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藝術風格,藝術履歷,個人展覽,群體展覽,獲獎經歷,公共收藏,主要作品,出版物,人物評價,
藝術風格
徐小國的繪畫從04年至今以時間為軸分為五個階段,人造風景、舞台、聖跡、Small Country、空間紋體。前期人造風景、舞台、聖跡階段的繪畫實踐,徐小國通過戲劇式的誇張及假借特殊視角的設定,把在現實世界中的體驗錯位構建出非現實的視覺超驗圖景,作品中的舞台是開展思維過程的載體,也同時承載了對既有人文視覺的批判體驗。
基於對既有人文視覺的批判,徐小國從製造隱喻起始,到如今,已不再在乎隱喻和象徵。近年來的繪畫工作中以“籠子”“球形”“樹”入畫,繪畫中的諸多視覺問題漸漸成為了他工作的重心,而空間與平面的關係又成為了其中的核心,徐小國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抽離,干擾形狀與空間的秩序,從而在視覺及繪畫行為中建設新的內心感受。畫面中形狀的纏繞和疊加與空間正負性彼此的生長融合形成了藝術家獨特的視覺表達語言。徐小國五個階段繪畫的表達與研究勾勒出一條從圖像意義及美學趣味的繪畫修辭實踐,到對繪畫純粹視覺問題的研究與表達的清晰線索。
藝術履歷
個人展覽
年份 | 展覽名稱及地點 | 地理區域 |
2019 | “徐小國近作”徐小國個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 北京,中國 |
2016 | “枝曼-間隙”徐小國個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 香港,中國 |
2015 | “徐小國”徐小國個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 北京,中國 |
2014 | “《CIGE—藝術家養成之路》徐小國個展”,第十屆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北京市國家會議中心 | 北京,中國 |
“空間紋體”,今日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2012 | “small country”,白盒子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2011 | “2011徐小國‘降噪’6/25”,蒓萃藝術空間 | 北京,中國 |
2010 | “兩條路線-翁奮/徐小國雙個展”,BWA美術館 | 綠山城,波蘭 |
2009 | “聖跡—徐小國作品展”,荔空間 | 北京,中國 |
2008 | “戲幕背後”徐小國個展,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 新加坡 |
“徐小國個展”,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
2007 | “等待演出”徐小國個展,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 香港,中國 |
2006 | “徐小國個人展覽”,爾東強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人造風景”徐小國個展,朱屺瞻藝術館 | 上海,中國 |
群體展覽
年份 | 展覽名稱及地點 | 地理區域 |
2021 | “元典美術館收藏雙年展”,元典美術館武清館 | 天津,中國 |
“接力——第八輯 探險”,元典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思想特徵——魏興業收藏展第二輯” ,南山社 | 西安,中國 | |
“封面——飛地藝術空間開館展” ,飛地畫廊 | 深圳,中國 | |
2020 | “策展課II” ,華美術館,OCAT深圳美術館 | 深圳,中國 |
2019 | “回到感知”——白盒子十周年特別項目,白盒子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2019日內瓦藝術博覽會”,日內瓦會展中心 | 日內瓦 | |
2018 | “2018藝術深圳”,深圳會展中心6號館 | 深圳,中國 |
“北京當代藝術展” ,全國農業展覽館 | 北京,中國 | |
“繪畫地圖”,全國農業展覽館 | 北京,中國 | |
“中國當代繪畫展——筆法與心跡”,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曼谷館 | 曼谷,泰國 | |
“可見或不可見的形狀”,國立台北大學,關渡美術館 | 台灣,中國 | |
2017 | “今日.未來——首屆798青年藝術家提名展”,貴陽798藝術中心 | 貴陽,中國 |
“藝術深圳ART SHENZHEN”,深圳會展中心六號館 | 深圳,中國 | |
“對話-當代藝術新場域”,秦皇島嘉里——海碧台藝術中心 | 秦皇島,中國 | |
“XY PATTERNC (徐小國+李言增) ENTER↵新媒體藝術項目”,藝琅國際 | 北京,中國 | |
“自由場域——北京798”,貴陽當代藝術展 | 貴陽,中國 | |
2016 | “單行道——李文棟|魏興業收藏展”,OCAT西安館 | 西安,中國 |
“新資本論——黃予收藏展” ,成都當代美術館 | 成都,中國 | |
2016倫敦ART16藝博會 | 倫敦,英國 | |
2016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 香港,中國 | |
2015 | “北京798印象-中國當代藝術展荷蘭站” ,荷蘭海牙市政廳 | 海牙,荷蘭 |
觀念符碼,語言與形式之維 | 香港,中國 | |
ART 15倫敦全球藝術博覽會 | 倫敦,英國 | |
驚奇的房間 | 北京,中國 | |
2015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 香港,中國 | |
