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傳奇》是2004年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永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志摩傳奇
- 作者:顧永棣
- 出版時間:2004-08,2015-01
- 出版社:上海學林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6 頁
- ISBN:9787806687628
- 類別:文學
- 定價:25.00,48.00
- 開本:1/16
- 裝幀:平裝,精裝
內容介紹,編者簡介,作品目錄,節選,
內容介紹
本書通過《西子湖畔》、《繫上煩惱結》、《在兩個女人中拉鋸》、《婚變》、《繽紛的花雨》等40餘篇文章,記述了徐志摩傳奇的一生。
顧永棣,為徐志摩作傳第一人,與他既是親戚又是同鄉。本書生動展示徐志摩短暫而非凡的一生,不僅完整呈現徐志摩的詩人形象,展示徐志摩在文學及教育上的成就、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功績,還重點梳理還原了徐志摩的情感生活經歷,其中,不少情節為首次披露。
編者簡介
編者顧永棣先為國內徐志摩相關圖書創作第一人,研究徐志摩四十多年,迄今在國內外出版有關徐志摩的書籍16部,多為暢銷書和長銷書,並多次獲獎,發表文章300多篇,作品品種之多、發行量之大令人折服。
作品目錄
新版序
1 硤石古鎮一稚童
2 西子湖畔
3 繫上煩惱結
4 遠航萬里廣采蜜
5 在兩個女人中拉鋸
6 婚變
7 繽紛的花雨
……
附錄
追悼志摩
志摩最後的一夜
作者自述
節選
(2015年版)
婚變
時間真是個怪東西, 它不知從何處而來,又不知去向何方!如果沒有日出日落, 如果沒有月缺月圓, 又怎樣讓人去捉摸時間。但夫婦相處、 陰陽交合, 並不會像時間那樣令人捉摸不透。 幼儀來英國與志摩團聚之後。她感到體內又有了新生命的徵兆, 她暗喜又為徐氏燒旺了一爐香火, 如果將這喜訊傳到家裡, 那公婆肯定會高興得跳起來。
1921年8月的一天, 她終於將懷喜之事告知了志摩。志摩先是一驚, 然後迸出一句讓幼儀萬萬沒有想到的話:“把孩子打掉。” 這猶如晴天霹靂,使幼儀渾身哆嗦。 她冷靜了一下, 說:“打胎那是有生命危險的! ” 志摩卻回答:“火車肇事也要死人, 可人家還是在坐火車!”
幼儀無話可說了, 後來在好多日子裡她腦海里浪濤翻滾,究竟是順從志摩去打胎呢, 還是讓小生命出世。好在志摩不再提打胎之事, 她也漸漸地安下心來。
但一波剛平, 一波又起。 志摩突然告訴幼儀:“今天要來一位女客人,是愛丁堡大學來的一個朋友, 我先帶她去康橋逛逛, 然後回來一起吃晚飯。
幼儀想, 她擔心的一天終於來了。志摩在外有女友,她是早就察覺到了, 今天終於要和那個女人見面了, 但自己是明媒正娶的元配夫人, 這個地位是不可能動搖的。因此她想以莊重大度的態度來接納志摩的女友——未來的 “二太太”。
所以幼儀一邊忙著準備晚餐,一邊尋思志摩的女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她想那女友一定很漂亮、很新潮、 很有才學, 或許還是一個洋妞, 因為志摩認識不少英國女郎。
正在幼儀胡思亂想時, 志摩帶著女友來了。她頭髮剪得很短,穿著海軍呢裙子, 搽著口紅。但往下一看, 幼儀不禁驚訝萬分, 那女子是三寸金蓮, 還穿著一雙繡花鞋。她想: 志摩口口聲聲說我是土包子、 守舊、 不懂事, 誰知他找的二夫人比我還守舊。
當志摩送走客人之後, 志摩問幼儀對來客有什麼評價,幼儀說:“呃, 她看起來很好, 可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 ”志摩馬上接嘴說:“我就知道, 所以我才想離婚。 ”
志摩是一個沒有心機的人, 可是偏偏對幼儀挖空心思引來這樣一位上下“不搭調” 的女客, 誘出幼儀這番話來, 然後提出離婚。當晚幼儀上床休息了, 志摩仍在客廳里用功。半夜志摩才躡手躡腳地上床。他背對著幼儀。無意中他的身體擦到了幼儀的身體。這時幼儀有一種預感,這是他倆肌膚的最後一次接觸……
正如幼儀所料,不久志摩就不告而辭了。幼儀苦苦地等待著一天又是一天,一個星期過去了,又是一個星期, 既不見人, 也不漏一點訊息。同住的郭虞裳感到與幼儀獨處會惹是非, 所以也走了, 剩下幼儀一個人, 懷著身孕, 異鄉客地, 孤獨無援。一到晚上,總有一股莫名的恐懼向她襲來。她想到死, 死是解除痛苦最簡便的手段, 一了百了。但她又想起 《孝經》 上的告誡:“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自己一死不足惜, 腹中的胎兒是無辜的,自己死了, 不是害得胎兒沒有落地就赴黃泉; 家中的兒子積鍇如果沒有了母愛, 那他長大後心理上也是殘缺的; 如果自己的父母、 公婆知道了她尋了短見, 那要悲傷到何等程度!生已變成了熬煎,死卻又不能去死, 生死兩難……
