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田村(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福田鎮徐田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田村(俗稱徐福田)地處羅浮山下福田圩鎮西北約兩公里處,是一個極具歷史文化資源及原始生態資源的古村,轄下壩、上壩、蘇田、油下、上排、下排、老屋、蘭門八個自然村,總人口約1400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徐田村
  • 別名:徐福田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福田鎮
  • 下轄地區:8個村民小組
  • 郵政區碼:516131
  • 地理位置:羅浮山南部
  • 人口:約1400人
  • 方言:客家話、白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地理位置:羅浮山下
博羅縣福田鎮徐田村地處羅浮山南部,是一個極具歷史文化資源及原始生態資源的古村。該村已有300多年歷史,村內保存有“五經魁”、“四德堂”及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等一批有相當歷史價值的古文化遺址。村內古建築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歷史悠久,充分展現出嶺南古村文化底蘊之深厚;古村建築靠山而立,綠竹林環繞,周邊溪水貫穿田園,加上清幽淡雅的綠蔭小路,反映出清朝時期的嶺南村落居住、生活、勞作三位一體生活方式及民俗風情。
一、歷史淵源
徐氏族史與村名由來
據《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徐姓,是距今四千兩百多年前虞、夏之際,一位偉大人物伯益的苗裔。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淮河中下游(今江蘇省西北部和安徽省東北部);周初,以今江蘇省泗洪縣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為東夷中最為強大;春秋時,徐國被吳國所滅後,徐偃王子宗以原國名“徐”為姓氏。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從魏晉開始,徐姓人大舉南遷,隋唐時期在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徐田村先祖徐申公,於大明永樂年間,由江西遷至五華長樂(現在叫華城鎮),在長樂開基。徐田村的始祖來鳳公仍申公八世,在清朝康熙末年由五華長樂移居博羅福田徐田村內,繁衍生息至今有近300多年歷史。古村位於福田鎮東北面,原古村名為“陳屋田”,由於徐氏始祖的遷入,繁衍生息,開荒拓土,對當地的民俗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後徐氏後代越發壯大,已占據村落主導,村落改名“徐福田”,而後徐姓人變遷改革,改名為“徐田村”。
二、生態環境
1、地質地貌
徐田村坐落在羅浮山南面,村落生活環境占地面積有600多畝,“都尉第”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3°58′32.0″,北緯23°14′08.0″。地處於珠江三角洲東北端的半丘陵區,因在歷次地殼運動中,受褶皺、斷裂和岩漿活動的影響,形成了山地、丘陵台地等地形地貌,地勢北高南低。東北面距羅浮山2公里,屋後(西北)20米為弧峰,背靠龍頸山,前向馬頭山,周邊儘是濃郁的樹木林蔭。村內土壤以沙地為主,呈淺酸性。
2、氣候水文
