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縣(湖南得勝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益陽自秦置縣,迄21世紀初已有兩千兩百零四年歷史。而益陽縣名,一直沿襲。惟在1852年10月20日,太平軍天王洪秀全來益陽,大敗清兵提督向榮於城南,逐將益陽改稱“得勝縣”。這件值得益陽人民慶頌的光榮史績,早被《益陽縣誌》記入邑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得勝縣
  • 地區:湖南省
  • 記載:《民國志·地理·祥異》
湖南得勝縣,歷史軌跡,

湖南得勝縣

據《民國志·地理·祥異》篇載:“道、鹹間,洪楊軍自縣 舾舟南下,與向榮軍曾作戰於縣南。然為時未久,洪軍且易縣名為得勝,以作紀念”。

歷史軌跡

經查有關史料,事實是這樣的:公元一八五二年(清鹹豐二年)五月,太平軍進據湖南,平道州,下郴桂。湖南“天地會”聞風附義,是此太平軍兵威大振。七月,西王蕭朝貴輕騎襲長沙,久圍不下,且中炮陣亡。天王洪秀全自郴州撲長沙,為蕭復仇,猛攻仍不克,乃放棄省城,於十一月三十日(農曆十月十九)深夜,冒雨渡湘江,走浮橋,到西區與翼王石達開部會合,翻山越嶺,疾趨寧鄉,直搗益陽,與此同時,組織小隊人馬佯竄湘鄉,果誘清軍徐廣縉尾追到湘潭,牽制了敵人的主力。十二月三日(農曆十月二十二)下午未刻,東王楊秀清先遣部隊抵益陽,知縣胡某已早遠遁。太平軍從城東資江南岸千家洲頭(今團洲村)劉公濰鳧水過河,長驅入城,秋毫無犯,洪秀全大軍至滄水鋪,巳聞報取得益陽,遂召開大會,親登講壇,宣傳太平軍的政治主張,百姓聽後,歡聲雷動,當場要求入伍者上千人。次日,天王大軍浩浩蕩蕩開進益陽城。
得勝縣
益陽
其時,清軍向榮聽到太平軍已陷益陽,即於十二月四日率師緊逼益陽,駐河南陸賈山(今地區齒輪廠後)。常德總兵紀律亦增援來益,與向榮部會合,聲勢浩大。太平軍獲訊遣精兵分三路過河;中路走龍洲書院(現市二中),右路繞桃花侖,左路抄三里橋後,先分後合,齊攻陸賈山。雙方對壘,在碧津渡附近激戰一晝夜,太平軍用炮猛轟,清兵力不能支,太平軍乘勢湧進,逼斬紀律於茶亭街橋下,並懸其首級於長竿上,警攝敵軍。清兵失帥,望風披靡,太平軍大肆掩殺,直搗向榮本部。向榮且戰且走,被太平軍追擊到石頭鋪,殺敵八百多人。現羊舞嶺鄉的天子墳,即當時掩埋清兵屍體的千冢墳。向榮被殺得魂飛魄散,龜縮在寧家鋪,再也不敢下山。
太平軍大勝回縣,滿城慶祝,勝過新年。天王洪秀全十分高興,傳旨改益陽為得勝縣以誌慶。太平軍為“專意金陵,據為根本”, “以奪天下”,在益陽僅住四晝夜,大力號召縣民獻船,募得數千餘只,趁資水陡漲數尺,決計揮師岳州(今岳陽),東征武漢,戰取南京。
十二月七日(農曆十月二十六),大霧。大平軍主力乘舟沿江順流直下。天王到沙頭,住宿一宵,在陳家祠堂門首(現沙頭郵局前坪)開了大會,又吸收參軍者數百人。旱路以勁旅數百人呼應水師前進,同日取道三里橋、蘭溪、西林港,漸次東下。在石子街遇向榮部下總兵郭仁布師,於獨木橋頭搏戰,太平軍以一當十,郭兵氣餒敗退,太平軍未予窮追。次晨,太平軍繼續拔營東進,到王家坪,又與清兵相遇,清兵一觸即潰,卷旗而逃。太平軍大獲全勝,喜氣洋洋,正趕上水師,於是兩路會合,舟出臨資口,安渡洞庭湖,十二月十三日(農曆十一月初三)進駐岳州城。 後來,太平天國編寫的《天情道理書》中說道: “如在長沙駐紮日久,則益陽等處江河船戶不免為妖魔哄嚇。遠遁他方,我百萬雄師何由得舟楫之便而沿流以破武昌乎?"由此可見,益陽一戰,影響深遠,對太平天國建立水師,勝利奪取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益陽名為得勝,足徵其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