一天, 志摩的朋友黃子美突然來找幼儀,他轉達了徐志摩的一句奇談:“你願不願意做徐家的媳婦, 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幼儀聽了感到好笑:“這話是什麼意思?假如徐志摩要離婚, 我怎么可能做徐家的媳婦!”她說完就送客, 將門緊緊關上。
她回到房中, 猛然想起正在法國巴黎留學的二哥張君勱,於是連夜寫信求助。幾天后她接到二哥回信。 信中的第一句話竟是:“張家失徐志摩之痛, 如喪考妣。 ”是的, 張家兄弟對徐志摩都十分敬重, 而張君勱竟把徐志摩等同自己父母來看待了。信中還說:“萬勿打胎,兄願收養, 拋卻諸事, 前來巴黎。” 有了二哥這一封信,幼儀離開沙士頓, 橫渡英吉利海峽, 到了巴黎二哥寓中。
她二哥是學哲學的, 為了讀懂法國思想家的著作,每天到巴黎大學去學法語,回家後也是埋頭做功課, 實際上他無暇照顧幼儀。 而且他尚未結婚, 更不懂孕婦之事。 所以後來二哥將幼儀寄住在劉文島夫婦家裡。 劉文島曾與幼儀的二哥和梁啓超組成非正式代表團參加過巴黎和會。劉文島因為敬重徐志摩和張君勱,所以非常樂於讓幼儀住在他們家裡, 並給了她一間布置精美的房間。
幼儀生長在一個家學淵源的家庭,她受舊思想的束縛, 當志摩提出離婚之始,她還用婦女的 “七出之條” 來對照自己。所謂 “七出” 即: (一) 不從公婆; (二) 無力生子; (三) 與人通姦;(四) 善妒反妾; (五) 身染惡疾; (六) 口舌過多; (七) 為盜為竊。那 “七出” 里沒有一條是與她沾邊的。她想志摩沒有理由可以休她。
自從到了法國之後, 她的思想受到劉君夫婦及二哥的影響,漸漸轉向開明,她立志要做個擁有自我的人。她剛來劉家之時懷孕才三個月, 後來懷孕已八個月了, 眼看就要臨產, 她感到總不能在別人家裡分娩。正在犯愁之際, 她的七弟來了,七弟是一個月前離開上海到法國的。這時她的二哥已從巴黎去了德國耶拿大學, 跟隨哲學家倭鏗 (Rudolf Eucken)研讀生命哲學, 所以七弟也準備去德國, 於是, 幼儀也就隨同七弟一起到了德國。1922年2月24日, 她生下第二個兒子彼得。
自從志摩在英國沙士頓出走之後,幼儀一直沒有得到過他的訊息。但這次分娩回家, 發現桌上有一封徐志摩筆跡的信件。她七弟說這封信是吳經熊親自送來的。 吳經熊曾就讀於密西根大學法學院, 後來任上海特別高等法院院長,還翻譯過《讚美詩》 和 《新約全書》 。他是志摩的好友。
幼儀懷著又驚又喜又懼的心情拆開了志摩的書信:
無愛之婚姻無可忍, 自由之償還自由,真生命必自奮鬥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彼此有改良社會之心, 彼此有造福人類之心, 其先自作榜樣, 勇決智斷, 彼此尊重人格, 自由離婚,止絕痛苦, 始兆幸福。
徐志摩與張幼儀同床異夢, 他們完全生活在兩個精神世界裡。道不合, 恍如隔世。
早在他倆結婚之後不久,志摩就向幼儀宣稱他要成為中國離婚的第一個男子。那時幼儀並沒有把此話當真, 認為他只是表示自己思想新潮而已。 在沙士頓時志摩又提出離婚, 幼儀用 “七出” 之條來對照自己, 而今白紙黑字正式書面提出離婚。但在德國時的幼儀已不是當時的幼儀了,幼儀的性格原非軟弱, 受到歐風的吹拂, 經她多次自省, 幡然醒悟, 要做一個自力、 自強、 自尊之人。她撥通了吳經熊的電話, 要與徐志摩面談, 她推測徐志摩一定與吳經熊諸人住在一起。
第二天, 她雇了一輛馬車直奔吳經熊寓所。客廳里除徐志摩外, 還有四個朋友在場。除認識吳經熊之外, 還有一位金岳霖她也認識, 其他兩位先生她並不認識的。
她半年不見志摩, 見他很健康,很快活, 那四位朋友繞著志摩轉來走去, 好像在保護他。幼儀先開口了:“如果你要離婚, 那很容易。” 語氣沉著而堅定。
“我已經告訴我父母了, 他們贊成這件事。” 志摩說這句話是有用意的。 當時的《民法草案》 上有一條規定, 男子未滿三十歲, 女子未滿二十五歲而欲離婚者, 必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當時他倆都未達到這個法定年齡。
“你有父母, 我也有父母, 如果可以的話,讓我先等我父母批准這事。” 幼儀也針鋒相對地回敬志摩。
志摩聽後急躁了起來:“不行, 不行,你曉得, 我沒時間等了, 你一定要現在簽字, 林徽因……林徽因要回國了, 我非現在離婚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