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查獲八寶散中含有過量重金屬”,帶過嬰兒的爸媽都知道:嬰兒如果哭啼不止,尤其是夜間哭啼,吃一些類似八寶散之類的中藥就能有效緩解。
有時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查獲八寶散中含有過量重金屬”,帶過嬰兒的爸媽都知道:嬰兒如果哭啼不止,尤其是夜間哭啼,吃一些類似八寶散之類的中藥就能有效緩解。
事實上,有些中藥的確有“安眠”(中醫所謂“重鎮安神”)的作用,這些中藥(例如鉛丹、硃砂等等)只要經過正確的炮製(中醫通常會用一些“炮製”的方法去掉藥物的毒性),對人體並不會產生毒性。
問題是:一些有毒的中藥其“炮製”過程往往複雜而耗時,現代人“缺時間”、“缺耐心”的結果就把一些炮製的步驟給自我省略,造成一些中藥“去毒”不完全導致中毒的事件發生。
這樣的事件我想可以有兩點意義:
1. 中藥也是藥物的一種,既然是藥物,就應該經由醫師正確開處方,由醫師負責其藥物用量的安全,不可以有“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觀念。
2. 中藥必須“因人而異”,不可以小孩睡不著、夜間哭啼就給同一種中藥,畢竟每個小孩的體質不可能都一樣,既然體質有差異,用的中藥當然就不一樣。
以這個“小兒夜啼”為例,臨床上常見的體質類型有三種:
第一型:所謂的“驚倒”,嬰兒由於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於外界的信息往往不能正確判斷,時有所謂的“誤判”情況,導致“驚到”、晚上忽然哭鬧不安,臉色發白、甚至有抽筋的現象,這一類型的夜間哭啼,中醫會用一些具有鎮驚安神的中藥來治療,例如:鉤藤、天麻、遠志、琥珀、黃連等。
第二型:這一類型與所謂的“驚倒”沒有關係,小孩的體質原本就比較虛弱、胃口不佳、大便不成形,即使是夏天,小孩的四肢仍然比較冰涼,這是屬於“脾虛”的症狀,可以用高良姜、黨參、白朮、茯苓、香附等比較具有“溫補”作用的中藥來治療。
第三型:這一類型的小孩體質原本就比較“燥熱”,飲食正常、四肢溫暖,但是大便常不順,舌苔厚黃,周邊稍微一有動靜就哭鬧不安,這種屬“熱性”體質的小孩可不能再用補藥,因為會“越補越上火”,適得其反,反而應該用一些具有“清熱”作用的中藥,例如生地、木通、甘草梢、淡竹葉、蓮子心等中藥來治療。
每個小孩都是作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嬰兒不會講話,想要跟父母溝通、表達需求時,往往是用哭鬧的方式,雖然哭鬧的聲音“尖銳刺耳”,但是,作父母的畢竟要多重視原因所在,可不能一哭鬧、就給小孩吃“鎮靜安神”的中藥,惟有正確使用中藥,小孩才能快樂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