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貝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龍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徑貝村,位於石岩街道西北部,距離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排村和光明區公明街道紅星村。石岩水庫位於村西面。該村舊時稱“徑背圍”,清朝時先民用石塊修建一條石路,叫“石路徑”,村落位於石路徑的背面而得名“徑背”,後改稱“徑貝”。1958年修建石岩水庫時,把淹沒區內一部分村民遷至西鄉建新村,也叫徑貝村;2006年,石岩水庫修建污水處理廠,原山崗高處村民再次向東遷徙約1千米至東部靠近松白路處建新村,即現在的徑貝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徑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龍騰社區
  • 地理位置:石岩街道西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烏石岩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石岩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三區石岩鄉;1958年10月,屬超英公社;1959年,屬南頭公社上屋大隊;1961年7月,屬南頭區石岩公社;1963年1月,屬南頭公社上屋大隊;1975年8月,屬石岩公社上屋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石岩公社上屋大隊;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石岩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石岩區上屋鄉;1986年10月,屬石岩鎮上屋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石岩鎮上屋行政村;2004年,屬石岩街道上屋社區;2008年2月,屬石岩街道龍騰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第一大姓為鐘姓,清代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州,再從梅州遷移至當地。第二大姓為單姓,唐宋時期從山東遷移至廣東博羅;清代從博羅遷移至當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76人,其中男性79人,女性97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3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6459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和水果。現村集體經營以工業廠房出租、物業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芒果、黃皮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還有圓籠粄(又叫年隆粄)、清明節雞屎藤粄、端午節粽子、十月糍粑粄。
松白路、徑貝路經過該村。村內1970年通電,1990年通電話、通自來水,199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內建有徑貝社區公園,供村民娛樂活動。還建有星光老人之家和黨群服務室。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在該村還保留一部分20世紀50年代從石岩水庫淹沒區內遷徙而來時修建的舊村房屋,相連成排,磚混牆體,硬山頂,灰瓦覆蓋。2006年遷徙時,政府修建新村樓房,村民均搬遷至新村樓房。
該村有徑貝老村豬場遺址、徑貝老村遺址、麻布果場遺址等古文化遺址。
徑貝老村豬場遺址位於石岩河北岸山崗,海拔高度為39-43米,地勢坡度平緩,分布面積約2萬平方米,青銅文化陶片採集約1000平方米。唐宋以後文化遺址較多,採集到大量的泥制灰陶、灰褐陶片,以素麵為主,紋飾主要有菱紋、方格紋、複合紋飾。陶器器型有罐等,但時代較晚。
徑貝老村遺址位於石岩湖南半島上,徑貝老村後山崗,海拔39.5-57.8米,地勢坡度不大,面積約1萬平方米。採集到較多泥制灰、灰褐陶片及石器、玉環等。陶片紋飾主要有方格紋、旋渦紋、菱紋等,陶器器型有罐等。磨製石器有石鏟、石斧,石鏃、石鑿、石錛等。
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族人要到山墳祭拜祖先;冬至邀請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吃大盆菜,孝敬老人。
抗日戰爭時期,徑貝村是游擊區。1941年8月15日晨,日軍300人從南頭向烏石岩北進,到羅租後,兵分兩路,一路向徑貝、玉律,長圳進犯,一路向烏石岩進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和抗日自衛隊分兩路抗擊來犯之敵。進犯鳥石岩之日軍指揮官中彈斃命。在徑貝,雙方激戰一天,日軍傷亡20餘人,竄回南頭。
代表性人物:
鐘水恩(1891-1928),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寶安縣第四區農民協會負責人,1928年3月在南頭城西門就義。
鐘福財(1916-1948),又名鐘亞仔,1947年參加惠東寶人民護鄉團,1948年7月在沙井受傷後轉往石坳醫院過程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