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令·四月一日

《得勝令·四月一日》是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的作品,敘述描寫了久旱之後,來了一場及時雨,莊稼得以豐收,農夫歡喜欣喜之情。詩歌中的“破”字與題目中的“喜雨”相呼應,表現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激動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得勝令·四月一日
  • 創作年代:元
  • 作品出處:元曲三百首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養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萬象欲焦枯①,一雨足沾濡②。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和余③,歡喜的無是處④。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現象,蘇軾《海市》:“盪搖浮世生萬象,豈有有貝闕藏珠宮。”
②沾濡(ru):潤濕,潤澤。
③和余:連同我。
④無是處:猶言不辦法、不得了。

作品譯文

久旱不雨,大地焦渴,莊稼旱得快要枯死,而一場充滿生機的喜雨甘霖,及時將天地萬物浸潤個透濕,大地又有了生機,一切在風雲突起中變得壯觀雄奇。天天盼雨的農夫,高興地披著蓑衣在雨中狂舞,不管那蓑衣是舞掉還是舞破,連同我,也手舞足蹈,歡喜的不知如何是好。

作品賞析

久旱逢甘雨,自然是喜不自禁,農夫舞破蓑衣,連父母官也跟著歡喜,一句“舞破”,寫出人們的欣喜若狂。而結尾“歡喜的無是處”,表現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激動心情,一語簡單正常 ,卻更顯作者的拳拳愛民之心,也使小令更顯親切真實的情味。
詩歌中的“破”字與題目中的“喜雨”相呼應。當萬物陷入乾涸,一場雨傾然而下,這是何等值得讓人欣喜若狂啊!!農夫們舞破了蓑衣。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山東濟南人。號雲莊。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 張養浩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因看到元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為由,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養浩居官清正,敢於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瘼,抑制豪強,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拜監察御史之後,他繩糾貪邪,薦舉廉正,彈劾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入焉與天子爭是非,出焉與大臣辨可否”(《風憲忠告》),蹈厲風發,“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門人黃溍說他“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濱國公張文忠祠堂碑》)。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牴牾,被構罪罷官;英宗時,又因諫在內廷張燈為鰲山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乾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元史》本傳),自己犯顏攖鱗,時有性命之虞,便藉故辭官歸隱,“遠是非,絕名利”(《普天樂·辭參議還家》),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