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歷程
早先受業於四川成都美術學校及安徽黃山書畫院;其後研修於北京畫院,中央美院。主工中國畫山水,花鳥,兼修書法,篆刻。
藝術追求
畫家徐鴻春對作品追求形質清貞,溢盪沖融的審美法則;崇尚金石人文氣格;注重、強調質樸、本真、和諧、冥恆等厚積因素;恪遵信守淡定、從容,智深達理、天地有大美不言的哲性內涵;追索精神層次的心路訴求與終極指歸。多年來在藝術規律、形式、實踐、創作等方面不斷進行著探索與開拓。
藝術成就
藝術心得
青山引
皖南之山,青蔥婉轉,逶迤綿密。南發天目,北止五牙,綠蘿碧黛,翠然綴臥乎皖江浙間。雖少峻偉,尤多靈秀,木懋林幽,霧罩霽籠,峰巒浮翠,雲幕低垂,沃野丰姿,天然畫圖。
童心最是天真,雲想故有多夢,心慕仁山智水,逸性及於高尚。當時偶其結伴,尤愛獨游,鄉中風景,十數之里,丘神壑貌,瞭然心中,雖年深日遠,常然神顧。每困深之日蘊籍心徽,忘情之間春縐昆池,若然生之者父母,恩養同天比高,是山水之與我,其深深若是。
幾多曦光微蒙,總為雞鳴驚夢,以望東山,旭日冉冉,近若谷中之來,容慈氣泰,多讓路人駐步,半天雲霓,紅光艷艷。朝夕四時易變,備極姿態。更是雨過天開,風送雲走,陌野分明,雲割峰斷,一如美人映照,青姿奪人,長虹斜跨,粲然作觀,臨山對景,決然大快。
五牙者,家山也,平地突起,分隔兩省。方誌以伍子昭關之奔過此故,或以其五峰之數名之。然當時意趣皆不在此,因其內美深秀,郁藏化機,有多所啟於我者,故常自相吸,顧盼留連往來久之。當其陽春三月,柳飄桃搖,河草淺青,菜花初黃,蜂穿蝶出,粲然四野。山中想想,油然心生。微風送陣,燕子歸飛,少年之心,共與蕩漾。
實則每之看山又多在玩味,諸如風雨晦明、起伏高低、機轉彎折,趣生蔵露,心隨游雲,意飄出岫,如文章大類,他日捧讀,另出新味。又則青山之與我,神交之往合也,常自懷坐,心存敬畏,以為大莊所在,莫測神秘,故爾遺貌魂出,往往游離象外,不依常眼作壁觀,似是若非,非非又是,山水之妙,妙不可釋,難言之矣。
山下石牆青瓦,半出還蔽,紅杏過牆,短柳倚籬。山居人家,多是幾戶為鄰,吆雞呼黃、說雲指霧,自來心閒,臨流背莽,小世神仙。
一至山迴路轉,別開洞天,人間四月,山中花季。嶺上杜鵑花紅,漫山熱情如火;金銀花白,香馥激烈;山蘭吐幽,芳馨陣陣,似有還無;青蕨紫薺,乃至無名香草,花光射日,盡作風發一氣。布穀呼喚,林鳥忘機,輕煙帶濕,群山如沐,兩峰夾谷,競毓生機。轉至芳菲漸歇,梔子花開,夏風初起,山上有梅子青青,山下榴紅火火。一日氣候,其中蒸蒸,朝夕而爽,山風入懷,山泉清涼。人在山嶺之上,坐望四方,目馳千里,心極高遠,群峰攢翠,涌動碧波;白雲倚嶺,眷眷如歸;小村掩映,炊煙時起;松風過耳,鷂子懸空,不用杜酒,心狂心醉。江南夏日天氣,最是變幻,雲雨之猛,避所不及,然乍來亦乍收,倘以雨中之觀,但吳山隱隱,細雨朦朦,奔流忙忙,鷺鷥飛飛,樹搖竹動,妙發天籟,一天水墨,暢酣淋漓。
己而桂子香飄,夜轉秋涼。霜催林紅,帶染雲霞,青石冷射,盈盈秋水,人間收穫之盛節也,山中尤是。無心野菊遍開山野,一路香姿,占盡秋光;無主野桃風枝閒掛,自青還自紅,不管有人來;栗子開口,榛子落地,丹楂熟果,葛攀蘿結。松磨草菇,也有時出,果爾其幸,別是難得。如此佳麗風景,總教鳥歸遲暮。
夜半秋雨打葉,惹起連日霏霏,滿地都是流水,淙淙競相串錯,林木清冷,卷渣漂葉,根穿洞出,塵沙聿盡;泉疊泉掛,漱漱有聲,山色飛動,無限情致。一朝秋容老盡,雁陣過嶺,其勢蕩蕩,一線南奔;野鳧相呼,三五為群,親親爾爾,啄於秋蘆。牧歌東山,夕霞西接,清揚一管,盡淨秋高。
四時之變,風向西轉,一旦之來,黃雲愁起。月色昏暉,聲呼帶嘯,木葉為摧,山空林瘦。秋其為氣,冬之為殺,已至有山為之寒,水為之收。化淤澄泥、滌污盪垢、驅逐蟊孽,是用威猛以最後。
天花揚揚灑灑,己是白雪飄飄,紛紛情下急,輕輕有似夢。滿林肅肅悚悚,空寂還帶悄悄,聚落於叢間枝頭。朵朵瑩瑩,高華閃爍;片片瓣瓣,靈粼澈徹,一半鴻蒙,一半羅浮,別出新天,造出神奇。化人性靈、啟人心智、發人幽思。是謂道其唯貞,幽冥而遠,是山原亦固有所匡,格天行運,惟用健用勤。
以是世有不凋之材,其容亦嚴,其性亦鐵。是有堅石,斑斑磷磷,紋肌金錯,瑩光靈射,世有醉石、醒石,斯為經石,無一字可讀,是真色之相;周有瘦竹,叢叢筠翠,不分老幼,耿耿青節,是謂深山君子秀士,清風亦是,西風亦是,自抱堅貞,臨寒而修;以望長松,瑟瑟風口,姿態威然,神態超然,一片青雲,猶為歲守。是不老三友,相賞激而共聲氣,其來也久。故能於嵯峨壁立,或其崢嶸峰嶺,乃見氣概、乃見偉格、乃見精神之所在,後知氣噴之所如。
