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污比

河流徑流量(Q)與該河流納污(水)量(q)之比,又稱稀釋比或清污比。徑污比是描述和比較河流污染程度的一個巨觀指標。在缺乏水質監測資料的情況下,可以用徑流量與污水排放量的比值(Q/q),判斷一條河或某一河段的污染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徑污比
  • 外文名:Dilution  ratio
方法,評價實例,

方法

用徑污比描述河流污染狀況有2種方法:一種是以全河的徑流量(Q)與全河納污(水)量(q)相比,評價全河的污染狀況;另一種是用流經某一斷面的徑流量與該斷面所在河段的納污總量相比,評價某河段的污染狀況。徑污比適用於評價耗氧有機物質、固體懸浮物和可溶性鹽類等的污染。

評價實例

用徑污比評價河流污染程度,方法簡便、直觀,在以往的污染評價、控制水質等水資源管理中曾經套用過。
例如,英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用稀釋倍數評價泰晤士河的污染情況。該河的平均稀釋倍數為8.5,即徑污比為8.5:1。英國的排放標準規定在18.3攝氏度時,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容許排放濃度不超過20mg/L,並指出這一標準適用於排出污水受到體積至少為8倍的清潔河水的稀釋。
中國在1980-1984年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中,曾採用了污徑比(q/Q)作為評價河流水質的一項指標。隨著水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排放污水的濃度會隨之改變。因此,在套用徑污比評價河流污染狀況或進行水質管理時,需要用水質監測資料加以驗證,修正徑污比所描述的污染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