徐田村地處低緯度地區,瀕臨海洋,季風明顯,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累年年平均氣溫20.3℃,以七月最高,平均溫度29.6℃。累年平均降雨量1957.8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2140小時。無霜期長達302~343天。由於徐田村北部與東北部山嶺重疊,西部背山有石坑水庫,地勢自北向東南、西南傾斜,導致氣候覆雜。村內由於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河流的流向由東向西,由北向南。
3、山脈河流
徐田村背靠羅浮山,三面有羅浮山脈中的小山環繞,土礦產含量豐富,植被覆蓋率高,地下水豐富,水質優良。發源於羅浮山上,有一條溪流貫穿徐田村,當地俗稱“徐田河”。徐田河發端於羅浮山,將下游地區沖積成肥沃的田地,使這裡物豐富饒。徐田河周邊栽植有大片竹林。徐田河經歷漫長的歲月,形成了多處自然的瀑布。徐田村西北部有石坑水庫,東面部有大洞水庫,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優質環境下,養育著世世代代的村民,培育出許多能文臣武將,使徐田村都是個繁華昌盛之地。
三、資源概況
1、基本概況
徐田村(俗稱徐福田)地處福田墟西北約兩公里處,該村由下壩、上壩、蘇田、油下、上排、下排、老屋、蘭門八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約1400多人,除蘭門小組村有少數別姓外,均為徐姓人家。在徐田,保存有“五經魁”、“四德堂”、“三星書室”及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等一批有相當歷史價值的古文化遺址。農作物以種植水稻、沙葛為主。
2、交通概況
徐田村落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徐田徐氏圍屋周圍為住宅區及農田,東面距福田鎮府約3000米;位於324國道(廣汕公路)旁,南距廣汕公路約2公里,由福田市場向北2公里,全程大道及村內小道都已實現混凝土硬底化,交通便利。廣惠高速、深惠高速等將徐田村與惠州、廣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緊密相連;國道、高速公路一起構成了縣域公路交通網路,將徐田村與外界連線起來。
3、人文概況
徐氏家族在當時是東江流域遠近聞名的富有家族,人才薈萃,多有朝廷任職官員。其中聲名顯赫的有:徐申公九世徐秋榮,被封為“武略騎尉”;徐申公十世徐英治,一生性格樂善好施,凡是賑災救濟,溫恤鄰里等事,無不樂意為之,家鄉父老紛紛稱之為善人;徐申公十一世徐鑲,道光寅子年恩科舉鄉試經魁;徐申公十一世徐碧光,任清朝按都司照磨(清朝官名,設立在省一級的司法機構,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官屬正九品);徐申公十一世,徐勝光,任清朝千總(清朝武官名);徐申公十二世徐兆麟為清道光十三武解元,官至都閫(清代指參將,正三品武官);徐申公十二世紹芳,武庠生(清代武秀才),任提標右營(清代某兵營)之把總(清朝為七品武官);徐申公十二世徐紹業,任縣丞(清朝官名,官屬正八品);徐申公十二世徐紹遠,遷清朝千總;徐申公十二世徐紹乾,遷清朝千總;在現代有徐文,東江縱隊團長兼中共博羅縣委書記,後任增城縣長,中共佛山專區書記;徐清,東江縱隊團長,後任河源縣武裝部長、副縣長,河源市人大副主任;徐元紅(女),東江縱隊巾幗豪傑,後是廣州市外貿局處級領導;徐冠添,海軍南海艦隊檢察長,大校副師;徐景賢,廣州軍區干休所所長,大校副師;徐建新,河源市公安局副局長;徐建華,惠州市安全局局長;徐振華(徐兆麟後人),原博羅縣博物館副館長。
4、農耕生產,手工業概況
徐田村以農業為主,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手段是手工耕作,預測氣象、掌握節氣事關重大,一般情況下,早田插秧、花生播種都是在清明之前完成的,故有“清明前,布好田”的說法,大家都得將農事趕在清明前完成。