冬日山中料峭寒冷,罕有人來,實則一歲之中最是奇絕。沉澱、積聚、簡約、根本,類如人之一生,始於天真爛漫,總為風霜摧殘,消折無盡韶華,由是感嘆,及至髦髦,看事也平,料事也簡。
冬陽氣暖,積雪消溶,深入厚土,化滋靈苗,三分純潔、七分仁智,是要煥發十分青色,
鳥去鳥來,花謝花開,水落水起,雲青雲白,春去春又歸。日曦東山,水光霧接,隱隱人歌,清流應帶;羊來北嶺,鳴聲清和,天低天高,相共雲白;草青南陌,葉長而修,風中自搖,樂而忘憂;鱗出西溪,黃鰱烏鱧,竄動水草,自在自由;小村水隔,盈盈綠水,溝折灣連,粼動銀波。
是山有可觀可賞原不以高,也不在遠。風光止於三里,有篁筱深邃而幽,有長松結子而茂,慈菇朝露野水,芰菱風晚漣漪,蛙鳴蟬唱,稻花飄香,可以游心,可以適性;一丘之登高,曠心四野,望看雲舒雲卷,往來於歲月朝夕之間,可以馳懷,可以寄託;以山花為知解,共山鳥結歡朋,逐異想以雲暮,任飄忽而界外,空如之乎是以自放形骸。
是固心中有山而自青青,情動則山色滿。靈鳥之飛,三望故巢,千里之奔,尤作往回。是一氣之所沖,桑情其難忘,無地不有,無所不在。若水環山而繞,若山抱水以老,其心也真誠,其志也精誠,總以唯美唯善,雲結於朝暮,悠悠共與共相遠矣。
壬辰年八月於北京清籟堂徐鴻春
名家評論
登峰觀遠,成在腳下---略析徐鴻春先生山水畫
山水畫是人與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學層面的高度概括,在當今畫壇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隋展子虔《遊春圖》可謂是把山水與人物的結合,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山水畫在變的基礎上也在不斷發展。宋人山水無筆不簡,元人山水無筆不繁,知繁就簡全在筆法中體現。元朝山水崇尚“古意”,畫家借景抒發胸中之情,表達自我情緒及精神人格是中國繪畫極為變格的時期。如趙孟頫、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是開一代畫風的大師。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描繪展望富春江明麗秀潤的山水特點,堪稱傳世傑作,這時期的山水畫有遠離塵世於自然,多是懷才不遇之文人所嚮往的境界。他們用筆情墨趣宣洩心中所賴以寄託理想的精神家園。
明代以沈周為代表的山水,承襲了元季王蒙之後,畫風漸趨於雄健、蒼勁、雄厚、凝重,最終自成體系。後文徵明與老師沈周,唐伯虎並稱吳門四大家。而仇瑛的畫風又有別於其他人,有理想中的仙山美境氣氛。至於明清兩代山水畫就沒脫離開宋、元、明以前的巢臼,但至石濤山水有所變化。近代山水由於現代技術、文明的發展,畫家對認識自然界有了質的變化,由師古人、師自然造化、然後中得心源。
鴻春先生善學,而肯能請教,是位誠實做人、勤墾為學問的畫家,因多年前與鴻春相識,深知他不惟善山水,也攻於花鳥。近些年來又在京多所院校習學,可見對繪畫藝術的痴情一貫於始終。鴻春的山水畫並非是純自然的再現,而是經過真山真水感悟後的提取及升華,依情造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鴻春有山水造化性靈,而又多能寓之以情。看得出鴻春週遊寫生積累了不少山河美境,又生在安徽,受黃山雄姿及徽文化的滋養,積累了豐富的印記,也不難看出有搜遍奇峰為我所妙用的基礎素材。用畫家的眼晴去審視大自然,把山水之情與畫理之變融入自身,筆耕不輟。
鴻春從一山、一水、一樹、一石,日積月累,山水生動可觀,層巒疊嶂,溢化出山與水的莊意柔境。畫家無疑在坐禪論道,觀玄虛、陰陽之變化,空靈於大千世界。在古人中找今意、在今人中尋古意、在法理中求神韻、在筆痕墨法中求自我。達到‘心人春江水,江花隨我開’等隨性造化的詩意畫境。鴻春山水師承傳統,又近現代審美趣味情調,看不出當下浮躁之風,質樸、歸真。
我偶爾看他畫的雄鷹,蒼勁有力,躍紙神出,固所欣然稱頌。探索自然就能找出藝術之內涵與規律,法度來於自然,然規矩又高於自然,心中無法、法中無法、便是有法,畫家有如登山,當登之高處,放眼四野,自然一目了然,即所謂法之高度。如果己站在峰上,終必將修成正果,徐鴻春先生離這一天己越來越近矣。
孫曉材於清華園 2012.8.9晚
本文作者孫曉材先生為當代著名畫家,清華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旅法藝術訪問學者、法中文化協會聘請副主席、中法藝術家沿海城市巡迴展秘書長創始人。
作品欣賞
徐鴻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