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鴻,男,博士,同濟大學教授、博/碩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立鴻
- 出生地:山東
- 職業:教師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智慧型自動化理論與工程
- 職務:博/碩士生導師
- 職稱:教授
- 任職院校:同濟大學
個人經歷,研究方向,學術成果,承擔項目,出版專著論文,智慧財產權,榮譽獎項,
個人經歷
1991年博士畢業於東南大學自動控制專業並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4年破格晉升正教授。先後獲得省級新長征突擊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等稱號。
1995年1月首批入選江蘇省跨世紀人才培養對象。
1997年8月調入上海同濟大學電信學院工作,
1998年獲上海市“曙光學者”計畫資助,
1999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青年教師”計畫資助。
2001年任同濟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首任常務副院長(主持工作),
2007年定級為(專技)二級教授,
2006-2011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高級訪問研究學者。
2008年1月因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得到國家主席(總書記)和總理的接見。
現任同濟大學電信學院“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Biology Evolution in Action”科技中心客座研究員;
中國教育部設施農業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
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IEEE)高級會員,IEEE CIS (計算智慧型)上海分會主席;國際計算機學會(ACM)會員,ACM 2009 GEC Summit (遺傳與進化計算世界峰會)主席;
IEEE Trans.on CSVT、SENSORS 等多個國際國內學刊編委或審稿人;
上海海洋大學等國內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
研究方向
自動控制中的智慧型最佳化控制、衝突多目標控制、預測控制和圖像處理等理論方法研究;
設施農業生物環境建模、最佳化與控制技術研究;
生物生態系統信息採集物聯網技術、數位化可視化圖像圖形處理技術研究。
二、目前的研究方向與特色
1. 智慧型計算與衝突多目標魯棒動態最佳化控制(與美國合作)
已經提出了基於演化計算和Pareto優的“衝突多目標相容控制方法(MOCC)”,解決了權值法在目標區域非凸時無解、約束法不能保證同時達到多個控制目標要求等目前的這些“本質單目標控制方法”的突出問題。---這是我們的原創性成果,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認可。 目前重點研究基於演化計算或其它智慧型計算方法的多目標魯棒動態最佳化與控制算法。
2. 基於物聯網的新一代設施農業生物環境信息採集、建模與控制
已經分別研究得到了基於多因子協調、多目標相容控制方法的“溫室環境多因子控制算法”,改變了國內該領域一直只能對溫度這單個因子實現自動控制的局面,提升國內相關技術接近國際水平。目前研究重點是:面向控制建立溫室作物生長與環境動態模型,研究高產低耗的效益型溫室系統魯棒動態最佳化控制算法,研發基於雲計算的設施農業物聯網(含溫室群的無線感測網路、網路遠程控制等)信息採集與控制系統。
3. 魯棒的運動視頻檢測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圖形方法
已經研究提出了對光照魯棒的運動前景檢測新算法,基於圖像圖形技術提出了溫室植物的數位化與可視化新方法。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深入研究三維運動圖像處理技術和圖形方法,實現作物生長全過程的可視化復現(虛擬現實)。
4. 仿生機器魚與水產海洋生物生態系統建模、分析與調節(與美國合作)
已經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發並在上海海洋大學研製了“微動力仿生機器魚”,在多個機器魚的定位、導航和運動控制中,研究提出自組織自學習、多目標協同控制新方法。目前研究重點是:完善“微動力仿生機器魚”和研發其它的水產和海洋生物生態系統信息採集硬體平台,深入研究相關的圖像處理、衝突目標協調解獲取、建模分析調節技術與算法,在水產養殖、海洋水質資源保護、海洋牧場等多個領域發揮作用。
學術成果
承擔項目
領導一個多學科合作研究團隊,先後承擔國家863高技術重大項目1項,863重點項目3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以及10多項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項目。與美國合作者聯合承擔美國科學基金會重大項目1項(資助5000萬美元,2010-2020年)。
出版專著論文
已合作出版專著2部(其中一部為歐洲出版),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IEEE Trans.on CSVT、SENSORS、自動化學報等國際國內期刊論文60多篇,被EI收錄40多篇、SCI收錄10多篇)。
智慧財產權
獲得中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證書13項。
主要研究成果及套用情況:
1.在控制理論研究方面:1)針對多目標控制問題,提出了衝突多目標相容最佳化控制(MOCC)方法;2)提出了光照魯棒的運動前景視頻檢測算法和圖像處理新方法;3)提出了用於非線性系統動態自組織建模的方法---廣義模糊神經元網路(GFNN)算法;4)提出了魯棒性好的加權多步預測控制算法、適用於降階模型的頻域自適應預測控制方法;5)提出了能充分利用數據和語言信息的組合預測控制方法。
2.在設施農業溫室作物生長環境建模、最佳化與控制領域:1)提出了溫室環境多因子協調控制算法,基於此算法研製了控制軟體(獲著作權證書)和控制系統(獲專利),成功套用於智慧型溫室的環境控制,該成果被推廣使用並取得經濟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2)建立了首個僅有6個微氣候狀態的適用於控制的溫室作物生長與環境的動態模型,使控制算法由基於經驗協調上升為基於模型最佳化控制成為可能;3)首次提出了最佳化作物產量與控制能耗的衝突多目標相容最佳化控制算法(MOCC);4)基於圖像圖形技術提出了溫室植物的數位化與可視化新方法;5)提出提高無線感測網路通信效能新方法並研發了“4+1結構”溫室信息採集與控制物聯網系統。
3.在數位化水產與海洋漁業生物生態系統領域:1)與美國合作研製成功攜帶感測器的水下機器魚,實現了水質環境參數的三維動態檢測;2)研製了水質環境監控基站及其Zigbee無線通信系統,實現了集約化水產養殖的數位化;3)提出了水下魚餌餌料的圖像處理新方法,實現了餌料投放的自動監控和投放。這些成果已經被成功套用於水產養殖與海洋漁業基地,取得良好效果。
榮譽獎項
獲得2005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度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科技創新個人貢獻獎,2009年國際ACM學會貢獻獎,
2011年國際ICARCV學術會議(新加坡)優秀論文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