全村水田面積約600多畝,果林約2000畝,無荒地殘次林,土地平整、肥沃富饒。農業主要以種植沙葛、稻穀、玉米、花生、黃豆為主;養畜家禽以豬、雞、鴨、鵝為主;村人從事建築和生產工具製造的有木匠、泥匠;從事日用品打制和維修業的有焊匠、補匠。
四、建築風格
1、古建築特色狀況
徐田古村,歷史文化資源及原始生態資源十分豐富。村內每座古建築都有廳、房、天井、走廊等。其中,五經魁以三進二橫屋而建,內有九廳十八井,一進下堂,兩側偏房;二進中堂為敞廳;三進上堂兩側置廂房,門前置禾坪和半月形池塘;四德堂亦為三進二橫屋而建;而都尉第則以兩進而建。村內古建築戶戶相連,走廊相通,房子排列整齊,對稱,錯落有致;建築上的壁畫、木刻、窗雕、石礅等保存完好,其圖案精美、工藝精湛,充分反應了明清時代嶺南古民居建築特色,同時也代表著當時民間建築高水平及文化底蘊之深厚。建築格方位蘊含玄妙的風水理念:每座古建築進入堂內,現代的手機通訊設備會信號全無,可見其建築之玄妙。每座古建築都是靠山而建,周邊有竹林環繞,環境清雅。村內由河流貫穿,溪間滿布天然奇石,水流清澈,山間小路綠蔭環繞,充分展示了明清時代嶺南村落居住、生活、勞作三為一體的理想家園。
2、古建築布局及現狀
徐氏宗祠掠影
徐氏宗祠坐西朝東,兩側有南北兩門樓。宗祠建於乾隆初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建築模式與縣內大多宗祠大致相同,宗祠分三進而建。內有天井、廊廡。正殿有斗梁斗架,前後天井均有檐雕,四面牆上亦有壁畫,在經歷長遠歷史後,現已不能清楚辨析了。
徐氏宗祠的門前是一塊院地,立著3對6座桅桿夾座。這些桅桿均為清代徐氏弟子中舉而立。桅桿中的石刻都記載著徐氏弟子獲得了相應的功名。從事實上驗證了,徐田古村乃是一個文武英才輩出的鐘靈地。當中一對便是赫赫有名的徐兆麟而立的,清晰刻寫著“道光甲午年恩科解元徐兆麟立”;另一對刻著“道光寅子年恩科經魁徐鑲立”字樣,經翻閱《徐氏族譜》記載,徐鑲,乃徐英揚之子,也就是徐兆麟的叔叔;還有一對夾座刻著“光緒丁酉年徐勃安立”字樣。
都尉第——皇帝誥命而建
徐氏宗祠旁邊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小四合院,叫“都尉第”,這便是徐兆麟的故居。該建築建於清代鹹豐年間,為皇帝誥命而建。四合院工整嚴謹且美觀耐看。前牆為花崗石牆基,青磚至頂。都尉第背靠龍頸山,前向馬頭山,周邊儘是濃郁的樹木林蔭,顯得格外幽靜。灰褐色瓦面均為密檁密椽密瓦,穩固牢靠。瓦分三層,上層為豎疊式小瓦,中層為防漏大瓦,下層為防塵托瓦。
正門上方原有石匾一塊,上刻有“都尉第”字樣,該匾已毀,現由族人用紅紙每年書寫“都尉第”字樣張貼。正門張貼有一副對聯,上聯為“西園春色”,下聯是“東海家聲”。正面牆檐下的檐雕多為花鳥蟲魚,圖案清晰,顏色分明。牆上壁畫保留完好,顏色未褪。其中《眷山幾老圖》兩邊各題詩一首。左闋是“築室於其地/潛修俗憲刪/開門何所見/對面馬頭山”落款時間為“壬戊年庚戊月丙午日”;右闋是“四山旋繞處/作室坐中央/竹韻松濤響/書聲和自長” 落款是“希尹敬書”。兩首詩所題均為行草。這兩首詩正是對徐兆麟故居“都尉第”四合院幽靜環境的真實寫照。
四合院為兩進建築,面積330多平方米,內有12間房,天井一口,井底全由花崗石條鋪成。天井兩邊為左右廊廡,廊牆上各有彩陶花窗一個。後殿前兩側各立圓柱一根,與兩側牆接榫,上有梁雕,圖案為獅獸,其雕藝精細、稜角分明,圓滑得當,顏色稍褪。正牆上端保留壁畫兩幅,分別為“仙人對弈圖”、“姜公釣魚圖”。後殿兩側牆上也有壁畫,分別是鴛鴦配合圖、水雞穿蘆圖等,圖案歷經百載仍能辨識。
天井右側廊廡,是一條幽暗的小長廊,廊末端有一間小屋,此乃徐兆麟當年的“敦詩說禮”(書房)。“敦詩說禮”是徐兆麟閱書與說教的地方,這裡原有楹聯一幅,上聯為“栽花種竹生明妙”,下聯是“唯善讀書是安樂”,橫批是“敦詩說禮”。這幅楹聯原為石刻,在文革期間,楹聯卻被磨平了。
由於該建築質量上乘,所以一百多年來,一直沒曾有過較大的維修。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轟炸徐田村,都尉第後牆被炸去一角,族人遂將被毀處修繕復原,現後牆上仍可見當年戰爭時期留下的累累彈痕。
