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秀(徐穎(北齊太尉武安王))

徐顯秀(北齊太尉武安王)

徐穎(北齊太尉武安王)一般指本詞條

徐顯秀(502---571),男,北齊政權的太尉太保尚書令。名穎,恆州忠義郡(今河北北部)人,少年豪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河靖三年(公元564年)因作戰英勇,被封為武安王。在北魏末期,他先是參加了爾朱榮的隊伍,爾朱榮失敗以後歸了高歡,然後就一步一步地進入東魏的政權高層。公元571年死於晉陽城內的府第中。

基本介紹

  • 本名:徐顯秀
  • 別稱:徐穎
  • 字號:字顯秀,以字行
  • 所處時代:北齊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恆州忠義郡
  • 出生時間:502
  • 去世時間:571
  • 主要成就:北齊政權的太尉太保尚書令
歷史記載,歷史遺蹟,徐顯秀墓,墓葬壁畫,

歷史記載

北齊書》卷八《後主紀》:“(天統四年)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詔以……開府儀同三司徐顯秀為司空。”
北史》卷八《齊本紀》:“(後主天統五年)三月丁酉,以司空徐顯秀為太尉。”
隋書》卷七十一《游元傳》:“元少聰敏,年十六,齊司徒徐顯秀引為參軍事。”
可謂是貨真價實三公,三公任了個遍。但《游元傳》作“司徒”,疑為“司空”之誤。後主朝三公,比諸神武時勛貴、文襄文宣公卿,貶值不少。徐顯秀於史籍中也僅此三條。其生平得墓誌補全不少。

歷史遺蹟

徐顯秀墓

2002年,徐顯秀的墓葬在太原市迎澤區王家峰村一處果園內被發現,此次考古發現被列為“2002年中國文物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徐顯秀墓為平面近方形的磚室墓,
由斜坡墓道、土頂過洞、天井和磚券甬道、墓室等部分組成,總長約31米,距地面深8.1米。甬道內有浮雕石門。磚砌弧邊方形墓室約6米見方,西側有長方形棺床。 在墓道兩壁、門扉、墓室四壁均繪有彩色壁畫,總面積330餘平方米,畫有各類人物200餘,各色儀仗、兵器、樂器和生活什物若干,物體形象與現實同大。畫面內容紛繁,人物關係複雜,但布局和諧,脈絡清楚。
徐顯秀墓中發現有當時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北齊時代壁畫,壁畫畫功極為精美,栩栩如生,所繪人物基本與真人同高。此外,墓中還出土了一枚嵌藍寶石金戒指,上刻有持矛與盾小人一個(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專家估計為墓主身前所佩戴之物。可惜的是,此墓在發掘時,發現其墓穴上方布有不同歷史時期盜洞三個,墓中珍貴陪葬品估計已流失大半。現此墓因為其珍貴的壁畫而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規劃方案已由太原市文物局委託東南大學建築設計院UAL城市工作室設計,並於2010年下半年正式開工興建,為今後學術界研究北齊時期的繪畫和宗教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徐顯秀墓蘊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對於研究和了解北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儘管古墓先後五次被盜,隨葬品損失慘重,但仍然有一些可喜的收穫。一是基本完整的墓葬壁畫;二是數量相當多的低溫瓷器;三是精美的彩繪陶俑;四是珍貴的中外文化交流見證;五是精美的繪畫技藝;六是《墓誌》的發現為研究北朝晚期歷史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墓葬壁畫

徐顯秀畫墓是當時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北齊時代壁畫,壁畫畫功極為精美,栩栩如生,所繪人物基本與真人同高,繪畫內容為武安王徐顯秀出巡後歸來的盛大場面,人物包含有徐顯秀夫婦二人,車馬儀仗隊以及胡人侍衛多人,真實地反映了北齊時期宮廷生活的面貌,並且體現出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徐顯秀墓葬壁畫氣勢恢宏壯觀,形象生動寫實,色彩斑斕如新,與婁睿墓,灣漳大墓壁畫齊稱中國美術史上的傑作,代表了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徐顯秀墓又與它們在繪畫風格和技法有所不同,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壁畫用筆簡煉快速,人物動態造型逼真,隱然可見透視之意,似乎已諳寫生之法,頗具速寫之髓,墓道壁畫尤其如此。在粗糙牆面上,用筆有如行雲流水,不起稿而一筆到位,揮灑自如,而且幾乎未見修改痕跡。畫家對造型的把握和對線條的控制,不能不令人驚嘆。另一個特點是,畫家對某些裝飾圖案的描繪,末使用當時的通常手法,先勾出輪廓再填以顏色,而是直接用色筆點染成形,取得了不同尋常的視覺效果。
徐顯秀的照片徐顯秀的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