2015紐約軍械庫博覽會 | 紐約,美國 | |
2014 | “自覺:繪畫十二觀”,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 北京,中國 |
“五十弦”,比弗利山莊EVE | 洛杉磯,美國 | |
“輕抽象的星叢”,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 北京,中國 | |
”《文明》第二回 榆林:和種在地轉和多重再生的藝術與人文實踐”,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 | 西安,中國 | |
“繪畫課Ⅳ:形狀-形體-形象”,楊畫廊 | 北京,中國 | |
“廢墟-景觀”,翡翠畫廊 | 上海,中國 | |
2013 | “《文明》第一回 林慮 一種在地轉譯和多重再生的藝術與人文實踐”,白盒子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me--能見度--當代藝術駐留創作計畫Ÿ石家莊” ,石家莊美術館 | 石家莊,中國 | |
“生亦何歡-當下生存體驗和人文理想”,北京9藝術空間,北京今日美術館22院,白空間 | 北京,中國 | |
“剩餘價值—環保藝術展” ,陸家嘴中央綠地,上海正午文化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
“疊影重重” 第二屆朱家角當代藝術展,朱家角,上海正午文化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
“異鏡” ,食天下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open to you”,Openspace bae | 釜山,韓國 | |
2012 | “風向”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展,莫斯科當代藝術博物館 | 莫斯科,俄羅斯 |
“傳說”,798藝術區 | 北京,中國 | |
“Hi Pop”,翡翠畫廊 | 上海,中國 | |
“演講--藝術家們的自由發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提名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引爆”2012CYAP匯報展,國際會展中心 | 北京,中國 | |
“老鷹捉小雞” ,世一商務休閒酒店 | 北京,中國 | |
“Christmas Eve”2012微作品聖誕嘉年華,白盒子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2011 | “Harmony+Love多媒體跨界藝術展”,國貿3期 | 北京,中國 |
“下一個十年的當代藝術”,今日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
“15日-合作制繪畫”,白盒子藝術館 | 北京,中國 | |
“劇本”,靜藝空間 | 北京,中國 | |
“星期二影院” ,網路 | 北京,中國 | |
“香氛藝術畫展III”,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 北京,中國 | |
“山水”,琉森美術館 | 琉森,瑞士 | |
“裝飾”,箭廠空間 | 北京,中國 | |
2010 | “渡”當代藝術展,周圍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軌跡與質變——第二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北京電影學院 | 北京,中國 | |
“大爆炸——中國當代藝術展”,白兔中國當代美術館 | 悉尼,澳大利亞 | |
“2010年798藝術節青年藝術家推薦展”,798-706廠房 | 北京,中國 | |
“2010大聲展——分享主義”,三里屯soho | 北京,中國 | |
“我就是這樣”有態度攝影展,搜狐網 | 北京,中國 | |
“龍泉洗浴”,Forget Art | 北京,中國 | |
“動起來”,荔空間 | 北京,中國 | |
“沒有什麼事可以完全有我們做主”,空港10號 | 成都,中國 | |
“art metz——中國藝術/環球行動”,法國梅斯藝術博覽會 | 梅斯,法國 | |
2009 | “SACA亞洲當代藝術精神”,中日韓藝術展,學古齋 | 首爾,韓國 |
“風流”當代藝術展 | 北京,中國 | |
“來自5.8米”當代藝術展,荔空間 | 北京,中國 | |
“主場”當代藝術展,白盒子藝術館 | 北京,中國 | |
“T-ART”藝術家群展,莫乾山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
“文本——活在當代的中國繪畫”,荔空間 | 北京,中國 | |
“談話就是運動”,荔空間 | 北京,中國 | |
“無法”當代藝術展,荔空間 | 北京,中國 | |
“歧觀當代——各搞各的”,台北當代藝術館 | 台灣,中國 | |
2008 | 阿姆斯特丹國際藝術博覽會” | 阿姆斯特丹,荷蘭 |
“才+合-拾 中國藝術家聯展”,1918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
“2008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上海展覽中心 | 上海,中國 | |
“給你點顏色——當代新繪畫”,奧沙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
首屆香港當代藝術博覽會 | 香港,中國 | |
“當下:15位藝術家新作展”,周圍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
新加坡當代藝術博覽會,新達城國際會展中心 | 新加坡 | |
