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恩

現居住北京崇文門東大街。自幼喜愛中國書畫藝術,經過中國書畫藝術大學深造,更受齊白石門下及弟子的教誨,在寫意花鳥和山水畫諸門類皆有造詣。特別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的行草書方面感悟尤甚,創作五體千字文大作,並有書法理論著作尚待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榮恩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東阿縣
  • 出生日期:1938年
  • 字號:字慧卿、久已,號墨香齋主
人物簡介,書法理論,詩詞選摘,

人物簡介

徐榮恩近作徐榮恩近作
作品曾參加日本國際書道展;毛澤東百年誕辰書畫展;劉少奇百年誕辰書畫展;澳門回歸百名書畫家作品展等。不少作品作為禮品向港、奧、台地區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友好人士饋贈。有多幅作品曾在省、市及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其作品以凝練靈動的筆墨,描述出博大精深的內涵,凸顯了他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把握。他的作品個性鮮明、神采飛揚、氣韻生動,用筆簡潔明快、章法考究規範、意蘊真切雋永。無論是謀篇造勢還是筆墨渲染,都顯示出嫻熟的藝術功力,每幅作品都是激情與靈感的自然流露,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現為中國詩書畫研究會會員,京旅藝術中心理事,中國書畫研究院高級書畫師。

書法理論

徐榮恩有其獨到的感悟與實踐,並形成了豐富的理論著述。具體如下;
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不入其門不知其道。不悟其理,難知其中奧妙。中國書法與漢字歷史源遠流長,掌握漢字的造型規律,對書法創作知識與欣賞藝術是非常必要的。
一.漢字特徵及進化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一意,既可單字使用,又可以組合。只要認識就知道其意義外國文字為“表音文字”“音標文字”,很難確認其意義。
漢字有五萬多個。通用字一萬多個,常用字三四千個。不同的字是由五十多個偏旁和一百三十多個部首獨立或組合而成的。其構造漢字有多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形聲,假借,又稱六書。
我國開化最早,文字起源亦難追根求源。史稱伏羲氏觀龜畫卜作“龍書”;神農氏因嘉禾作“穗書”;黃帝見卿雲而作“雲書”倉頡祝融觀鳥作“古文”;少昊氏作“鸞鳳書”;高陽氏作“蝌蚪文“;高辛氏作“仙人書”等……
夏商周三代對中國文字學史貢獻最大。殷墟中發掘出的甲骨文及周宣王之史籀變古文為大篆,又稱“籀文”。秦並六國後將異形文字統一,李斯創小篆。程邈創隸書。到漢則將隸書定為正書。後又出現了八分。到東漢漢章帝又創造了章草,魏晉時則出現了出現了楷書,行書及草書。草書又分為小草(單株草),大草(狂草)。楷書又有楷行,行書又分行草。在形體上有明顯的變化。秦以前不管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蝌蚪文還是倒薤篆,鳥篆都歸大篆。從字形來分,我將大篆定為“柴”,小篆如“束”,隸書如“臥”,章草如“正步”,楷書如“坐”;行書如“走”,草書如“跪”,大草如“飛”。
