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采

1944年入美國底特律傳染病院學習,次年回國。任南京中央醫院主治醫師。建國後,歷任華東軍區醫院傳染病科主任,第五軍醫學院教授,南京軍區總醫院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總後勤部衛生部醫科技委員人委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擅長腸道病的防治與研究,提出了細菌性痢疾的臨床分型、療效標準及轉歸。主編有《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草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無錫市
  • 出生日期:1914
  • 逝世日期:1991
  • 職業:主任醫師
  • 畢業院校:湖南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
  • 主要成就:著名內科學教授、傳染病學專家,衛技一級
  • 代表作品:《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草案)》。
  • 擅長領域:腸道病的防治與研究
簡介,留學,思想,學習,性格,態度,成果,衝擊,事業,

簡介

徐采, 又名徐煜均,著名的內科學教授、傳染病學專家, 衛技一級。1914年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40年畢業於湖南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獲醫學士學位。

留學

1944年9月赴美留學,在紐約 派克醫院從事傳染病診療和科學研究工作。 又於1945年6月到美國底特律何門醫院進一步深造,任該院內科主治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趨於尾聲,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徐采急於回國投入戰後重建工作。1946年返南京參加籌建中央醫院。同年任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當時稱中央臨大)教授。

思想

徐采思想進步,痛恨國民黨反動派的腐敗無能,為新中國的誕生積極工作。1949年任第二野 戰軍醫大教授。新中國誕生後,任華東軍區醫院內科主任,第五軍醫大學教授。南京軍區總醫院大內科主任兼傳染病科主任 ,將自己畢生精力貢獻給全軍的醫療衛生事業。
為了祖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曾先後擔任了軍隊、地方醫學學術團體的職務,1953年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常務理事,曾擔任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內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南京分會內科學會主任委員,江蘇省科協委員。1980年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江蘇分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南京分會理事;曾任1―4屆人民解放軍總後衛生部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總後衛生部全軍傳染病專業組副組長、組長。1985年被選為全軍醫學科學委員會榮譽委員,全軍傳染病專業組學術顧問。徐采曾是 南京市人民代表 大會第1、2、4、5、6屆人民代表。

學習

徐采雖身兼數職,平時又要日理繁忙的醫療科研任務,但他始終銘記他所最尊敬的老師沈克非、張孝騫、應元岳等教授的教導,在醫療實踐中重視預防醫學,重視醫德、醫風的建立,嚴禁病人請客送禮,反對私自開業行醫。
解放後,徐采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1956年5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授予中校 軍銜,1964年晉升為上校軍銜。他把唯物辯證法用於臨床、科研工作,收到很好的效益。徐采自幼受五四文化的薰陶,好讀書,尤愛文、史、哲,記憶力特強,因而談話時能出口成章,詼諧幽默;書寫時詞句典雅,風流自然;辯論時雄風四射,妙趣橫生。徐采上課講醫學技術頗為生動,學生久聽不倦,把枯燥的醫學理論講得津津有味,對每一個症狀,每一味藥物,他不僅講其作用,而且要求學生知其然亦知其所經然。學生幾十年後仍能記憶起當年 授課時的情景。

性格

徐采平時沉默深思,寡言笑,考慮問題必從全局出發,從正反兩方面反覆推敲,一旦看清問題就毅然奮進,不折不撓。他組織部隊醫務人員大張旗鼓地除害滅病,研究流行病及多發病。在他領導的醫療、教育工作中,不遺餘力地宣傳預防為主的思想,親自抓部隊的多發病痢疾、肝炎疾病的防治和 科研工作。
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受到 國際上某些潮流的影響出現了“磺胺藥已經失靈,所有菌痢病人都產生了抗藥性”的觀點,徐採在1958年――1960年組織兄弟醫院和部隊研究菌痢的防治工作,肯定了磺胺藥物的療效,並確定了菌痢的臨床類型,確定了痢疾的療效標準及快速治療方案 。
1960年――1961年組織 生化科、病理科、傳染科協作研究肝炎的臨床規律,生化和病理的臨床意義,從而確定了肝炎的臨床類型及其轉規,肯定了轉氨酶及肝活檢的臨床價值。
1963年――1964年組織內科、生化科、病理科研究營養對肝臟的影響,提出了營養不良性肝腫大與傳染性肝炎的鑑別要點,澄清了華東地區流傳的“特發性肝炎”的說法。

態度

在以上的科學研究實踐中,他特彆強調在細緻、準確、完備的臨床觀察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邏輯方法分析所得的資料,再運用邏輯方法加以分析、歸納,推出新的理論和觀點,然後再返回到臨床上加以驗證。這些方法已在部隊中推廣,從而提高了部隊對疾病的科研和防治水平。
徐采認為衛生醫療工作和基礎科技工作一樣,有一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如果能自覺地研究這個過程,就可以促進它的發展,所以不論在部隊搞防疫工作還是在醫院做診療工作時,都需不斷地分析總結,肯定成績,吸取教訓。徐采首創了組織部隊和醫院醫務人員組合成的一個研究組,進行醫療、科研、教學實踐,取得了成功的經驗,這就是開門辦科研。通過幾次科學總結,使整個部隊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逐步提高,通過多次的總結提高,使科研和教育結合成一個有機體。徐采把這種方法先後在醫院內部試行,以後推廣到部隊中去。用這種方法得出的痢疾和肝炎的臨床分型、診斷和治療標準都在全軍、全國學術會議上進行了交流。
徐採在這一期間參加了許多重要的全國和全軍的專業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和作總結報告。1959年在北京全國傳染病會議上作關於痢疾分型的報告、1960年蘭州全軍肝炎會議上作關於肝炎治療的報告、1961年長春全國肝炎會議作關於肝炎生化、病理檢查的臨床意義的報告、1963年總後全軍除滅病會議上作關於細菌性痢疾防治進展的報告、1964年黃山全國傳染病會議上作關於細菌性痢疾防治經驗總結報告、1965年重慶全軍傳染病會議上作關於營養不良性肝腫大與肝炎的鑑別診斷報告。

