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花轎婚俗

徐州花轎婚俗

徐州花轎婚俗,徐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州花轎婚俗
  • 屬性: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展歷史,迎轎儀式,照轎,過轎,旗鑼傘扇,執事,上轎,下轎,傳接袋,

發展歷史

徐州地區是漢文化的發源地,“親迎圖”在漢畫像石中已經有形象的描繪。由於儒家思想影響,徐州對婚禮十分重視,形成三書六禮的習俗,徐州自宋代起,汴京出現花轎迎新娘的親迎之俗,徐州鄰近中原,所以花轎婚俗興起。明清之際,徐州運河暢通,經濟興盛,花轎婚俗得以延續。清中期到民初,徐州城內有轎行多處,如馬家、張家、孫家、田家等,各以城牆、道路為界,各攬一方。豐縣、沛縣屬於帝王之鄉也是如此,邳州睢寧地區還留存著午後婚嫁的習俗,這些都成為徐州花轎婚俗的地方淵源。徐州花轎婚俗解放後,一度消失。改革開放後,慢慢得到恢復。

迎轎儀式

在花轎式樣上,徐州花轎婚俗所用花轎體現徐州地方特色。花轎有4人抬花轎;古亭8人抬花轎;16人抬花轎;24人抬宮廷花轎。在迎親習俗上,新郎騎馬披紅帶花,用火紅的花轎接女方新人。
儀式主要有:

照轎

親友向花轎里撒喜果,如棗、花生、桂圓等;

過轎

有的是頭天過轎,現在多是當天迎娶;新郎迎親。高頭大馬;

旗鑼傘扇

開道旗鑼、喇叭等位於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

執事

配有執事、行豎、吹鼓手、堂官、宗人府的禮儀官等陣容親迎;

上轎

新人上轎,要穿大紅棉襖,蒙蒙頭紅,餓嫁,哭嫁。由娘家兄弟扶、架或抱上轎子。後封轎;啟程。在鑼鼓、嗩吶、舞獅的伴隨下,花轎開始啟程。新娘兄弟要送轎子;

下轎

要有夫家親人攙扶,“要得發,大姑拉”,“要得有,小姑扭”。要邁火盆、跨馬鞍和射箭等;

傳接袋

新娘下轎要走在口袋上,表示“傳宗接代”。
夫妻拜堂,俗稱拜天地。古時,不僅要拜天地,更要拜雙親、拜君王、拜老師。據《世說新語》記載,拜堂風俗始於晉代徐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