小小四合院,見證了歲月,滄桑與歷史變遷,見證了徐氏族人勤奮好學、奮發圖強的精神世代相傳,同時也彰顯了當朝武將徐兆麟保家為國,威震一方的輝煌。
五經魁與四德堂——徐氏先人重禮教
都尉第旁邊有一座客家圍屋風格的古建築名為“五經魁”,坐北向南,面闊67.6米,進深75米,占地面積為5070平方米,三進二橫屋,內有九廳十八井,房屋30多間,懸山頂,陰陽瓦,牆下部花崗岩石牆基,上部青磚牆體,花崗岩石鋪設地面。門前置禾坪和半月形池塘,禾坪置3對桅桿夾座(與徐氏祠堂前的是相同的)。正面開三門,中間為正門,兩邊為側門,青雲巷通往橫屋。一進下堂,兩側設房;二進中堂為敞廳;三進上堂兩側置廂房。後冀兩邊各有碉樓一座,高約3丈有餘,牆厚約兩尺,雕牆上布滿炮壘、槍眼。
五經魁正門上方有石匾一塊,上書“五經魁”字樣,門兩側掛對聯一副,上聯是“三星在戶”,下聯為“五經名家”。三星指徐田徐氏兄弟3人,分別是徐英治(長子,稱福記公)、徐英揚(次子,稱祿記公)、徐英佐(三子,稱壽記公);“五經”指古代易、書、詩、禮、春秋5種經書,此聯意為徐氏兄弟在世時以 “五經”“四書”為人生座右銘,為人謙和厚道,重情義,聲名揚。《博羅縣誌》記載,徐英治(徐兆麟祖父),字健亭,博羅福田人,一生性格樂善號施,凡是賑災救濟,溫恤鄰里等事,無不樂意為之,鄉人稱之為善人。徐英治年屆七十時,廣東巡撫親筆為其題寫壽聯:“盛世高年,庭羅貳善;名門上壽,案舉齊眉。”可見當年徐英治已飲譽遠外了。五經魁為徐英治所建,約建於乾隆年間。
五經魁左右兩側各有小門樓一座。左側門樓大門至今保留石刻浮雕對聯一副,左聯是“文明日進”,右聯為“林茂春長”,橫批是“文林第”。
距五經魁往西約30米處,便是“四德堂”了,四德堂建於道光末期,為徐英揚所建。該建築結構和五經魁相似,坐西北朝東南,面闊37.5米,進深37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房子有25間,兩側設有門樓,三進二橫屋,內有九廳十八井,懸山頂,陰陽瓦,灰塑龍船脊。正殿斗樑上高懸木質牌匾一塊,上書“四德堂”(浮雕)字樣。大門牆體以石塊鋪設,門中設有兩青石座。相傳石座是羅浮山上開鑿而出,顏色青綠,紋理均勻。前有正殿前翼分別立有四方石柱和圓木柱各1根,柱礎為花崗石,呈“豆”字型。正殿圓柱中央,橫跨著一塊長達6米的石欄,整塊為一體,沒有接洽處。原石欄上設有儀屏,現已拆除。上下天井兩邊設拱廊,入門處原設有儀屏,牆體繪有壁畫,封檐板木雕做工精細,該建築保存較完整。早幾年珠影曾在這裡選擇址拍攝電視劇《東江游擊隊》。
四德,指封建禮教中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徐氏先人非常注重禮教,要後人遵守三從四德,知書達理,做有用之才。
三星書室——書鄉學堂
“三星書室”建於清乾隆年間,200多年來該學堂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文武英才,乃徐田村的文墨福地。在清朝,徐田村徐氏弟子曾有多人中舉金榜題名,當中較有名氣的當為清代武解元徐兆麟了。
現在,“三星書室”只剩下正門前牆,正門門框為花崗石條,門上方有浮雕石匾一塊,上書“三星書室”字樣。“三星書室”內原為兩進學堂,乃徐氏族人弟子讀書之所。1944年,東江縱隊《前進報》社曾在三星書室設址。新中國成立後,三星書室為徐田國小校址。“文革”時期,三星書室被拆除,整座建築只留下書室大門正牆。
徐兆麟墓 地處偏僻保存較好
徐兆麟墓位於羅浮山南部朝元洞南樓寺的洋五公山半山腰中。該墓為青磚灰沙結構,當中托基用花崗石鋪面,墓圍長約50米,寬約10米,基底分別用青磚石條鋪成。墓碑呈門府形,碑石所刻文字清晰可讀,上款為“光緒戊寅年季夏月吉日重修,本山坐巽向乾正針分金”,中豎刻“皇清顯考誥授昭武都尉甲午科解元歷任肇慶協鎮都閫府諱銘閣徐公府君之墓”,落款是“祀男邑庠生府經廳汝霖、梅、孫張壽榕茂暨曾孫玄孫立”。墓地左側立有土神一座。
