因中發現了行星運動的規律
第一節克卜勒想要研究的不是現象,而是原因
第二節1596:《宇宙的秘密》想要回答哥白尼為什麼是對的
第三節1600:克卜勒終於見到了第谷
第四節1609:《新天文學》:天體運動的物理原因支持日心學說
第五節1609:《新天文學》:和天使的角力
第六節新天文學:行星運動的規律
第五章伽利略給出了支持日心學說的最直觀的論據因此受到了最直接的打擊l
第一節1610:《星際信使》送來了全新的訊息
第二節當一個舊的世界面對一個新的宇宙
第三節1632:《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有力地支持了地動說
第四節1633:教廷判定太陽不按《聖經》教導的方式運動是不對的
第一節1629:笛卡爾利用充滿宇宙的介質構造了一種以機械運動為基礎的宇宙圖景
第二節1648:巴斯卡並不研究行星的運動但為日心學說的確立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第三節1659:慣性的概念和惠更斯的《論離心力》
第四節1666—1683:胡克猜到了引力的兩個基本特性但無法證明
第七章牛頓革新了“力”的概念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日心圖景的運動機制
第一節神秘的宇宙:力、引力、萬有引力
第二節1687:《原理》第三篇《論世界體系》
尾聲1758年哈雷彗星的回歸最終確立了日心學說
對引用文獻的附加說明
地名人名中譯對照
名人推薦
作者苦心孤詣,把我們送進至高無上的理性世界,這真是莫大的功德。我們怎樣才能長駐此理性世界呢?對《從哥白尼到牛頓》進行熟讀深思是一個良好的開始。
——歷史學家余英時
吳以義教授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科學史專業招收的第一位中國學生,師從眾多名師。他數十年從容治學,厚積薄發,寫出了這部言有物的作品。本書淪述“日心說”從提出到證實的歷程,既有深度,又能見其大,並寫得生動有趣。康德曾說: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會獲得一種高尚的心靈愉悅。我讀此書,便有此感。
——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教授羅志田
我向來對科學史研究抱有敬意。有人說,科學究共相,歷史窮殊相,然而科學史研究卻是共相與殊相交匯的地方,不僅需要科學知識、文獻基礎和外文能力,而且需要對於歷史的體驗、想像和揣摩。吳以義教授這部有關“日心說”的科學史著作,涉及的是人類歷史上那個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從哥白尼到牛頓,雖然說的是歐洲的事兒,但只要回想明末清初信奉“天圓地方”的中國面對“日心說”時那種天崩地裂的感覺,就知道這個來自西方的科學發現,不僅是科學史上的里程碑,而且也改變著整個人類的思想史。
——復旦大學教授葛兆光
由於哥白尼“日心說”的“攪亂”,為人類帶來了科學史上的盎然生機。在本書中,作者吳以義教授扮演了福爾摩斯的角色,他透過發掘諸多未曾被人注意的史料,重新描繪了從哥白尼到牛頓的以日心說為主軸的科學發展史。毫無疑問,這是科學思想史的一部力作。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泛森
日心說在西方產生、發展乃至被廣為接受的歷史,是科學史上最令人關注的話題。對此進行研究,不僅要對天文學史、物理學史有深入的了解,對社會宗教諸方面也需有相當見地。吳以義教授廣泛徵引大量一手文獻,博採眾論,對哥白尼、第谷、克卜勒、伽利略、牛頓等一流科學家及其論著、觀點作了生動的描述和系統的研究。這部科學思想史的力作無疑會大大推動國內對科學革命史的研究,也將為研究明清之際西方科學在中國傳播史的學者提供重要參考,在中國科學史界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