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啟,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承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性別:男
教育經歷,所獲獎勵,研究經歷,發表文章,
教育經歷
2001-2005,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 獲學士學位。
2005-2010,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碩博連讀;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導師 王擎教授。
2010-2012,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 博士後。
所獲獎勵
2006 華中科技大學三好學生。
2006 第二屆武漢地區生命科學學術年會 一等獎。
研究經歷
(1)對一個新的非編碼RNA基因(命名為hgrc-1)進行功能研究。 hgrc-1是由王擎教授克隆的一個位於8號染色體上的新基因。2005年起,在王擎教授指導下,發現hgrc-1可能是一個不編碼蛋白質的非編碼RNA基因(non-coding RNA),通過RNA干擾,發現hgrc-1基因可能與乳腺癌細胞(MCF-7)細胞周期和凋亡相關,利用shRNA降低hgrc-1基因表達之後,經流式細胞術檢測發現其與乳腺癌細胞凋亡顯著相關,且通過雙向電泳、質譜分析、Western Bloting等手段,初步發現hgrc-1可能與FUBP-1、Annexin A2等基因的表達相關。相關結果獲專利授權一項。
(2)動脈粥樣硬化疾病(包括冠心病、腦卒中)分子遺傳學研究。主要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技術,發現與中國漢族人群冠心病相關的新的SNP、CNV位點。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的位於6q24區域的冠心病易感位點,結果發表於《Nature Genetics》(並列第一作者)。發現一個新的與缺血性腦卒中關聯的易感位點-1p32,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於《Stroke》雜誌。同時,作為主要參與人員,建成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心血管疾病樣本庫-GeneID。在此期間,參與多項863,973課題的籌備、申報和研究工作,包括863項目《中國漢族人群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易感基因的發現和相互作用研究》,973項目《心力衰竭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礎研究》(2007CB512000)。
(3)中國人群房顫和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承擔課題
發表文章
(1)Fan Wang, Cheng-Qi Xu, Qing He, Jian-Ping Cai, Xiu-Chun Li, Dan Wang, Xin Xiong, Yu-Hua Liao, Qiu-Tang Zeng, Xiang Cheng, Yan-Zong Yang, Cong Li, Rong Yang, Chu-Chu Wang, Gang Wu, Qiu-Lun Lu, Ying Bai, Yu-Feng Huang, Dan Yin, Qing Yang, Xiao-Jing Wang , Da-Peng Dai , Rong-Feng Zhang , Jing Wan , Jiang-Hua Ren , Si-Si Li , Yuan-Yuan Zhao , Fen-Fen Fu , Yuan Huang , Qing-Xian Li , Sheng-Wei Shi , Nan Lin , Zhen-Wei Pan , Yue Li , Bo Yu , Yan-Xia Wu , Yu-He Ke , Jian Lei , Nan Wang , Chun-Yan Luo , Li-Ying Ji , Lian-Jun Gao , Lei Li , Hui Liu , Er-Wen Huang , Jin Cui , Xiang Ren , Hui Li , Tie Ke , Xian-Qin Zhang , Jing-Yu Liu , Mu-Gen Liu , Hao Xia , Bo Yang , Li-Song Shi , Yun-Long Xia , Xin Tu & Qing K Wang .Genome-wide association identifies a susceptibility locu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Nature Genetics.06 March 2011| doi:10.1038/ng.783(並列第一作者)
( 2) Xu C, Wang F, Wang B, Li X, Li C, Wang D, Xiong X, Wang P, Lu Q, Wang X, Yang Q, Yin D, Huang Y, Ji L, Wang N, Chen S, Cheng X, Liao Y, Ma X, Su D, Chen G, Xia H, Shi L, Tu X, Wang QK. Minor Allele C of Chromosome 1p32 SNP rs11206510 Confers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the Chinese Han Population. Stroke. 2010 Aug;41(8):1587-92.(第一作者)
(3) Ren X, Xu C, Zhan C, Yang Y, Shi L, Wang F, Wang C, Xia Y, Yang B, Wu G, Wang P, Li X, Wang D, Xiong X, Liu J, Liu Y, Liu M, Liu J, Tu X, Wang QK.Identification of NPPA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Chinese GeneID population.Clin Chim Acta.2010 Apr 2;411(7-8):481-5. Epub 2010 Jan 11.(並列第一作者)
(4) Cheng X, Shi L, Nie S, Wang F, Li X, Xu C, Wang P, Yang B, Li Q, Pan Z, Li Y, Xia H, Zheng C, Ke Y, Wu Y, Tang T, Yan X, Yang Y, Xia N, Yao R, Wang B, Ma X, Zeng Q, Tu X, Liao Y, Wang QK.The same chromosome 9p21.3 locus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Diabetes. 2011 Feb;60(2):680-4.
