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鎮路街道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區境西北部。東起華山路,西至凱旋路,南靠徐鎮路向西折入宜山路,北抵淮海西路。面積1.44平方公里,設24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1.93萬戶,6.6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4.61萬人。街道辦事處設在徐鎮路313號。街道於1951年7月始建。名為徐匯區人民政府第三派出人員辦事處。轄區東起華山路、蒲東路,西至滬杭鐵路,南靠蒲匯塘,北抵虹橋路。設14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4411戶,2.01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徐鎮路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地理位置:上海市徐匯區區境西北部
- 面積:1.44平方公里
- 人口:6.64萬人
基本概況,歷史人文,社會事業,
基本概況
至1957年11月,轄區範圍兩次調整,1960年2月番禺路辦事處併入。1980年3月,改名為徐匯區人民政府徐鎮路街道辦事處。街道經濟有合作聯社、民政總站、居委“三產”、大隆工貿等四個系統,計57家企事業單位,經營飲食百貨、打包託運、廢品回收等幾十個服務項目,1990年總產值2800萬元,利潤260萬元,名列全區街道經濟的前茅。北平民村曾於1952年獲第二屆全國衛生會議授予的“愛國衛生運動模範”錦旗,華山路和淮海西路曾被評為上海市文明街。
歷史人文
徐鎮地區形成集市較早。明末科學家徐光啟曾在此進行農業實驗,其部分後裔生息勞作集居在此,謂之“徐家厙”,又因地當李漎涇、肇嘉浜兩水匯合處,故該地又習稱“徐家匯”。清鹹豐十年(1860年)後太平軍進軍上海,四鄉難民雲集,地區人口劇增,城鄉菜農商販紛至,遂成集市。因傍徐家厙村落而得名“徐鎮”(習稱老街)。在今徐鎮路口至70弄約百米長的街面上,廊柱騎樓兩層建築中,集米行、肉莊、鐵鋪、染坊、茶樓、酒肆等各色店號近30家。向北延伸,與百年老店德昌順南貨店等百餘家商號連成一片,構成了今華山路商業街的雛型。境內工業以棉紡染織為主,有各類手工業小廠百餘家,其中以漢陽手帕廠、梅林罐頭食品廠較為著名。抗日戰爭爆發後,江淮地區難民大批流入境內,多數以拉人力車、手工織布及肩挑小販為業。他們就地搭棚而居,形成棚戶簡屋集中、生活貧困而著稱的南平民村、北平民村、辛民新村、市民村、小花園等“四村一園”。民國35年,棚戶人口占轄地人口一半以上。至解放前夕,徐鎮地區已是一個城鄉結合、小型工商業較多,有4萬人口的街區。盛宣懷創辦的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和潘敘倫創辦的立信會計學校均在境內。
社會事業
解放後,徐鎮地區有計畫地進行市政建設,面貌逐漸改觀,至1975年,已翻建樓房20餘萬平方米。1976年後,先後對南、北平民村等棚戶地區進行改造。現已聳立起83幢多層和12幢高層。建築總面積達41.23萬平方米,有55%的居民喬遷新居。至1990年底,共建新公房227幢,總面積達69.20萬平方米。原市民村已改建成多層、高層相結合的樂山新村。境內有市胸科醫院、徐鎮路地段醫院;有交通大學、區工讀學校、公用事業學校和中學、國小、幼稚園等10餘所。有街道投資興辦的全區首家敬老院和殘疾兒童寄託所等福利文化設施。原徐鎮老街口的老店舊宅,已經相繼拆遷。東方商廈等匯成的徐家匯商城及捷運徐家匯站正在建設中。境內有工廠69家,以紡織、輕工、機電為主,較著名的有經昌色織廠、量具刃具廠、整流器總廠等;有商店、服務業198家,主要集中在華山路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