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奔馬圖

徐悲鴻奔馬圖

徐悲鴻的奔馬圖是徐悲鴻於1941年畫的一張奔馬圖,縱326厘米,橫112厘米,紙本水墨,現藏於宜興徐悲鴻紀念館。時值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國之情。在徐悲鴻的一生中,有多幅以馬為題材的名畫。以這幅畫為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奔馬圖
  • 外文名:Galloping horse
  • 作者徐悲鴻
  • 類別:中國名畫
  • 年代:1941年
  • 時代:近代
  • 規格:縱326厘米,橫112厘米
  • 材質:紙本水墨
作品介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這幅《奔馬圖》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是徐悲鴻1941 年所畫,畫幅右側有題詞:“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之。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

創作背景

徐悲鴻早期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國之情。

作品賞析

馬是徐悲鴻繪畫的標誌性題材,他筆下的馬千姿百態,充滿著激情和活力。並且他的奔馬往往因時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於筆墨間,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含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乾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畫中的馬肌肉強健,腹部圓實,頭略向右傾,鼻孔略大。這匹馬正騰空而起,昂首奮蹄,鬃毛飛揚,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讓人熱血沸騰。作者只寥寥幾筆,就使這匹馬有形有體,剛勁有力。作者用濃墨來體現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筆掃出其飛揚之勢。
該畫中,採用了西方繪畫中體與面、明與暗分塊造型的方法,同時吸收傳統沒骨法,結合線描技法,縱情揮灑,獨具一格。馬的頭頂、胸部、馬蹄、臀部留白,有強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陰影處,用墨比較淡,顯示出了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質感。這幅《奔馬圖》能讓人感受到馬呼出的熱氣、滾燙的體溫,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強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作者簡介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前驅式的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等職。
作者像作者像
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他的畫作滿含激情,技巧極高。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奔馬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表達他思想感情。他的繪畫創作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原則。
徐悲鴻先生是推動中國畫繼承、發展和傳播的美術教育家,更是將自己的藝術、個人的生活、工作、社會交往與影響,甚至生命,與國家、民族的利益、榮辱相互結合、緊密聯繫、融為一體的文化鬥士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