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解釋學思想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徐復觀解釋學思想研究
- 作者:劉毅青
- ISBN:978-7-01-012950-1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二科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商品編號:4626028 | ISBN:978-7-01-012950-1 |
市 場 價: | 折 扣 價: |
叢書: | 上架時間: |
出版社/廠商: 人民出版社二科 | 作者: 劉毅青 |
出版日期: 2014-2-1 0:00:00 | 裝幀: 平裝 |
內容簡介
在思想史研究中,徐復觀形成了自己的解釋學理論。本書稿以徐復觀自身的解釋脈絡為線索,以梳理徐復觀的解釋學思想作為目的,擺脫那種將徐復觀納入到西方解釋學的架構中進行簡單比附的做法,對徐復觀的解釋學思想做深度的推進。事實上,徐復觀的思想史闡釋實踐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從不同角度重新看待西方解釋學思想,另一方面還可以使我們對解釋學問題本身的理解。
作者簡介
劉毅青,1971年生人。文學博士,美學博士後。
目錄
緒論徐復觀解釋學研究概述
簟一章思想史經驗中的解釋學
第一節何謂中國解釋學
一、中國學術現代轉型中的徐復觀學術思想
二、解釋學視野里的徐復觀學術研究
三、解釋學與中國解釋學的內涵
第二節作為解釋學的“追體驗”
一、徐復觀藝術史研究中的“追體驗”
二、體驗的認識論涵義
三、“追體驗”乃原初意蘊與當代生命體驗間的碰撞
第二章回到古典的解釋動力
第一節現代語境裡的中國解釋學
一、中國文化的重建是思想史意義上的對傳統的現代闡釋
二、以西學為鏡,不應讓中學成為其註腳
三、像古人自己那樣理解他們
第二節解釋學的“憂患意識”
一、“憂患意識”標誌著精神個體的發展
二、“憂患”及個體由責任感而形成族群的凝聚力
三、“憂患意識”是與宗教意識相對的道德自律意識
四、憂患意識內涵著憂樂意識
第三章現代考據的解釋學批判
第一節解釋學視野下的考據學
一、現代考據的科學主義傾向
二、中國思想的非概念化、非體系性特質
三、訓詁與考據的釋義方法違背漢語的特性
第二節錢穆新考據學的解釋學批判
一、錢穆《莊老通辯》中新考據學的邏輯悖謬
二、中國思想多由實際生活之體驗而出
三、中國現代學術對考據方法的誇大
四、人文科學從根本上是解釋學
第四章徐復觀解釋學中的體驗
第一節作為解釋學基礎的體驗
一、中國思想的內在性特質
二、工夫是儒道思想創造的根源
三、徐復觀與熊十力在工夫論上的異同
第二節孔子思想的內在脈絡
一、孔子思想是實踐哲學
二、孔子思想的范導性
三、工夫與解釋
第五章“追體驗”的解釋學
第一節追體驗:意義與意味之間的張力
一、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理解要將文本必須還原為鮮活的生命
三、“追體驗”與“了解之同情”
四、“意味”是一種情調
五、“意味”是主客合一的審美體驗
第二節徐復觀與伽達默爾:解釋學的比較
一、前理解不能固化為“合法偏見”
二、“追體驗”與“重新體驗”的區別
三、“追體驗”承認原初意蘊的地位
四、“追體驗”是心向偉大精神的歷程
第六章解釋學的限度與重建中國解釋學
第一節解釋學的邏各斯與道的解釋學
一、中國原初思想與現代人生存處境的激盪
二、中國經典的解釋要立足生命經驗
三、道的內在性與哲學的思辨性
四、內在性由體驗把握
五、體驗通向內在性闡釋
第二節突破解釋學循環的中國解釋學建構
一、中國思想的條貫性與非邏各斯性
二、中國思想的“人文邏輯”
三、“追體驗”:進入立體的生命世界
第七章政治與解釋的張力
第一節皇權政治與中國解釋學
一、皇權專制的權力特點
二、儒家思想對皇權專制政治的反抗
第二節隱微解釋學
一、思想史作為解釋學
二、儒家學術在皇權制度中尋找話語空間
三、隱微書法的必要性
四、乾嘉學派實證主義傾向的困境
五、思想史的解釋離不開具體的語境
第八章中國文學解釋學
第一節中國文學研究中考據學方法的檢討
一、文學的真實與想像
二、藝術形象是想像的產物
三、體驗作者的“生命情調”
第二節文學解釋:回到中國文學的歷史語境
一、文學史研究中“動的觀點”
二、文學觀念不能背離文學實踐
三、純文學觀念在古典文學研究中的局限
四、進步論史觀對中國文學史的扭曲
第三節中國詩學解釋中的人格解釋學
一、“文如其人”與主體修養的關係
二、文體出於心靈
三、人格修養將個性擴大到社會性
第四節讀者理論的重建:以中國解釋學推進解釋學
一、審美鑑賞必須付諸於知性的理解
二、《錦瑟》詩解釋中作者中心與讀者中心的衝突
三、考證的合理性在於重建作者的心靈世界
四、作為召喚結構的作者原意
五、理解是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的張力
第九章中國藝術解釋學
第一節解釋學視野下的《蘭亭序》真偽之辨
一、徐復觀對《蘭亭序》真偽的辨析
二、考據的問題在於用推理代替了實證
三、辨偽的考據演繹法遵循線性的邏輯
四、考據與解釋之間的張力
五、善,意前見的合理性
第二節文人畫與書、詩融合的美學解釋