二.楷書
因為生理條件及習慣,書寫筆順為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外後內,先進人後關門。這就是因為我們用右手握筆適應於眼睛的原因。
書法是書寫之方法,模式,榜樣,標桿,楷模。為了便於學習,先從楷書說起。正楷字要求筆畫圓潤,間架結構端莊,整齊,平穩。左右對稱,輕重平衡。筆畫分布均勻,疏密調和,連續各異,反覆有變,內外相稱,行事自然。氣韻生動,風格一致,用筆多變還要統一。要在筆墨上下功夫,就其運筆來說就分:中鋒,裹鋒,斂鋒,搭鋒,抽鋒,側鋒,逆鋒。有提,按,頓,挫等等。除了每個字好看,還要全篇生動引人關注。這就是氣勢。氣帶隔行,風格一致。前後顧盼,首尾相應。前後管領,前後相依。上下相當,左右相稱,神氣貫通。做到筆用心,字有意。全篇布局,結構妥當,就是一篇好的書法作品。
(一)整齊平正
間架結構安排得當,筆畫長短參差以平穩為主,如“正”字。中豎要在正中與蓋上點對正,如“定”字,橫斷應求平正安穩,如“乘、梨”。豎斷:上下二豎雖分,但應垂直,如“霊”字。讓橫:橫畫多的字,務求長短各異,宜使中橫長,求其平穩。如“喜,奉,畵”。讓豎:豎畫多的字,中間豎要長而直,如“畢”。偏正:結構正,橫畫不宜過平,應稍傾斜,所謂正者偏之。如“天、安”。偏側:結構斜務求斜中取正,如“乃,母”。
(二)上下平穩
天復:上蓋下,求其平穩,如“宗、守、當”。地載:下長上短,下重上輕,如“且,蓋,衷“。上下結構: 力求平分,如”思,香“。上中下結構:上下等分,中間稍小,如:素,累”等。中寬者:上下應小,如“崇,薹”。中窄者:上下略大,如“駕,囊,穹”。
(三)左右相稱
平分(分疆):倆人並立,左右平均,如“錦,餘”。左中右結構:中間部分務求正,左右務求均稱,如“仰,街,辮”。中間部略窄或略寬。長方字:四角要齊平,而且要稍長,左右均稱,如“同,國,團”。短方字:兩肩要上開而下合,左右均稱,如:“口、白、田”。四方字:上平下齊,如“門”。
(四)左右不相稱
左大右小:如“對、斷、數”。右大左小:如“偹、隨、議、提”。筆畫多者自然占地方大,少者自然讓多者。為了使字平衡,將少者上提,如“鳴、喻、爆”。使其右讓左,如“場、瞪、雄”。偏右上:上偏左,下偏右,如“左、名、有”。偏左者:上部偏右,下部偏左,如“紫、威”等。
(五)分布均勻
這是楷書的又一原則,是說字畫分間布白,筆畫多者筆畫自然要瘦、細、乾。而筆畫少者自然要放大,要潤。字寬:字的分間寬,筆畫宜肥,形態宜短,勿長,力求筆畫分白均衡,如“西、而、尚、雨”。字窄:筆畫宜瘦,形態宜長,如“目、自、旨、月”。字畫疏:筆畫宜豐,寬窄均稱,如“大、丈、史”。字畫密:筆畫宜瘦不宜肥,分間布白要均稱,如“慕、藩”。字,筆畫少,宜肥勿小,橫要長而遒勁,如“十、萬、千”。字繁:部首多,筆畫多宜瘦,筆畫有輕有重,有粗有細,疏密相依,筆畫調和生動,如“發、露、寵”。
(六) 對比協調
長短合度:筆畫排列,疏密平均,參差不齊,長短合度,如“真、書、嶪”。肥瘦調和:筆畫排列應有長短粗細之別,肥瘦調和,如“種、親、議”。大小合適:兩字以上組合字,作為偏得字要化密變小,部首者則放大為疏,力求大小合適,如“端、嶸、臘、瞻、相、禪、得”。連橫:一字多橫,長短參差不齊,間距要均,形態各異,如“言、重、事”。連撇:上下連續出撇,形態長短各異,下撇之首,起於上撇之中,如“家、影、象、覆、後”。連捺:一個字中不能出現兩個以上的捺,只能保留一個捺,其他變為點,叫做反捺。如“飬、發、逢、遷”。連勾:一字出現相同的勾,留其一,如“踐、賤”。連厥(肩膀頭):一字之中如連續出現相同的橫折豎,必須使其變形,如“為、鴐”。
(七)反覆出現
有些字用相同或相近的偏旁部首重疊而成,必須變其一。
