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列顛之戰到克里特島戰役

從不列顛之戰到克里特島戰役

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民死傷人數高達5000萬,給人類帶來的苦難和和破壞要超過1914~1918年的那場大戰。 艾迪·鮑爾中校編著的分冊《從不列顛之戰到克里特島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講解了二戰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戰役:大不列顛之戰、墨索里尼的野心、的黎波里處境危險、巴爾幹戰場、襲擊克利特島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從不列顛之戰到克里特島戰役
  • 作者:艾迪·鮑爾
  • 出版社:中國市場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16
  • 外文名:The History of World War Ⅱ
  • 譯者:何衛寧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2125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從德軍在1939年9月1日凌晨跨越波蘭邊境開始,這場大危機不斷擴大蔓延,最後覆蓋全球絕大部分土地,世界絕大部分人口也或多或少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這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入描繪了這場20世紀大戰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艾迪·鮑爾中校編著的分冊《從不列顛之戰到克里特島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講解了二戰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戰役。

作者簡介

作者:(英)艾迪·鮑爾 譯者:何衛寧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大不列顛之戰
第二章
墨索里尼的野心
第三章
阿爾巴尼亞、塔蘭托、西迪巴拉尼
第四章
的黎波里處境危險
第五章
隆美爾入場
第六章
巴爾幹戰場
第七章
襲擊克利特島

文摘

希特勒在勒通德簽署停戰協定之後,與阻止“海獅”行動之前這段時間裡,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做。他很難掌控“海獅”行動,因為這次行動比以往行動都要困難許多:這是一次歷史沒有先例的兩棲登入戰。希特勒多次隱退到克尼比斯(Kniebis)、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卻在傍晚又回柏林一趟,這樣的行為舉止表明他不確定採取何種政治和軍事策略才能保住第三帝國的永恆霸權。
沒有任何檔案流傳下來讓我們揭開這段孤獨冥想的秘密。但是,1940年7月29日,希特勒說話了。
那天下午,德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約德爾(Jodl)去上薩爾斯堡(Obersalzberg)拜訪了希特勒。約德爾在自己的移動指揮中心“阿特拉斯”號列車上,召見了自己的副官瓦利蒙特(Warlimont)上校以及德國海陸空三軍代表:馮·洛斯伯格(von Lossberg)陸軍中校、容格(Junge)海軍少校、馮·福根斯坦(von Falkenstein)空軍少校。在極其秘密的條件下,約德爾透露了希特勒的聖旨,就好像摩西當時在西奈山一樣。
元首打算次年春季武力入侵蘇聯。這條訊息讓約德爾的聽眾大吃一驚,約德爾趕緊解釋道:
“布爾什維克是個威脅,永遠是德國的負擔,為了消除這種負擔,武裝衝突不可避免。最佳的方案是在這場戰爭中解決這個問題。”
這只是一條理由。希特勒到底是如何做出入侵蘇聯的致命決定的呢?沒有檔案能給予回答。6月19日,齊亞諾在慕尼黑見到了希特勒,我們從齊亞諾的日記中知道,雖然莫斯科在幾天前阻止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獨立運動,但希特勒仍然沒有提及他想入侵蘇聯的事。
德國和法國在勒通德簽署停戰協定後,莫洛托夫召見了羅馬尼亞駐克里姆林宮的大使,交給大使一份最後通牒,要求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理由是這部分土地原來屬於沙皇俄國。羅馬尼亞政府懇求德國幫助。但是,德國外交部給羅馬尼亞政府的忠告是滿足莫斯科的要求。
於是蘇聯和羅馬尼亞簽訂了協定,不僅把沙皇時代的比薩拉比亞歸還給蘇聯(這塊地方自1812年就歸沙皇管理,但違反民族自決的原則),而且還包括了布科維納(Bukovina)。布科維納,在喀爾巴阡山的北面,原來屬於奧地利帝國,克里姆林宮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染指過此地。
是不是蘇聯的這一舉動引發了希特勒的決定?因為蘇聯在此事上顯露出貪得無厭的帝國主義特徵,這點瞎子都能看出來。蘇聯向西進入羅馬尼亞,邊界從德涅斯特河(Dniestr)推進到普魯特河(Prut),這樣蘇聯就等於向西南方向前進了125英里,蘇聯的轟炸機能在30分鐘內飛抵普洛耶什蒂(Ploiesti)的煉油廠——眾所周知,希特勒一直非常看重的戰爭經濟,特別是石油。
儘管如此,羅馬尼亞外交部長格里戈列·加芬庫(Grigore Gafencu)在他那本吸引人的《東線戰爭起源》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人們至今仍然還在引用的觀點,德國是因為“海獅”行動失敗才改變進攻方向的。當年,拿破崙放棄直接進攻英國,轉向東方,沿路到過烏爾姆、奧斯特利茨、提爾西特、莫斯科、滑鐵盧。所以,希特勒像當年的拿破崙一樣,謀求消滅蘇聯,藉以彌補在多佛海峽的絕望。
希特勒可能在1940年6月就有進攻蘇聯的考慮,但希特勒和戈林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決“海獅”行動的困難上。他無法做到一方面忙著送德軍跨越英吉利海峽去打倒最後的敵人英國,同時還能為與史達林進行較量去節省各種資源。P34-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