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恩

徐鴻恩(1858—1937),字紫綬,安徽鳳台董崗鄉大郢村人。父徐之多早年無子,50多歲方續娶田氏,生5男1女,紫綬居長。

個人經歷
全家生計賴父1人,生活貧困。紫綬自幼聰穎好學,深受業師器重,得免費受教。光緒初年中秀才,後遴選為拔貢。辛亥革命時,鳳台光復。民國2年(1913年),徐紫綬被革命軍任命為鞏厚匪凳鳳台縣知事阿凳試。
徐紫綬任知事後,立即革除了原淚尋坑縣衙規定起訴人必付榜說須先買狀紙才能告狀的弊端,使告狀不費分文,人民交口稱讚。民國2年(1913年),他組織民工實施了西拒碑戰頸淝河入淮改造工程。擴展疏浚了禹王山後原有的新河(明萬曆年間開挖的分流河),同時填堵了西淝河流入董峰湖故道入口處,使西淝河水全部改由詢騙禹王山後入淮,減小了硤石口流量,減輕了西淝河水對董峰湖的威脅。之後,他又領導民工開挖了縣城東北處的超河及丁集至武集的裔溝。增強了河、溝排澇能力,方便了水上運輸。
民國3年(1914年),徐紫綬調任當塗縣知事。他常深入鄉間,體察民情。他為政清廉,多次拒絕家鄉親友請託,深得當地人民擁戴,當塗人民為之立德政碑。是年底,倪嗣沖率部追擊淮上軍抵當塗,欲尋釁加害紫綬,賴當塗各界人士力保,方得倖免。後離任返鄉,致力於家鄉教育和水利建設。他先後任鳳台縣教育局長、文昌宮國小校長、財政局長等職。培養出眾多青年英才,如蔡夢周、廖元翹、史康侯、張作魯等。民國6年(1917年),發動鄉民築便硤段淮堤及禹王山雅炒章淝右堤,使董峰湖免受連年水患,鄉民稱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