重並:左右並列,應左促右疏,如“禁、梵、慈、藥”。
重疊:上下重疊,上小而下大,三疊者上大下小,如“參、脅、區、品”。
重橫:上下,上中下,不可一樣長短,如“三、皇、畵”。重豎:左右豎重,左中右豎重,要有左瘦右肥,左垂露,右懸針 ,如“川、刑、順”。四橫:上下異同,中間二橫相順,距離相等,如“自、其、貴”。四豎:四豎並列,左右兩豎上宜開,下宜合。中間兩豎宜相向,如“帶、而、尚、嵩”。
排點:點分豎點和側點。一字之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點,每種點都不一樣,要注意相向、相背、呼應,如“淨、清、漁”。聚點:點啄相聚者要互相照應,力求生動,不能像砌磚壘石,如“彩、將、授、影、”。
(八)內外相稱
漢字中有內外兩部分組成的字,一般要求,先外後內,先進人後關門。務求內外相適應。四面包圍,主要看裡面的部分大小,筆畫多少決定外框的大小,如“固、國、園、團”。三面下包:即包住下面,留出上方。如“山、出、函、幽”。三面上包:即包住上方,留住下方,如“而、尚、雨、高”。三麵包左:即上左下三面包圍而留空於右邊,如“巨、臣、區”。還有兩邊包者,如“刀、刁、句、蜀”。
(九)形象自然
漢字起源於“象形”,有的沒有形可畫,就發展到“指事”,指事也包括不下,就出現了“會意”“轉注”“形聲”“假借”。漢代蔡邕說:“凡欲結構字型,皆需象形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若雲,若霧方可謂書。”晉代王夫人說:“如高山磐石,磕磕然如崩也。”一“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有形。”“畫如萬歲枯藤”,“畫如陸斷犀角”,“畫如崩浪雷奔”,“ ”“畫如百鈞弩發”“畫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王羲之說:“作點之法必須磊磊如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橫如孤舟之橫江渚。豎則如春筍之抽寒谷。屈腳 之法彎彎如角弓之張,如鳥、焉、為鳥之類是也。
肥瘦字,長短字,大小字,斜正字各有要求。肥勿露肉,瘦不露骨。長字勿瘦,短字勿肥粗,楷書在一篇之中不可大者過大,也不可小者過小,斜字力求平穩,正字也不可呆板。
(十)氣韻生動
漢字書法要求字形美觀大方,有精神。這裡除楷書外,所有字法作品都有這個問題。在筆墨紙各方面都適合。甚至天氣,作者情緒都包括其內。字要有肉有血有筋有骨。在篇章布白,計白當黑等方面也十分講究。黑多氣塞,白多顯燥,黑白相當,心曠神怡。
(十一)格調統一
文章詩詞,結構體裁為格。平仄音韻為調;字法結構體裁為格,用筆墨氣勢為調。筆畫運轉,起止轉折體式一致。前後均勻顧盼,首尾相應,前後管嶺,上下相當,左右相稱,氣貫隔行。
相向:左右相應,上下相呼,各自獨立又是一個整體。
相背:左右相背,互相照顧,氣勢貫通。
順背:左右相順,各不相依,以求生動。
俯仰:上下相合,彼此照顧,各自蓋藏,力求生動。
剛勁:點畫體圓而筆方,字方而筆圓,點畫圓潤姿態優美。
楷書的間架結構很重要。啟功先生髮信了真書結字的黃金率。他在觀看唐人和北朝著名碑帖時,用比較小的格紙罩在字帖上,將筆畫延長,發現了幾個交叉點,主要的有四個。經過他實際操作,將一尺三寸大的正方形紙每隔一寸劃一橫一豎,共有169個正方形紙。這樣左右上下各留五格,中間為九格,這樣從左往右數五格的右下角是一個交叉點定為A點,同樣在右上方的交叉點定為B點。左下方的交叉點為C點,右下方的交叉點為D點。而這四個交叉點,正是古代結字型注重的地方。這四點交叉比較多的點,也不是平均分配的。他認為A點應是重點。就是寫字要注意左緊右松,上緊下松,凡是筆畫多的字都要靠左邊,靠上邊緊密一些。而下邊右邊要松一些,放一些。我想字像人,也有心臟,人的心臟在胸腔左上。啟功先生還說到米字格,九宮格和中宮的問題。如果按照字交叉點為中心,每個字都會向下延伸,他發現了這個問題後,將字的中心放在A點,收筆注重D點,這樣就不會出格了。他還強調,楷書橫不平豎不直的規律問題,寫字不能橫平豎直。橫要向右上方微斜,豎也要薇薇有點兒弧度(左凸右凹)