清同治年間,徐兆麟因舊傷復發而去世,享年59歲,族人將其葬於此。道光年間,徐兆麟後裔曾對該墓進行重修。動亂年間,各地墳墓受到衝擊,由於徐兆麟墓地處偏僻,因而免遭被毀之難,其墓基、墓座、墓碑保留完好。2005年,徐氏後人集資數萬元,再次修繕,乃我縣歷代朝廷官員墓地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一座。
五、特色民俗活動
徐田村已有300多年歷史,其特色民俗活動仍客家文化之典型,其村規習俗無不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婚姻禮俗: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六禮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或“過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娘家人過幾天必須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娘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強兩親家間的往來。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從母舅開始輪流斟酒。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廳堂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過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在歡度春節時,客家人還有許多禁忌,比如年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以防把“財氣”掃走。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動針線,不能打孩子等。尤其是入“年界”後至春節期間,不能說“死”、“病”等不祥的話語,為了防止孩子不懂忌諱,會在牆上貼一張紅紙條,寫上“孩童之言百無禁忌”,認為這么一貼,即使孩子說了忌諱的話也不要緊。
上燈:就是將花燈掛上去的意思,含“添燈”“添丁”的寓意。這是客家人十分重視的、極富客家特色的一個風俗,是除春節之外最為隆重的一個節日。其實上燈對當年生了男孩的人家來講就更最重要、更最高興、更隆重了。徐田村定於正月初四季為上燈時間。上燈前,先是今年上燈的人家到在大年三十前以祠堂里打掃衛生,為祠堂貼上新對聯與鬥神畫像,為過年祭祀與初四的上燈做好準備。到了每年這個時候,生子的家庭在上燈之前,人家一般都會到民間手工藝人那裡選購一個最精美的花燈回來,用染紅了的大煤油燈繩將花燈掛在老祠堂上廳里。花燈大約有一米多長,筐架是用竹子做,再用彩色的紙糊成,分為一層一層的,就象一棟圓形的小樓,上面有許多小小的人公仔,很是好看,除了花燈之外還會有燈鼓,燈籠與燈鼓差不多一樣大,不同之外在於燈籠是圓形的,而燈鼓是方形的,燈籠的下方有燈裙,燈裙四周均豎寫有四句詩,其實這些詩都是祝語或謎語,每每這時候,大家都很有興趣圍上前去看去討論去猜,看看誰猜得出最多。
當然接花燈算是最熱鬧的場面了,一路上鑼鼓喧天,一邊舞獅放炮好是熱鬧。掛燈前後的一個星期,祠堂里天天都要保持燈燭通明,而上燈當天,祠堂大廳花燈高掛,現場人頭濟濟,香菸騰騰,鑼鼓喧天,炮聲此起彼伏,硝煙滿天,滿地紅紙屑,渲染出一派客家節日喜慶氣氛。長長的染紅了的大煤油燈繩,由一條條連結成,每一條代表一家添丁,在喜家心目中,紅繩被視為祥物。在年後元宵後正月十六就舉行“結燈”儀式,上燈的人家拿上豐盛的供品去祖祠堂祭拜、下燈,為自家去年的上燈走完這一個圓滿程式。
清明、重陽祭祀:清明、重陽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當地稱掃墓。徐田徐氏家人會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中秋賞月:中秋節,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徐氏圍村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奉月光”活動。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六、村落歷史大事
