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慶文
- 出生日期:1922
- 逝世日期:1984
- 信仰:中國共產黨
人物簡介,相關事件,社會影響,典型事例,
人物簡介
徐慶文(1922—1984),北京市房山縣南韓繼村人,徐慶文於1984年1月3日逝世,終年61歲。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
相關事件
1938年他剛滿16歲,就參加了八路軍平西遊擊隊,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戰場上,他捨生忘死、英勇殺敵,曾七次負傷,九次立功,被評為戰鬥英雄。1954年,他復員回鄉參加農業生產,不久便擔任了南韓繼村黨支部書記。
社會影響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他帶領全村幹部、民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很快使南韓繼成為京郊農業戰線的先進單位;他兩次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他多次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他多次面授過彭真、劉仁、萬里、趙凡、鄭天翔等北京市老領導人的誇讚、勉勵。
徐慶文同志四十多年如一日,無私無畏、勇敢頑強,堅持共產主義信念,為黨的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信賴;他先後被選為第三、第五和第六屆全國人大的代表。
典型事例
謝絕高就回家鄉
徐慶文,打小就鐵骨錚錚,剛直不阿,愛國愛黨。16歲踴躍參軍,戰場上英勇殺敵,先後7次負傷,9次榮立戰功;作戰勇往直前的他,在部隊由戰士提升到了副營長、營參謀長;在解放石家莊戰役中,他在戰火紛飛中被炸成前胸肋軟骨碎裂。在住院治療期間,不甘寂寞的徐慶文,有目的參觀了附近地區的李順達和耿長鎖組織發展起來的合作社。“出了院,回老家,把家鄉好好建設建設!”徐慶文決心下定。
那是1954年秋天,胸佩軍功章的徐慶文,謝絕了部隊首長和地方領導的關懷,軍政大學的門未進,縣裡的幹部不當,拖著幾次戰役之後留下的受過傷的虛弱身軀,義無反顧的回到了家鄉南韓繼。
戰天鬥地多產糧
那么,當時的南韓繼是個什麼樣呢?“南溝北港缺水源,東面黑溝西面灘;偏坡溜崗十九溝,十年九旱八不收。”“一年到頭地里忙,只夠全家半年糧。”徐慶文在村里村外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一家又一家,他寒心瞅著這面貌依舊的家鄉,他揪心瞅著這因吃不飽而面黃肌瘦的鄉親們,一個共產黨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令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立大志:“非改變這局面不可!”剛回村那陣子,儘管他沒擔任什麼領導職務,可為了確保初級社得到鞏固,他亳不吝嗇的將轉業費全部奉獻了。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全村的鄉親們心熱了、眼亮了:“慶文回來啦,咱村往後該有奔頭啦!”
1956年,南韓繼創辦高級社時,徐慶文擔任聯社主任。1957年,他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也就是從這年起,南韓繼頭一回甩掉了村民長期缺糧的帽子。1958年,南韓繼的糧食畝產量達到了281公斤;1963年達到了425.5公斤。
“在剛經過連續3年自然災害的侵襲,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南韓繼,1畝地竟然能生產出這么多的糧食?”一時間,有些村,有些人,有些官,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為了在浮誇風年代找出實打實的產量,正在擔任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市長的彭真同志,特意委派市委第二書記劉仁同志率領工作組來到南韓繼。在春播時節,劉仁同志與社員們一起拉耬、下種,邊乾農活邊調查這個村的耕作制度及增產措施。工作組的同志認認真真對每塊糧田進行了丈量。經過半年對糧田總面和糧食總產量的核查細算後,市委和市政府對這個懷疑給予了清清楚楚的答覆:南韓繼的實際糧田面積沒有多報,而且報少了。糧食畝產確實是真的。1963年,世人知道了京郊南韓繼這個糧食高產村;南韓繼有個特別能幹的“當家人徐慶文”!而且習慣成自然的稱之為“徐慶文與南韓繼人”。1965年,糧食畝產達到了534.5公斤;成為全市農業戰線的一面紅旗手。當年,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大型紀錄片《北京農業的大躍進》中,徐慶文和南韓繼人占居了全片鏡頭的30%。於是,“徐慶文和南韓繼人”的知名度又在全國廣泛傳開。一直傳頌了20年之久。
科學種田創高產
飽經文革殘酷迫害的徐慶文,靠邊站幾年後,又重新當上南韓繼黨支部書記後,他越發注重並實行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逐年學會了科學種田。
他常說:“搞社會主義就必須動狠的、掏真的、想遠的、乾大的!”“好日子不是等來的,而是乾出來的!”
以下這些數字,完全可以再現徐慶文和南韓繼人當年的苦幹加巧幹精神。由1970年冬起,大幹三冬雨兩春,通過動土60餘萬立方米,將昔日荒蕪的大東溝建成平平整整的糧田170畝。冬閒人不閒,70多號人在徐慶文的帶領下,苦幹70多天,硬是築成了從北莊到本村長達3000米的地下暗渠,“東水西調”的實現,保障了占全村六成糧田1040畝由旱地變成了水澆地。1971年,將4崗9溝11坑削掉墊平,整出糧510畝,還修田間路5公里。1973冬至1974年春,對北大窪、西河灘進行平整造田,造出糧田156畝。1975年冬至1976年春,打大口井、機井各1眼,修築水泥杓件防滲渠3000米,既完成了井渠配套工程,又實現了“西水東調”。由此,十年九旱的歷史在南韓繼劃上句號。
那時候的農田、水利建設,機械化程度還比較低,主要是鎬刨銑挖,肩扛車推,連續幾年的累計動土249萬餘萬立方米,都是徐慶文和南韓繼人靠雙手挖的、運的、填的、墊的。每當說及這些往事,村裡的老人都深情的感慨:“每項工程,重活累活髒活,慶文都是乾在前頭,別人休息時,他還不閒住;趕上開會回來,家門都不進,直接奔工地;幹活時那個衝勁,賽過年青小伙子。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男女勞動力,哪個也不偷懶耍滑,個個都叫著勁幹活;因為慶文總是那股幹勁,我們還有哈說的?再說,為集體多賣勁是光榮的啊!”
南韓繼的千餘畝糧田,由於多施有機肥和綠肥,建成了海綿田;配套的水利設施和泄水溝,又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豐產田。每年種植小麥、玉米兩大茬,種滿種嚴,管理應時,苗全苗壯,年年都獲好收成。終於開創了我國北方第一個“畝產噸糧村”之先河。
道是無情卻有情
有關徐慶文的為人,有的說他是個堅強的人、冷漠的人;也有的說他太老八板;還有的說他不近人情。可鄉親們卻說:“慶文是南韓繼的好書記!慶文是南韓繼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