三.行書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要寫好行書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解散楷法
寫楷書有一套規矩,要求嚴格,出品較緩慢。行書在寫楷書的基礎上出手較快捷,在形態上有所變動筆畫和形體,甚至可以減少楷書的筆畫,楷書的藏鋒、行筆、收筆,提按頓挫都可一帶而過,簡單化,楷書鉤是駐筆回鋒再鉤挑,而行書不勾做個彎形或直通放鋒,捨去繁雜的表現手段,採取快捷的寫法;捨去效率滯重的寫法, 採取形態流動的寫法。行書是打破了楷書的寫法。打破楷書規整嚴格的面目,創造出一套行書法則。由楷書到行書必須下一番功夫,首先敢於變形,把四平八穩的楷字變為動感較強的行書字,這是一大飛躍。
(二)省變筆畫,放縱體式
行書可以省略,合併楷字的一些次要筆畫或變化某些筆畫形態,其原則是不影響楷字的主要筆畫和大體輪廓。
楷書總體來說趨於方正,每個字大小一致,比較端正,莊嚴。行書則不同,橫畫左低右高明顯。
(三)強化聯繫
楷書的偏旁部首之間主要靠筆的出入順序,勢的仰腹向背來聯繫,這種聯繫是“意”的呼應而“跡”的溝通。行書比楷書更重視“意”的呼應,而將這種呼應強化為有跡可查的聯繫—連筆與牽絲。連筆是指在不影響字形的前提下,把一些首尾相鄰的筆畫連在一起,一筆完成。連筆重,牽絲輕。這樣既有節奏感,又不影響字的辨認。連筆與牽絲作為行書強化聯繫的手段,使用起來應有節制,並非越多越好。應該是“意”與“跡”的呼應與溝通,相輔而行。有斷有連,有含有露。
除以上幾方面的問題外,還必須認真研究行書何處可用連筆,何處用牽絲,不可隨心所欲,否則行書易與草書混,成為行草書體。
行草:即行書加草書。(論略)
(四)行書的布局謀篇
由於行書比楷書放縱了體式,一幅行書字就出現了大大小小歪歪扭扭動感較強的字形。不像楷書,字大小規整,橫豎成行。行書是有行無列,一行字數不固定,有相對自由的空間。但是也不能攤開隨便寫,也要照顧上下前後左右均稱,要提高隨機應變,照應的能力。防止擁擠或空曠的毛病,養成書寫布局上下協調,左右依讓的能力。調整輕重,上下貫通,力求和諧美觀,避免雷同。
四.草書
草書出現於秦漢。《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這時候的草書是指章草。秦以前的中國有甲骨文,金文,大篆。秦有隸書,西漢有八分書。東漢有章草,楷書,行書。到魏晉出現了行草,今草。草書動感很強,書寫時不但可以連筆,簡筆,還可以將部首移位。宋以後又發明了裹筆,即上字的末畫作為該字的首畫(《藝舟雙楫》105頁,包世臣與吳熙載書)。草書在書法布局中橫不成列,豎不成行,講究疏密、大小、虛實,粗細、倚正。引筆如行雲流水,提、絞、頓、蹲、按、翻、緩急、輕重、乾濕、濃淡,立字顯絕,將書者的內心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
各種書體中,今草筆法最靈動。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真與草的最大區別是:使轉行跡真在空中,草在紙上。真在字外,草在字中。草書創作,在於多變性,可變性,任意性,隨意性,相依性,相讓性,顧盼性,伸縮性,統一性。劉熙載說:“移易位置,增減筆畫,以草較真有之,以草較草也有之。學草者移易易知,而增減每不盡解。蓋變其短長肥瘦,皆在增減,非止多一筆少一筆之謂也。”沈鵬說:“字形增減筆畫除外部形勢的變化,而長短肥瘦的增減,關係到風骨與神氣。一切個性特徵,皆從此生長。”