一、“書畫同源”與藝術自律
二、書法對繪畫的影響
三、中國藝術形式與內容的互相涵攝
四、詩書畫融合的思想背景
五、文入畫凸顯了中國美學觀念
第三節莊子道藝觀的修養美學
一、庖丁解牛:技的“心靈化”
二、技藝來自身心合一
三、修養工夫成就“負的主體”
四、技道雙進
五、修養美學的當代意義
第四節中國藝術精神的內在超越解釋
一、作為思想史意義的現代藝術
二、對現代藝術精神根源的批判
三、現代藝術反映了現代精神品質變化
四、審美鑑賞成為提升主體心性的途徑
五、山水美學精神可嬗變於現代
……
第十章跨文化語境中的中國解釋學
餘論徐復觀解釋學再思考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簟一章思想史經驗中的解釋學
第一節何謂中國解釋學
一、中國學術現代轉型中的徐復觀學術思想
二、解釋學視野里的徐復觀學術研究
三、解釋學與中國解釋學的內涵
第二節作為解釋學的“追體驗”
一、徐復觀藝術史研究中的“追體驗”
二、體驗的認識論涵義
三、“追體驗”乃原初意蘊與當代生命體驗間的碰撞
第二章回到古典的解釋動力
第一節現代語境裡的中國解釋學
一、中國文化的重建是思想史意義上的對傳統的現代闡釋
二、以西學為鏡,不應讓中學成為其註腳
三、像古人自己那樣理解他們
第二節解釋學的“憂患意識”
一、“憂患意識”標誌著精神個體的發展
二、“憂患”及個體由責任感而形成族群的凝聚力
三、“憂患意識”是與宗教意識相對的道德自律意識
四、憂患意識內涵著憂樂意識
第三章現代考據的解釋學批判
第一節解釋學視野下的考據學
一、現代考據的科學主義傾向
二、中國思想的非概念化、非體系性特質
三、訓詁與考據的釋義方法違背漢語的特性
第二節錢穆新考據學的解釋學批判
一、錢穆《莊老通辯》中新考據學的邏輯悖謬
二、中國思想多由實際生活之體驗而出
三、中國現代學術對考據方法的誇大
四、人文科學從根本上是解釋學
第四章徐復觀解釋學中的體驗
第一節作為解釋學基礎的體驗
一、中國思想的內在性特質
二、工夫是儒道思想創造的根源
三、徐復觀與熊十力在工夫論上的異同
第二節孔子思想的內在脈絡
一、孔子思想是實踐哲學
二、孔子思想的范導性
三、工夫與解釋
第五章“追體驗”的解釋學
第一節追體驗:意義與意味之間的張力
一、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理解要將文本必須還原為鮮活的生命
三、“追體驗”與“了解之同情”
四、“意味”是一種情調
五、“意味”是主客合一的審美體驗
第二節徐復觀與伽達默爾:解釋學的比較
一、前理解不能固化為“合法偏見”
二、“追體驗”與“重新體驗”的區別
三、“追體驗”承認原初意蘊的地位
四、“追體驗”是心向偉大精神的歷程
第六章解釋學的限度與重建中國解釋學
第一節解釋學的邏各斯與道的解釋學
一、中國原初思想與現代人生存處境的激盪
二、中國經典的解釋要立足生命經驗
三、道的內在性與哲學的思辨性
四、內在性由體驗把握
五、體驗通向內在性闡釋
第二節突破解釋學循環的中國解釋學建構
一、中國思想的條貫性與非邏各斯性
二、中國思想的“人文邏輯”
三、“追體驗”:進入立體的生命世界
第七章政治與解釋的張力
第一節皇權政治與中國解釋學
一、皇權專制的權力特點
二、儒家思想對皇權專制政治的反抗
第二節隱微解釋學
一、思想史作為解釋學
二、儒家學術在皇權制度中尋找話語空間
三、隱微書法的必要性
四、乾嘉學派實證主義傾向的困境
五、思想史的解釋離不開具體的語境
第八章中國文學解釋學
第一節中國文學研究中考據學方法的檢討
一、文學的真實與想像
二、藝術形象是想像的產物
三、體驗作者的“生命情調”
第二節文學解釋:回到中國文學的歷史語境
一、文學史研究中“動的觀點”
二、文學觀念不能背離文學實踐
三、純文學觀念在古典文學研究中的局限
四、進步論史觀對中國文學史的扭曲
第三節中國詩學解釋中的人格解釋學
一、“文如其人”與主體修養的關係
二、文體出於心靈
三、人格修養將個性擴大到社會性
第四節讀者理論的重建:以中國解釋學推進解釋學
一、審美鑑賞必須付諸於知性的理解
二、《錦瑟》詩解釋中作者中心與讀者中心的衝突
三、考證的合理性在於重建作者的心靈世界
四、作為召喚結構的作者原意
五、理解是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的張力
第九章中國藝術解釋學
第一節解釋學視野下的《蘭亭序》真偽之辨
一、徐復觀對《蘭亭序》真偽的辨析
二、考據的問題在於用推理代替了實證
三、辨偽的考據演繹法遵循線性的邏輯
四、考據與解釋之間的張力
五、善,意前見的合理性
第二節文人畫與書、詩融合的美學解釋
一、“書畫同源”與藝術自律
二、書法對繪畫的影響
三、中國藝術形式與內容的互相涵攝
四、詩書畫融合的思想背景
五、文入畫凸顯了中國美學觀念
第三節莊子道藝觀的修養美學
一、庖丁解牛:技的“心靈化”
二、技藝來自身心合一
三、修養工夫成就“負的主體”
四、技道雙進
五、修養美學的當代意義
第四節中國藝術精神的內在超越解釋
一、作為思想史意義的現代藝術
二、對現代藝術精神根源的批判
三、現代藝術反映了現代精神品質變化
四、審美鑑賞成為提升主體心性的途徑
五、山水美學精神可嬗變於現代
……
第十章跨文化語境中的中國解釋學
餘論徐復觀解釋學再思考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