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麗洲
- 出生地:上海川沙縣
- 出生日期:1892年
- 逝世日期:1962年
- 職業:醫生
- 代表作品:《徐氏驗方》,《痧痘診治》
主要著作,學術觀點,主要研究,經驗驗方,
主要著作
徐氏曾著有《徐氏驗方》,《痧痘診治》等,均佚。後經其子回憶補充,重新整理,撰成《兒科拾遺》。
學術觀點
徐氏謂:醫者除深研《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等經典醫著外,尚須博覽群書,集思廣益。常諄諄告誡後輩在診治疾病時,要注重察神態,望面色,詳脈息,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唯此才能認病最真,投劑最確。徐氏行醫期間,正值天花猖獗流行時。在20年代,牛痘疫苗尚未普及推廣。徐氏大膽探索,採用“人苗”預防接種,為兒童預防保健作出了貢獻。徐氏行醫50餘年,於兒科溫病雜病均積有豐富經驗。尤對麻疹一病的治療頗有心得,提出治麻“三透”的獨到見解,著重提出“開肺透達”為治療大法,使一些麻疹危急症轉危為安。對雜病的治療,常採用洗、熏、熨等外治法配合,也多獲效驗。
主要研究
徐氏精治幼科,尤對痧子(即麻疹)的診治獨具心得,辨證施治和處方用藥別開生面,自成一家,據古書“痧發於陽而喜清涼”,“痘疹之發顯系天行時氣”之說,徐氏認為痧痘之因是由天地時氣從口鼻而入襲肺所致,治療應著重“開肺透達”,以此作為大法,提出治麻“三透”的獨到之見,即出疹前要透,疹未出齊亦要透,變證逆證仍要透。但也決不限於一法一方,而應“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所治病例多為痧痘肺閉,即類似西醫所謂的並發肺炎是也。其治療方法,雷同之處在於“開肺”,但根據辨證同中又有異,不出四法。(1)祛邪開肺:其辨證為風邪外襲,邪痰互阻,肺氣不宣,慎防喘厥。適用於痧子尚躁未出或疹子剛出,身熱,形寒,頭疼,鼻塞,咳嗆不暢,鼻煽氣促,舌白或舌膩等症。生麻黃、苦杏仁、熟牛蒡、象貝母、玉桔梗、炙紫菀、福橘絡為習用之藥。如咳嗆不暢甚者,則加天漿殼;如伴嘔惡者可加姜竹茹、雞蘇散。(2)生津開肺(亦稱生津達邪):其辨證為邪從熱化,劫爍津液,慎防昏厥。適用於痧子(或時痘)已回,或痧回太速而壯熱未退,煩躁,咳嗆不暢,咬牙(齒介)齒,痰紅音啞,哭泣無淚,囈語不清,脈數,舌絳等症。常以鮮生地為方中之君,重用劑量到一兩,配以象貝母、熟牛蒡、苦杏仁宣肺氣,伍入淨連翹、鮮茅根清熱生津,再參生龍齒、石決明平肝熄風防厥,妙用五分生麻黃拌以生熟地以達退熱而不傷陰之功,如身熱已退,又易生麻黃為水炙麻黃。若伴咽喉白腐腫疼,口唇腐爛,常先用山豆根、掛金燈、板藍根、馬勃、薄荷、赤芍等清熱解毒、利咽涼血之品。全方組合配伍,能起到育陰不滯邪,透邪不傷正的作用,從而使邪熱能由里達表。(3)溫陽開肺:其辨證為陽氣衰微,慎防陽脫厥逆。適用於面青,肢冷,舌白,脈細,常伴有身熱綿延,咳嗆,鼻煽氣促,哭泣無淚等症。烏附塊、川桂枝、淡乾薑為徐氏必用之藥,配以葶藶子瀉肺平喘;生麻黃宣肺透達;乾菖蒲化痰開竅;方通草、生米仁淡滲利濕;炙僵蠶、石決明、嫩鉤藤豁痰平肝熄風防厥。(4)開胃開肺:其辨證為脾陽不振,中焦不和,肺氣閉塞,慎防驚厥。適用於納下嘔,大便溏泄,或痢下雜色,里急用重,伴有身熱不揚,咳嗆不暢等症。煨葛根、姜川黃連、姜半夏、伏龍肝、淡乾薑、山楂肉等為常用之品,又參以生麻黃、熟牛蒡等開肺達邪。徐氏指出“痧子以哭聲揚而淚涕多為順,大凡三日起病,再三日回頭,若四日左右隱去,便是痧回太速,必再助其透邪”。又常不厭其煩地告誡後學:如遇正虛體弱,又有表不和,氣不足之證者,必須在透達開肺之中加用大劑人參扶正益氣,若此時過用寒涼,必致毒氣內攻,喘悶而死。
經驗驗方
一、麻疹1號方
組成:生麻黃1.5g玉桔梗3g象貝母10g連翹殼10g紫菀茸3g福橘絡3g鮮茅根(去芯)30克或鮮蘆根(去節)30g生甘草3g。水煎服。 功效:辛涼透疹,開肺達邪。
臨床套用:主治痧子尚未出或痧子剛出。若咳嗽痰多,咯痰不暢加天漿殼,咳甚嘔惡者加姜竹茹、雞蘇散等。
二、麻疹2號方
組成:鮮生地30g生麻黃(或水炙麻黃)1.5g霜桑葉5g苦杏仁(去油)10g連翹殼10g鮮蘆根30g(去節)。水煎服。
功效:清熱生津,開肺達邪。
臨床套用:主治痧子將透未透,疹色赤紫,或回痧太速,壯熱不已。若驚惕煩躁加生龍齒(先煎)1.5g嫩鉤藤(後下)10g生石決(先煎)30克,咽喉白腐腫痛,口唇乾燥出血加山豆根10g京赤芍10g掛金燈3g。
三、麻疹3號方
組成:黑附塊(先煎)5g紅參5~10g川桂枝3g淡乾薑2g生麻黃1.5g葶藶子10g炒僵蠶10g靈磁石(先煎)30g乾菖蒲10g。水煎服。
功效:溫陽益氣,開肺達邪。
臨床套用:主治疹色暗淡,伴有面色蒼白或青,肢冷神軟,咳嗆氣促,鼻煽。如痧疹隱滯不暢,可另芫荽子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