草書幾經蛻變有些字已找不到原生態。從蟬、蝶尚能找到原蟲或蛹的一點兒模樣。而有的草字很難追根求源,只有接受這個現實,遵循約定俗成,首先繼承,然後才能發展。
草書又分小草(單株草),大草(狂草、破草),寫好草字不容易,在楷、行書的基礎上要解放思想,肯於鑽研,下苦功夫,迎難而上,知難而進。首先學習草訣歌,韓道亨《草訣百韻歌》等。再把草書符號,使轉規定,牢記熟用。寫草書的人不少,但把握草書要點,寫好狂草的人不多,王羲之創造出兩三個字一筆寫,筆畫的連綿,致於氣得連貫。這是草書的根本要求。章草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保持著隸書蠶頭燕尾“務簡而便”“草貴流而暢”。狂草把神韻的重要性上升到最高程度。所以書寫草書的功力要打下深厚的基礎。從線條運行到結構、章法,要進一步提升和深入研究。“真”靜態,以使轉的套用獲得動感。“草”動態,以點畫為情性,獲得神韻。“形質”是指形態、形狀、形象。“情性”是指性格,氣質,素養。草書不僅中鋒運筆,而可八而出鋒,筆尖、筆中、筆根如跳舞一般,將筆畫運動的逆、順、連滾帶拖,臨時變陣,隨情形而變法。清朝傅山先生是多面手,真草篆隸的筆法互相借用,形成自己的風格。于右任先生在他的標準草書和略論書理中指出:“王羲之意在筆先,然後作字。”“未作之始,結思成矣。”孫過庭書鋪中指出:“狐疑者溺於滯澀”。褚河南云:“用筆當滇印泥”、張長史云:“用筆如錐劃沙,力透紙背。”
變化:王羲之云:“平直相似,狀如算字,上下方正,前後立齊,此不是書。”《翰林要訣》云:“字之點畫,重並者宜屈伸以變化之,點不變謂之布棋,畫不變謂其布運算元。皆為點畫之間須有變化也。”
應接:歐陽詢云:“字之點畫,欲其相互應接”“字有形斷而意連者。”姜夔論字之血脈云:“字有藏鋒出鋒之異 ,槃然盈仄,欲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憶。書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不相貫穿。”
忌:草書忌硬交叉,不當交硬交便是惡札。使轉牽絲需細化。“連而不犯”,犯即觸,非交,觸即切之;草書因為使牽繞,防止圈圈相套,眼圈多而俗氣。忌平行,一畫之中有起伏,一點之中有衄挫。平整呆板,不靈動。

詩詞選摘

霜葉紅勝火, 秋菊舞金鳳;
夕陽無限好, 晚霞映太空。
九九重陽節, 健步登高峰;
耄耋不服老, 會當凌絕頂。
《重陽登高》
天街直達玉皇頂, 腳踏天梯千萬層。
“風”“月”無邊字謎妙,五嶽獨尊符盛名。
《五嶽獨尊
背風昂首向天歡, 條條糸線直上天;
采燈閃爍掛空中, 京畿夜晚一奇觀。
《放風箏》
風寒雁來紅, 蜻蜓去無蹤;
世間有情物, 秋聲最好聽。
《老來紅蟈蟈》
雨挾狂風捲地來, 根深咬定土石崖;
虛心有節葉似箭, 艱難困苦宜成材。
《風竹》
銀槍鐵鉗碧水中, 躬身不與小心同;
冰肌拼得通透骨, 須鞭舞動若拂風。
《畫蝦》
寒風刺骨木如鐵, 花開馨腗白似雪;
捏來一支報君知, 春天到了奇芭多。
《梅》
玉皇頂上西望川, 遠近峰巒起波瀾。
天女散花丟裙帶, 一條金龍飛雲間。
《望黃河》
岱宗抜地通九天, 吞吐日月捲雲煙;
陰陽變換化甘露, 澤被禹甸飬黎元。
五嶽獨尊符聖名, 桃園伊甸誰比肩;
國之魂魄民肝膽, 屹立東方億萬年。
《頌泰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