1、清朝康熙末年,徐田村始祖來鳳公由五華長樂移居徐田村,繁衍生息,開拓出如今的“徐田村”,對當地的民俗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2、清朝乾隆初年,徐氏後人建立徐氏宗祠。
3、清朝乾隆年年間,徐英治建造五經魁圍屋。
4、清朝乾隆年間,徐氏後人建造三星書室。
5、清朝道光十三年,徐兆麟考取武解元,授任把總。
6、清朝道光末年,徐英揚建造四德堂圍屋。
7、清朝鹹豐年間,為皇帝誥命而建造都尉第四合院。
8、清朝鹹豐初年,徐兆麟奉兩廣總督之命攻打紅巾軍。
9、清朝鹹豐四年,徐兆麟因在歷次戰鬥中屢立戰功,官升到六品,調往羅定,任綠營統領。
10、1944年,東江縱隊《前進報》報社在三星書室設址。徐田村乃東江縱隊革命根據地。
11、1945年,日本軍隊曾對徐田村進行轟炸,投下三顆炸彈。一顆將五經魁右側的四角樓炸崩;一顆將都尉第後牆一角炸毀;最後一顆落到蘇茅田的山塘上,所幸無人員傷忙。
12、1947年,徐田村被國民黨洗劫三次,三名村民英勇獻身。
13、“文革”時期,“破四舊”活動令徐田古村許多壁畫文物被毀。
14、“文革”時期,三星書室被拆除,整座建築只留下書室大門正牆。
15、1983年,徐田村村民集資對徐田古屋進行重修。
16、1992年,徐田村委在打造第一條由村落通圩鎮3公里的混凝土水泥路。
17、2005年,徐田村遭遇洪水災。
18、2007年,徐田村實現所有自然村小組道路硬底化。
19、2011年,徐田村五經魁圍屋、四德堂、都尉第被列為博羅縣文物保護點。
七、地方掌故
大善人——徐英治:徐兆麟的祖父徐英治,乃徐家申公十世,字鍵亭,博羅福田人。早年喪母,但善待繼母,繼母也如親生兒子般愛憐他兄弟三人。徐英治為長子,父親去世後,繼母讓他掌管一家之務,他終年勤苦勞作,哪怕微小之利也要爭取,以增加收入,益於生產生活。到了晚年,將所置田地房產平均分成三份,三兄弟各得其一,而自己毫無多取。繼母憐憫他勞苦,讓他多分一些,但他執意不為。徐英治一生性格樂善號施,凡是賑災救濟,溫恤鄰里等事,無不樂意為之,家鄉父老紛紛稱之為善人。徐英治與臨近羅村的陳炳昭為好友,陳炳昭的兒子陳崇韜考中武進士,徐英治前去恭賀。當時陳家賓客滿堂,個個衣著光鮮,而徐英治衣飾簡樸,因感羞愧而不敢登堂入室。陳炳昭看見他,即刻跑出堂來,向徐英治作揖行禮,請上堂來,並向賓客介紹道:“這就是鄰村的善人徐英治。”在座者無不驚嘆。徐英治回家後,感嘆道:“衣服,是一個人的面子和表現,不得不充實體面些。”於是便稍稍添置了一些新衣,他的願望僅僅是如此而已。道光十三年(1833年),原山西官員祈恪恭賁任廣東巡撫(一省之行政長官),在科考中將徐英治之孫徐兆麟列為武試第一名。這時,徐英治已年屆七十,祈恪恭賁親筆為其題寫壽聯:“盛世高年,庭羅貳善;名門上壽,案舉齊眉。廣東河源江紹儀太史(官名,掌記載史事、編寫史書、起草文書,掌管國家典籍和天文曆法等。)撰文記述徐英治的事跡,說羅浮山多隱居修煉人士,但徐英治不好修煉之術,仍能這樣健康矍鑠,大概有先祖在暗中護佑啊。可見當年徐英治已飲譽遠外了。
武解元——徐兆麟:徐家申公十二世,徐兆麟,自幼習文練武,勤奮好學。清道光十三年(1833)徐兆麟參加科舉鄉試,名列榜首,為武解元,並任把總(清代地方武職,統領百人左右)。鹹豐初年(1851~1861),四方暴亂,世局動盪不已,徐兆麟奉命兩廣總督葉銘琛之命率軍攻打粵西的羅定紅巾軍;後又奉兩廣總督徐廣縉之命,率軍與太平軍作戰於江蘇、兩湖(湖南、湖北)一帶。由於徐兆麟作戰英勇,屢立戰功,賞戴藍翎(六品以下官員),鎮守地方。在清代,清朝官員所戴官帽後插有翎枝,分藍翎、花翎等級,花翎為五品以上官階,而藍翎則為六品以下官階。