成果

徐采認為科研的成敗和科研成果的大小,很大成度取決於原始資料的質量,所以他往往費很大氣力提高甚礎醫療質量和護理質量,他竭盡全力協助醫院建立各種臨床實驗室,小至血壓計、體溫計都一一 加以鑑定,對住院醫生的病曆書寫更是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使青年醫生從思想上接受教訓。
為表彰他的成績,曾被評為先進醫務科學工作者,先後立三等功四次。1964年出席了全軍除害滅病會議,受到黨中央毛主席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20世紀50年代 在總後衛生部領導下,他組織了大批臨床醫務人員編輯出版了前所未有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草案)》、《體檢診斷學》,從此各醫院各項工作有了 規範,考核有了標準,學習有準則。
徐采一貫主張所有衛生醫務人員都應有良好的內科學甚礎,在這些基礎上再鑽研其他專科分技,基於此他於新中國誕生前一個月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醫學分科雜誌 《內科學報》( 現 《中華內科雜誌》的前身),擔任總編輯。
他把《內科學報》看成進修大學或自修醫學院的良好教材。《內科學報》宣傳良好的醫德醫風和發表有關內科學發展的成就的文章。在作為內科學基礎的病原學、病機學、病理學、藥理學、藥物學等方面, 《內科學報》旨在擴大醫務工作者的思路, 因此深受醫務工作者的熱愛,都把《內科學報》當成自己的良師益友。徐采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對刊物的支持深感欣慰,他日以繼夜,忘我工作,及至1953年將《內科學報》移交給中華醫學會改名為《中華內科雜誌》止,共出版4卷39期,發行547524冊,共800萬字。徐采曾任《中華內科雜誌》副主編及編委、《解放軍醫學雜誌》編委、 《中華傳染病學雜誌》編委、 《JAMA》(美國醫學雜誌(中文版))編委。

衝擊

十年動亂,醫院實驗室及各種科研組織建設都被破壞,徐采也受到了衝擊。1967年被調到合肥解放軍105醫院工作。在這山窮水盡的時刻,他的報效祖國獻身醫學的赤子之心並沒有泯滅,他隨醫療隊進入大別山、皖南山區,採用中草藥防病治病,並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為基層醫院建立實驗室和鄉村醫生培訓斑,為醫療事業的發展播下了火種,同時開展動物實驗,為尋找搶救重症肝炎的有效藥物而努力,他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先後搶救了重症肝炎百餘例,1973年在合肥安徽醫學會學術會議上作關於肝炎科研進展的報告、1976年合肥安徽醫學會學術會議上作關於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搶救經驗報告。為此於1978年徐采榮獲南京軍區先進科技工作者,同年調回南京軍區總醫院。
面臨十年動亂帶來的後果,對醫療質量下降,特別是對技術人員 精神上受到的創傷,徐采付出巨大的心血,鼓舞大家向前看,振作精神,鼓勱傳染科、病理科、免疫室進一步攜起手來,進一步研究 多發病,使醫院的傳染病診療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正當工作走上軌道之際,他不幸於1983年11月積勞成疾,因腦血管栓寒而致癱瘓,但他身殘志堅,在病中依然關心中越邊境部隊流行病傳染病的情況,支持傳染病科同志們對南疆地方性傳染病流行的防治工作,並積極出謀獻策。他致信解放軍總後勤衛生部,建議編寫關於“西南邊陲流行病學及衛生學”
一書,受到總後勤部首長稱讚。1988年上海A肝流行,他在1988年2月13日解放軍報上呼籲“連隊會餐方式須改革,分餐制勢在必行”,此稿在同年2月1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採用,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

事業

“出師未捷身先廢,常使英雄淚沾襟”的詩句表達了這位老醫學家在十年動亂後對事業的追求。
徐採在醫院管理學上有很深的研究,曾參與編寫了《軍隊醫院管理》一書。他先後發表過各種醫學論文數十篇。而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醫院建設和人才的開發和利用上。
1991年5月21日,徐采因患膽囊結石手術未愈,不幸逝世。根據其生前意願,將遺體獻給醫院做解剖,並將內臟器官製成標本,供後人作教學之用,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做出了最後的貢獻。
業未盡,心在天山,猶念黨事、國事、醫衛事;
臥病榻,肝膽披瀝,仍思家人、他人、天下 人。
此幅輓聯表達了徐采晚年對事業的追求和與疾病做鬥爭的樂觀主義精神。
斯人已去,風範永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