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竹溪(1141—?),名逸,字季可,號大受,又自稱“抱獨子”,天台螺溪鄉小徑人。他出身貧苦,曾放過牛,砍過柴,自幼好學,十二歲就攻讀儒學,兼及諸子百家。經過20年的苦心鑽研,終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鴻儒,又是一位著名的詩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徐竹溪
- 字號:字季可,號大受
- 所處時代:宋朝
- 出生地:天台螺溪鄉
- 主要作品:《竹溪文集》、《經解》
- 主要成就:創辦“竹溪書院”
創辦書院,與朱熹友情,人物著作,後世紀念,
創辦書院
宋淳熙十一年(1184),中特科進士,做過短時期的小官,因不能施展濟世救民的抱負和不願屈膝權貴,就辭官回歸故里,於東橫山中結廬創辦“竹溪書院”,樵牧執教,生活極其清苦,有時吃的是玉米糊、大麥粥,但安然自樂。是時,四方學子紛紛前來拜師受學,有來自他鄉別縣的,內有好些為貧民弟子,不少人經竹溪先生的熱心教導,成為有名的學者,如他的高足泮時舉,就是一位有名的理學家。在竹溪先生的影響下,泮時舉辦書堂於大西鄉泉井與白湖兩地,廣招弟子,以傳播文化,培養後學為榮。由此,天台山被譽為“小鄒魯”,竹溪先生的名聲,朝野皆知,人人稱頌,成為浙東一名賢。
與朱熹友情
後值浙東連年災荒,民不聊生,朝廷命朱熹至台州辦理賑事,兼領天台山桐柏宮。朱熹慕徐竹溪名,到台州後,就專程到東橫山拜訪名賢徐竹溪。朱熹至東橫山山麓,見一中年男子,頭戴儒冠,身穿長衫,一手撩衣而下,口中高歌:
九葩一萼鶴翎紅,開落黃梅煙雨中。千葉青蓮無路入,不知春在石橋東。
朱熹心想:“這大概是竹溪先生了吧!”於是迎上去相問。那人答道:“竹溪是我的先生。我愛杜鵑花,更愛先生新作的《詠杜鵑》,故脫口而歌之。”說罷,舉手一揖,揚長而下。朱熹嘆曰:“此真書山耳?選”再向前,朱熹問路於一背柴牽犢的老人,老人告之以前路。朱熹略觀賞勝山景色:松篁掩映,雀舞鶯鳴,山花爛熳,流澗潺潺。就按老人所指,找到了竹溪書院,出來迎接的原來就是這位背柴牽犢的指路老人,進內,灶中還燉著一罐熱氣騰騰的大麥粥。朱熹驚喜之餘,據事據景,口占一律吟道:
路遇個老翁,自負柴一束。烏巾插在腰,背手牽黃犢。
借問何處居?指點破茅屋。午雞啼短牆,麥飲方炊熟。
竹溪先生微微一笑,亦以一律答云:
曲徑沿山去,煙村四五家。兩行金錢柳,一樹紫荊花。
壁上琴三尺,堂中書五車。跨過千層橋,便是他的家。
朱熹又提出《論語》中的“顏子三月不違仁”請教,先生答以杜甫《曲江》中的“一片段預告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的詩句以對。朱熹拍手稱善。兩人共進麥飯,開懷暢談,言投意合,各恨相見之晚,夜裡還挑燈細語,直至雞鳴方抵足共眠。朱熹離開東橫山時,特書“景物增輝”四字於路亭以上,寓意深長。臨別時,兩情依依。朱熹緊緊握住竹溪先生的手囑道:“頭髮全白了,今後得多多保重身體啊?選”先生答曰:“我在山中,山路走走,柴枝攀攀,澗邊站站,鳴鳥聽聽,興來詩歌吟吟,賤軀倒還硬朗,看來幾年內還不會作古呢?選”“這走走”、“攀攀”、“站站”、“聽聽”、“吟吟”五個迭詞,道出了先生暮年的健身之道和樂觀性格,很值得老人們效仿。
人物著作
暮年,先生仍壯心不已,除經常給弟子講課外,還抽空擠閒,費心運神,整理成《竹溪文集》一部、《經解》一部以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