鹹豐四年(1854),徐兆麟調往羅定,任西寧城(今廣寧)守備(清代地方綠營統領武官,綠營為漢人部隊),時逢東安、德慶等地民眾造反,與廣西蒼梧各股義軍聯合圍攻、強占西寧城。徐兆麟率部奮力作戰,擊敗義軍,殺千餘人,義軍四散逃離,徐部收復西寧城。這時,紅巾軍另一支部隊杜太降部從嶺溪攻城,向羅定開進,駐紮太平墟外,其來勢甚猛。危急之際,朝廷援軍前來救援,與徐兆麟部夾擊義軍,將其打敗。在這次戰鬥中,徐兆麟身負重傷,仍奮力衝殺終於將杜太降部擊潰。徐兆麟因軍功提拔為都司(清代指參將,清代綠營正四品官,分領營兵),由藍翎換為花翎鎮守肇慶。徐兆麟戎馬一生,官至都司,然而他從未居功自傲,而是為人謹慎厚道,恭循謙讓有如書生。少年時在家侍奉父母長輩皆有禮貌;為官居住京師時,與名流宴飲,文書交往中卻不像習武之人。回故鄉省親時,到達鄉里,即下馬步行,遇長輩而必謙遜揖讓;遇鄉里人必問疾苦,因而深得鄉人讚譽。
八、地方特產及小食
沙葛:徐田村盛產沙葛已遠近聞名。村內以沙地為主,土壤為風化程度較高、透氣性好、土層深厚、疏鬆、排水良好的黃壤或砂壤土,最適合沙葛生長。徐田村生產的沙葛在外形上,體型碩大、皮薄嫩白;在食用上,爽滑多水、少纖維、清甜可口等特點,由此而遠近聞名。
徐氏客家鹹鵝:按照客家人的習慣,春節前幾個月,家裡就養了十多隻鵝,春節快到,這些鵝每隻長到十多斤。大年三十宰好拔毛後,放到大鍋用水煮至剛熟,稍微瀝乾。然後,將每隻鵝切成4大塊,全部放到瓦缸中醃泡,放足鹽,鹽的份量一般是平時炒菜時的十倍有多,等醃製幾個小時後,就加放適量後照客家人的習慣,春節前幾個月,他們就適量白酒。在瓦缸中醃泡一天過後,鹹鵝便可食用。相傳由於過年時節,家中的鵝當天吃不完,所以就加鹽醃製以備保存,另一方面,鹹鵝是熟食品,吃前只要蒸熱便可,招待賓客十分方便。
徐氏燒金豬: 徐氏燒金豬選用上等的好豬,經宰殺、處理,將豬撐開撐平風乾後烘烤而成的。烘烤時,是在特製的大窯里烘烤的,先將炭火撥成狹長的“工”字形,使用中火烤一段時間,再撥去中間炭火,使火力成“二”字形,用文火烘烤頭、尾適當時間,再把乳豬翻過來開始烤皮,邊烤邊翻動,烤至豬皮泛黃時,用稀蜜糖水擦抹豬皮,隨後再改用麻油擦抹,直至皮色金黃髮亮,敲擊聲音變清脆即可。徐氏燒金豬可以隨烤隨吃,上席時,先將乳豬伏臥在盤中,將皮割成長方形,再切透豬身部分。徐氏燒金豬與別的地方做法不同,從不用八角、南乳等調料,只用鹽來調味,所以肉味鮮美。吃時可蘸上白醋蒜汁或酸甜醬,也可與煎餅同吃。其皮色金紅,富有光澤,吃起來皮薄酥脆、肉嫩鮮美,香味濃郁,肥而不膩。
釀豆腐:徐田村的釀豆腐是客家名菜,但凡有宴席必有此道菜。“釀”是一個客家話動詞,表示“植入餡料”的意思,“釀豆腐”即“有肉餡的豆腐”之意。在製作上先把瘦肉、魚肉分別剁爛,蝦米浸軟切幼,鹹魚切幼,蔥切粒,將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調味料攪至起膠待用;然後將白菜摘好洗淨,放入油、鹽、滾水中灼熟盛起;接著豆腐沖洗滴乾,一開四件,用匙羹挖去少量豆腐,灑上少許生粉,釀入魚肉,放入油鑊中煎至微黃色盛起;最後燒熱瓦鍋,下油一湯匙爆香薑片,加入上湯煮滾,放入白菜、豆腐滾片刻,下芡汁炒煮。
徐田粽: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徐田粽子是客家與當地傳統做法的集成,其形狀有四方形及三角形的。四方形包法多為鮮肉粽,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個頭較大,味道以鹹為主,風味獨特;三角形包法多為鹼水粽,以糯米、鹼水、生油為原料,個頭較小,外形別致,呈三角形狀,有隆起的一隻尖角,狀如錐子。粽子煮好後帶金黃色的,當地人吃這種粽子的時候喜歡沾白糖。
艾草沙葛粄:客家人將米漿、米粉做的米食都叫“粄”,艾草沙葛粄的粄皮是將糯米粉皮加入特殊的艾草搓揉製成,使口感更加香韌。主餡則由炒熟後的沙葛、蝦米、腐皮、香蔥、花生組成。艾草沙葛粄的形狀就像只墨綠花紋的小睡鞋,蒸得時候底下墊上一張芭蕉葉。做艾草蘿蔔粄除了要將粉團搓勻、各種蔬菜肉類去水入味、控制蒸熟時間等複雜過程外,其包裹手法還非常講究技術,以皮薄餡厚,均勻飽滿為準。
