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免疫調節因子PD-1探討視網膜節細胞凋亡的發病機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陳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免疫調節因子PD-1探討視網膜節細胞凋亡的發病機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玲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視網膜節細胞凋亡是多種眼病致盲的根本原因,但其發生凋亡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尚無很好的治療方法。本項目通過對免疫調節分子PD-1在視網膜節細胞損傷中表達,活化,信號通路及生物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旨在闡明PD-1在病理性視網膜節細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作用機制這一重要科學問題, 並闡明抑制PD-1能否對視網膜節細胞起到神經保護作用這一關鍵問題。本研究將可能為這些與視網膜節細胞凋亡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新的突破口,並為預防和治療找到新的靶點。
結題摘要
背景:程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是重要的免疫調節分子。通過與其配體PD-L1或PD-L2結合,PD-1在調節免疫反應中發揮關鍵作用。除了在免疫反應中的共抑制作用,PD-1及其配體所產生的負性調節信號能夠誘導細胞凋亡,如腫瘤組織中的細胞殺傷性T細胞,PD-1也因此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新型靶點。近來研究證實PD-1在發育期視網膜節細胞(retina ganglion cells,RGCs)的凋亡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其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否參與了病理情況下的RGC凋亡成了迫切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研究目的:探討病理情況下PD-1在RGC上的表達及其在RGC凋亡中的作用。實驗方法:在小鼠中建立視神經夾傷(Optic nerve crush)模型,誘導RGC凋亡。在視網膜鋪片中通過免疫螢光染色來觀察PD-1在視網膜中的表達;通過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來檢測PD-1在視網膜中蛋白和基因表達的變化。分別在正常小鼠和PD-1配體基因雙敲除小鼠中建立視神經夾傷模型,傷後一周在視網膜鋪片中利用RNA結合蛋白Rbpms標記RGC,檢測和比較兩組小鼠的RGC存活情況。傷後不同時間點在冰凍切片中檢測Caspase-3 的活化情況。實驗結果:免疫螢光染色結果顯示視神經損傷後視網膜中PD-1的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並廣泛表達在RGC的胞體,樹突和軸突。實時定量PCR 證實視神經損傷後PD-1 mRNA水平顯著升高。免疫螢光染色結果證實,PD-1在視網膜中主要表達在自主感光RGC的M4亞型。RGC計數分析顯示,視神經損傷後7天,PD-1配體基因敲除鼠RGC數量少於正常組。免疫螢光染色和螢光定量PCR顯示PD-1配體的另一特異性受體,B7-1,表達在RGC上,並且在視網膜發育後期其基因表達顯著升高。科學意義:通過本研究,我們證實了PD-1不光在RGC中有穩定表達,並且在視神經損傷後明顯上調。首次發現了PD-1與M4 ipRGCs的緊密聯繫,後者為最新發現的自主感光RGC。此外,我們證實了PD-1及其配體所介導的信號通路參與了病理情況下的RGC凋亡,為RGC凋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我們也首次發現了B7-1在視網膜中的表達,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以B7家族為代表的免疫調節分子與視網膜尤其是神經節細胞的聯繫及其潛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