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得宜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人口:5494人(2009年)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
村情概況
現有農戶1298戶,有鄉村人口5494人,其中農業人口5359人,女性2558人,占鄉村人口的46.56%:勞動力3021人,占鄉村人口的56.37%:具名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220人,占鄉村人口的4。00%: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918人,占勞動力的96.59%。
該村國土面積22.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60米,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13.1℃,年降水量98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馬鈴薯、水稻、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1207.49 畝(其中:水田853.89畝、旱地10353.60畝),人均耕地1.81畝,林地13448.9畝,荒山荒地4279.90畝,水面面積461.30畝,養殖201.30畝,草地82.40畝其他面積4000畝。自然資源匱乏,只有煤炭資源,,但儲量少,開採難度大。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33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66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
得宜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207.49畝(其中:水田853.89畝、旱地10353.60畝),人均耕地1.81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水稻,以烤菸為經濟作物;擁有林地13448.9畝;水面面積461.3畝,其中養殖面積201.3畝;草地82.4畝;荒山荒地4279.9畝,其他面積4000畝。有煤炭資源,,但儲量少,開採難度大。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但受經濟發展制約,無路燈,未開通有線電視。全村有683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52.62%,有70戶飲用井水,占農戶總數的5.39%,有537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1.63%。有1290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99.38%,擁有電視機農戶97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74.7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1戶,分別占總數的27.5%和20.88%。
該村到倘塘集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路面為土路;村內主幹道路面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11輛,機車13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640畝,有效灌溉率為14.6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64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0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8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3.10%);有4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3.49%);有 120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占農戶總數的93.41%)。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339.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6.5萬元,占總收入的33.13%;畜牧業收入957.2萬元,占總收入的28.6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413頭,肉牛102頭,肉羊79頭);漁業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的0.38%;林業收入28.3萬元,占總收入的0.85%;第二、三產業收入1042.1萬元,占總收入的31.2%;工資性收入193.1萬元,占總收入的5.78%。農民人均純收入2666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9.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占勞動力的3.5%),在省內務工1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98戶,共鄉村人口5494人,其中男性2936人,女性2558人。其中農業人口5359人,勞動力3021人。以漢族為主。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19人,占人口總數的4.0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236人,參合率90.70%;享受低保20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1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及排污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63戶,占農戶總數的12.6%。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2154.1平方米,擁有教師27人,在校學生1076人,入學率99%,國中生346人,入學率99%,其中大專以上549人,距離倘塘鎮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76人,其中小學生730人,中學生346人。
全村經濟條件差,文體事業發展滯後,尚無文化活動室、圖書資料及圖書室。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76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057.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民主理財等制度,定期開展村務財務公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主要以張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主要有村務財務、公益事業、救災救濟、計畫生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