徐田客家糖環:糖環是客家有名的特產小吃。在應節食品當中,‘糖環’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它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裡面像五角星,寓以環環相扣,連綿不斷,生生不息之意。糖環是古代人們中原南遷時帶來的小食,有著很長的歷史。糖環到廣東後,就由原來麵粉製品變成了糯米粉製品,為了喜慶,一些人們還在糖環上加花米染成紅色,傳統的糖環,不用餅印,只搓成長條,捏成環形,吃時很硬。現代,徐田村的糖環都是模印出來的。做法上,左手把粉團壓實到塗了少許麵粉的“糖環”模印內,右手拿刀在“糖環”模面輕輕切去多餘的粉團,拿起木模,在台角輕輕一敲,木模內成環形的粉團便會脫模而出,落在事先備好的箕內。然後就是炸“糖環”,開油鍋炸“糖環”寓意油潤富足。炸“糖環”時注意要用筷子翻動炸件,讓每件受炸時皆均勻受熱,這樣才避免炸焦的情況,最後至呈金黃色便可上盤了。
九、保護傳承、規劃發展
徐田村是我國上千年農耕文化的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既包括村落的規劃、各類建築、橋樑、府第、名木古樹等物質文化遺產,也蘊含各類民風習俗、傳統節日、民間信仰、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在全國各地的迅速推進,古村落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明顯變化,但在變遷的步伐中,如何保護徐田村及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越來越受到各地有關部門、相關人士的重視和關注。在新農村建設中,除了加強對新農村的合理規劃,保護好古村落傳統建築風貌外,還要善於挖掘、整理古村落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注重對鄉村人文生態的保護和利用,以更好地發揮民間傳統文化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如果能正確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把新農村建設與古村落保護兩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必能使徐田村獲得新的發展契機,煥發出新的青春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片面理解新農村建設,以為新農村建設就是破“舊”立“新”,大規模拆除老房子,集中規劃建新房子,就可能給徐田村文化遺產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將緊緊圍繞“保護為主”的總體思路,堅持以人為本,以《博羅縣大羅浮旅遊圈》為行動指南,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根據現代生活的需要,在保持原有歷史風貌、明確徐田村發展限制要求、明確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前提下,改善徐田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快徐田村旅遊業的開發利用。準確把握科學發展的新契機,致力於把徐田村打造成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集客家文化、生態休閒、綠色養生為一體的宜居宜業旅遊景區。
2002~2004年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村榮譽稱號;2002~2004年連續三年被鎮委、鎮政府評為先進村委;2002~2004年連續三年在福田鎮農村六項百分制考核中名列第一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