(5)Ding H, Tu X, Xu Y, Xu C, Wang X, Cui G, Bao X, Hui R, Wang QK, Wang DW. No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of 12p13 SNPs rs11833579 and rs12425791 within NINJ2 gene with ischemic stroke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Atherosclerosis.2011 Mar 2.
(6) Li C, Wang F, Yang Y, Fu F, Xu C, Shi L, Li S, Xia Y, Wu G, Cheng X, Liu H, Wang C, Wang P, Hao J, Ke Y, Zhao Y, Liu M, Zhang R, Gao L, Yu B, Zeng Q, Liao Y, Yang B, Tu X, Wang QK.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SNP rs2106261 in the ZFHX3 gene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Chinese Han GeneID population. Hum Genet.2011 Mar;129(3):239-46. Epub 2010 Nov 25.
(7) Wang P, Yang Q, Wu X, Yang Y, Shi L, Wang C, Wu G, Xia Y, Yang B, Zhang R, Xu C, Cheng X, Li S, Zhao Y, Fu F, Liao Y, Fang F, Chen Q, Tu X, Wang QK.Functional dominant-negative mutation of sodium channel subunit gene SCN3B associate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 Chinese GeneID population.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 Jun 15.
(8) Shi L, Li C, Wang C, Xia Y, Wu G, Wang F, Xu C, Wang P, Li X, Wang D, Xiong X, Bai Y, Liu M, Liu J, Ren X, Gao L, Wang B, Zeng Q, Yang B, Ma X, Yang Y, Tu X, Wang QK.Assessment of association of rs2200733 on chromosome 4q25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schemic stroke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Hum Genet. 2009 Aug 26.
(9) Zhang X, Chen L, Liu J, Zhao Z, Qu E, Wang X, Chang W, Xu C, Wang QK, Liu M.A novel DSPP 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II 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in a Chinese family.BMC Med Genet.2007 Aug 8;8:52.
新聞報導:
我學者發現漢族人群冠心病基因位點
3月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線上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人類基因研究中心王擎教授等的研究論文,他們運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國漢族人群中發現了與冠心病發病相關的易感基因位點。攜帶該基因位點變異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50%。
據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汪樊、徐承啟介紹,冠心病是一類由遺傳、環境因素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複雜疾病,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和遺傳傾向。人體基因組中多個疾病易感基因的“微效作用”累積是致其發病的內因,而不良環境、飲食則是致其發生的外在因素。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是套用50萬—100萬個可以覆蓋人類全基因組的遺傳變異對一個人群進行全基因組掃描,再通過大樣本的病例對照關聯研究,以期發現影響人類性狀或複雜性疾病易感基因的方法。
“過去的4年中,在幾十人組成的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檢測了7593箇中國漢族樣本,才發現了這個編號為6p24.1的基因位點。”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王擎說, “人種不同,各種疾病的易感基因位點和數量也會有所差異,我們找到的易感基因位點6p24.1,就沒有在白種人群中發現。”
王擎表示,中國漢族人群的冠心病易感基因位點,不會僅此兩個,但要尋找更多的位點,就需要更大的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據介紹,這一發現可稱得上是我國近年來冠心病研究領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對理解冠心病發生的分子機制、開展冠心病個體化預防及治療措施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漢族人群中,擁有這一冠心病易感基因位點的人數約為5%。”王擎說,“這些人應該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多運動、健康飲食等。”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髮現兩項重大科學成果
