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道鄰
- 出生地:日本東京
- 出生日期:1906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人物簡介,“借文”成名,
人物簡介
1938年擔任中華民國駐義大利使館代辦。為民國著名的法律人士。後任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行政院政務處處長等職。1949年赴台灣,在台灣大學校、東海大學執教。後又遠渡重洋,任教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校。1973年12月24日在美國病逝。著作有《唐律通論》、《中國法制史論集》、《行為科學概論》、《青年和人生觀》等。
“借文”成名
1934年,日軍侵略中國的意圖日益明顯,蔣介石認為:“中日局勢趨危急,正進入最後關頭,極思設法打開僵局。”
9月,一篇題為《敵乎?友乎?——中日關係的檢討》的文章發表在《外交評論》雜誌上。該文主要談及三個大的方面的內容:其一為中日關係一般處理原則;其二為兩國對外政策的評論;其三為如何調整兩國關係。文章一出,引起了各大報章的爭相轉引,後來更出了一本小冊子。
和文章一起出名的,還有作者徐道鄰。1935年2月9日,魯迅在給蕭軍、蕭紅的信中寫道:“你記得去年各報上登過一篇《敵乎?友乎?》的文章嗎?做的是徐樹錚的兒子,現代闊人的代言人,他竟連日本是友是敵都懷疑起來了,懷疑的結果,才決定是‘友’。將來恐怕還會有一篇‘友乎,主乎?’要登出來。今後就要將‘一·二八’‘九一八’的紀念取消,報上登載的減少學校假期,就是這件事,不過他們說話改頭換面,使大家不覺得。‘友’之敵,就是自己之敵,要代‘友’討伐的,所以我看此後的中國報,將不準對日本說一句什麼話。”
抗戰爆發後,有人說《敵乎?友乎?》一文並非徐道鄰所作。據說1934年時由於日本侵華野心暴露無遺,全國各界抗日情緒高漲,蔣介石希望日本“醒悟”,就口述了這篇長文,要“文膽”陳布雷記錄整理。但文章寫好後,蔣介石又覺得自己署名不妥。而陳布雷也不署名,他認為:徐道鄰者,徐徐的與鄰邦道來也,名字具有“深意”。據此,兩人把文章署名“徐道鄰”發表,讓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徐道鄰“暴得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