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遷居常山邑
徐幸隆(1072-1127),字德盛,祖籍河南洛陽,自小定居開封柳家莊,後遷居浙江常山。
據《常山縣誌》(嘉慶版)卷之七記載,徐幸隆為元祐三年戊辰(1088)
李常寧榜進士。《上嘉源徐氏宗譜》記載:“(宋)元祐末應制科,以御史常安民薦,補右正言。”
後來,在御史
常安民的推薦下,徐幸隆被安排到中書省擔任一名諫官——“右正言”,負責向皇帝進言直諫。
徐幸隆生來相貌魁梧,加之“博學負直氣”,頗有武將之風,相傳,徐母詹氏在臨盆前夜,曾夢見一顆狀如斗大的流星墜入懷中,繼而間山河閃耀,大地震顫,醒來後不久,徐幸隆便呱呱墜地了。
元祐末年(1092-1094),
西夏人屢屢入侵北宋,邊境戰事頻繁,朝廷派遣徐幸隆出任外官,擔任陝西葭州知州。自此,徐幸隆開始踏上了武官之路。在戰場上,徐幸隆禦敵有術,捷報頻傳,龍顏大悅,授予淮東節度副使之位,後來,又擔任河陽節度使,鎮守黃河北岸的焦州等重鎮要地,保衛一方安寧。
宣和二年(1120),
方臘在江西青溪起義,江西、浙江一帶陷入一片動亂,朝廷派遣徐幸隆前往鎮壓。當時,徐幸隆正好罹患一場大病,但仍拖著病軀奔赴疆場。進入常山邊境後,病情愈加嚴重,已經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
無奈之下,思慮再三,徐幸隆只得上表乞求解職,請朝廷另派將領征討方臘,以免耽誤軍情。從此,徐幸隆僅帶著家人,留在常山城郊的唐代名剎北禪寺,一邊調養治病,一邊安家定居了下來。
血戰相州城
靖康元年(1126),金人經過精心籌備,瘋狂南侵。在抗金名將、兵馬副元帥
宗澤的召喚下,徐幸隆受命駐守相州(今河南安陽一帶),招兵買馬,囤積糧草,加固城牆,嚴陣以待,一刻不敢鬆懈。
不料,金人素聞徐幸隆驍勇善戰,不願與他正面衝突,便尋得那薄弱缺口,繞過相州,兵馬直逼汴京城下,擄走了
宋徽宗、
宋欽宗兩位皇帝,史稱“靖康之變”。
徐幸隆得知訊息後,立即前往拜見宗澤,直言“大事危矣,當以死戰”,力求請戰護主。宗澤大為感動,於是兩人共同精心制定了營救方案,準備攔截金兵歸路,來個兩面夾擊,救出兩位皇帝。只可惜,因負責增援的兵馬遲遲不到,既定方案未能實施而功敗垂成。
不久,金國大軍在
完顏宗翰(粘罕)的帶領下,兵分三路,再度南侵,風捲殘雲般地撲向宋軍,搶奪殺戮,肆意地踐踏著北宋最後的尊嚴。
淮河沿岸守將,眼見皇帝被俘,城已破,國將亡,早已無心戀戰,大都聞風逃竄。惟獨倔強的徐幸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率部英勇迎敵,力戰而亡,時年56歲。
歸葬護國寺
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第九子
趙構稱帝,成立了南宋政權。為安撫民心,穩固政權,待時局稍定,朝廷按照慣例,下詔尋訪“死節之臣”。
宗澤特地上書,為徐幸隆請封:“金人之來,
孫昭遠留守西京,縮首南竄,徐幸隆備御一方,盡忠死敵,宜加褒錄,以勸臣民。”
宋高宗詔封徐幸隆“銀青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封號,並賜予諡號“襄愍”。為了彰顯皇恩浩蕩,宋高宗又接連下旨:徐幸隆長子徐大興“子承父功”,由甘肅安化轉運判官一職,升任衢州太守。
遵照父親遺願,徐大興千里迢迢地扶柩回到常山,葬於縣城北五里的北禪寺後山。官府向寺廟捐獻田地數10畝,作為供養之資,令寺僧世代守護忠臣之墓,藉以嘉獎徐幸隆在危難之際忠義護國,北禪寺也因此改名為護國寺。
後代
據《上嘉源徐氏宗譜》(民國八年版)記載,徐幸隆生有三子。長子徐大興,登大觀四年(1110)張綱榜進士,居常山縣城南壁;次子徐得興,居原籍河南開封扶溝縣柳家莊;三子徐忠興,登政和六年(1116)
程瑀榜進士,任
執戟郎,後居紹興府餘姚縣越山頂里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