作者:亦云 來源:中國教育網 發布者: 日期:2010-09-15 今日/總瀏覽:668/1533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校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王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新的心房顫動(簡稱房顫)致病基因,這是該團隊繼2008年發現首個常染色體隱形遺傳房顫致病基因以來的另一重大研究成果(Cell,2008)。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類型之一,患病率約為0.77%,在我國目前約有1000萬房顫患者。房顫是心力衰竭、腦卒中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是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發現並闡明房顫的致病機理,提高房顫的防治水平,降低其發病率、致殘和致死率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的主要人員之一、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王鵬雲在對中國漢族房顫患者的研究中發現,攜帶編碼beta3型鈉離子通道的SCN3B基因突變(A130V)可導致孤立性房顫的發生。SCN3B基因突變顯著降低了鈉離子電流密度,但並未改變鈉離子通道的激活、失活以及失活的恢復過程;A130V 突變型在與野生型SCN3B基因共轉染時會顯著抑制後者功能,提示A130V 突變型基因以顯性抑制的機制發揮作用。同時研究結果提示,A130V突變型基因可能是通過形成結構錯誤的Na+通道複合體影響其電生理活性,從而導致房顫的發生。
該研究成果已正式發表於2010年5月21日出版的國際生命科學學術雜誌《BBRC》。該基因也是首個由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獨立研究發現的疾病致病基因。
另據了解,日前,由王擎教授和凃欣副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在缺血性腦卒中分子遺傳學機制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 發現缺血性腦卒中新危險因子。
該課題組通過對大樣本群體關聯分析,首次發現位於人類1號染色體區域的一個單核苷酸多態(SNP)--rs11206510是一個新的與中國漢族人群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相關的重要危險因子,該SNP風險基因型攜帶者缺血性腦卒中發生風險較正常人群增加1.75倍,該研究成果系國際首次報導rs11206510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發病風險,已被美國心臟病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美國腦卒中學會(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下屬《Stroke》雜誌全文刊載,並被《Stroke》雜誌網站推薦為8月亮點文章。《Stroke》雜誌是目前國際腦卒中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的雜誌之一,2009年影響因子為7.04。
據該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論文的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徐承啟同學介紹,在本研究中,課題組使用了目前相同研究領域已報導的最大的中國漢族心血管疾病研究群體,並套用多個獨立研究群體進行重複驗證,最大程度地增加研究的嚴謹性,而且這一發現屬於國際首次發現。
腦卒中在亞洲人群,包括中國人群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歐洲、美國等國家,是世界上成年人致殘最重要原因,中國每年新增腦卒中病人近150多萬。該課題組這一對於中國漢族人群缺血性腦卒中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成果,是今年國內腦卒中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國漢族人群中發現的與缺血性腦卒中相關的首個新位點。該研究成果對於理解腦卒中發生的分子機制,探索腦卒中疾病風險預測,診斷及個體化治療策略,開發腦卒中藥物治療的新靶點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華中科大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專家:
研究如用於人類
心臟病患者可實現自體修復
本報訊(記者李佳)“人類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受精卵發育成幹細胞,幹細胞又分化成不同的細胞。這一過程是不可逆轉的。就像山谷里的兩條道,兩顆珠子順著岔路,沿著不同的分支滾落。”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博士後徐承啟告訴記者,“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對於細胞的研究,讓不能倒回的細胞重新選擇它們的命運。”
徐承啟感慨:“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在延遲幾年或更長時間後‘兌現’榮譽。但2006年公布的這項研究成果,短短几年就獲得諾貝爾獎,可以想像其意義之重大。”
“幹細胞是高等生物的起源細胞。發育等級更高的幹細胞是全能幹細胞,它能分化成執行具體功能的細胞。不同的細胞在後期‘命運’中承擔起不同的職責,比如有皮膚細胞、心肌細胞、神經細胞等,這是不可逆轉的生命程式。但是,偏偏有人要去尋找掌握這些命運的‘開關’。山中伸彌反著找,終於找著了——有4個基因的‘開關’能重返上一個岔路口。他培養出了iPS細胞,這就是可誘導幹細胞。”徐承啟介紹說,“山中伸彌的實驗能讓小鼠的普通皮膚細胞重返幹細胞狀態。皮膚細胞回到上一個岔路口,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選擇變成腦細胞或者肝臟細胞、胃細胞,都有了可能。想想這個過程,真的非常神奇。他們的發現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細胞和組織發育的理解。”
徐承啟介紹,這一研究如用於人類,能完成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心臟病患者,因為心肌細胞死亡造成心肌梗塞。而通過細胞工程,他的其他細胞能回到上一個岔路口,進行緊急變身救援,實現自體修復。再如腎衰竭患者,需要進行器官移植。這種技術有可能從他自身的體細胞中得到分裂成腎臟細胞的幹細胞,他將擁有一個新的“原裝”腎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