“中國聲——勢”,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 香港,中國 | |
2007 | “2007年藝術回顧展——最大膽的年輕華人藝術家”,1918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2007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上海展覽中心 | 上海,中國 | |
“鑽”,奧沙藝術中心上海站開幕展,奧沙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
“他們是誰?他們從那裡來?他們要到那裡去?”,1918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
“以城市為背景”,1918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
2006 | “FALL OUT”,H畫廊 | 曼谷,泰國 |
“Art Position”Collected | 巴塞爾,瑞士 | |
2005 | “他和她的衛生間”,澳門藝術博物館 | 澳門,中國 |
大庫畫廊開幕展,大庫畫廊 | 上海,中國 | |
ARTSHOW畫廊開幕展,ARTSHOW畫廊 | 上海,中國 | |
2004 | “派對——蘇州河”,東廊 | 上海,中國 |
“流”2004圖片影像展 | 上海,中國 | |
“串門”裝置藝術展,Artsae畫廊 | 上海,中國 | |
2003 | 上海藝術家村雙年展,獲作品優秀獎,正大廣場 | 上海,中國 |
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海國際展覽中心 | 上海,中國 |
獲獎經歷
年份 | 獎項 | 地點 |
2010 | “798藝術節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一等獎 | 北京,中國 |
“北京電影學院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 影像藝術青年藝術家學院獎 | 北京,中國 | |
光華千玉獎 | 北京,中國 |
公共收藏
作品 | 收藏機構 | 地點 |
《他和她的衛生間》 | 澳門,中國 | |
《她們》系列 | 上海爾東強藝術中心 | 上海,中國 |
《人造風景—回到古代》 |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 | 北京,中國 |
《舞台--倒立的風景》,《榮耀之星》 | 北京,中國 | |
《大舞台--陰謀》 | 香港奧沙畫廊 | 香港,中國 |
《園林》 | 上海1918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思想者--士兵》 | 荔空間 | 北京,中國 |
《龍斷》 | 上海周圍藝術空間 | 上海,中國 |
《聖者離去》, 《龍尾》 ,《龍肉》 | 烏里希克收藏 | 琉森,瑞士 |
《某年某月夢見白天鵝》, 《牧羊》 | 白盒子美術館 | 北京,中國 |
《聖人之腦》 | 印尼余德耀基金 | 雅加達,印尼 |
《正路》 | 澳大利亞白兔基金 | 澳大利亞 |
《無題》 | 瀋陽,中國 | |
《拿破崙昔日風景》 | 四和心怡投資顧問有限公司 | 北京,中國 |
《2011徐⼩小國降噪 6/25 17號》 | 凱來投資 | 美國 |
《旅行箱》 | 馬達思班 | 洛杉磯,美國 |
《類推的迷局-2》 | 巴西航空 | 巴西利亞,巴西 |
《聖者離去》,《龍尾》,《龍肉》 | 香港m+博物館 | 香港,中國 |
安慰劑與十二個夢境 -1#,視聽裝置 安慰劑與十二個夢境 -2#,聲音裝置 | 北京,中國 |
主要作品
作品名 | 作品圖 | 作品信息 |
布面油畫/300X300cm/2018-2019 | ||
300X300cm/布面油畫/2018-2019 | ||
200X300cm/布面油畫/2018 | ||
180X230cm/布面油畫/2017 | ||
大籠子—界線 | 300×500cm/布面油畫/2015 | |
230×290cm/布面油畫/2015 | ||
球形組織5 | 200×250cm/布面油畫/2015 | |
230×290cm/布面油畫/2014-2015 | ||
230×290cm/布面油畫/2014 | ||
球形組織1 | 290×230cm/布面油畫/2014 | |
球形組織2 | 290×230cm/布面油畫/2014 | |
圖騰 | 230×190cm/布面油畫/2014 | |
大籠子1 | 200×300cm/布面油畫/2013 | |
大籠子3 | 200×300cm/布面油畫/2013 | |
大籠子6 | 200×300cm/布面油畫/2013 | |
180X250cm/布面油畫/2013 | ||
160X120cm/布面油畫/2012 | ||
白化病人 | 300×200cm/布面油畫/2012 | |
旅行箱 | 180X220cm/布面油畫/2011 | |
紅樹林 | 300X400cm/布面油畫/2011 | |
牧羊 | 350X400cm+60X50cm/布面油畫/2010 | |
某年某月夢見白天鵝 | 225X600cm/布面油畫/2009 | |
藍色天鵝絨 | 180X230cm/布面油畫/2009 | |
龍肉 | 120X150cm/布面油畫/2008 | |
聖者離去 | 225X600cm/布面油畫/2008 | |
天工開物--太平盛世 | 300X900cm/布面油畫/2007 | |
大舞台—陰謀 | 250X600cm/布面油畫/2007 | |
思想者—士兵 | 200X250cm/布面油畫/2006 | |
桂林山水 | 250X400cm/布面油畫/2006 | |
園林 | 190X300cm/布面油畫/2006 |
出版物
年份 | 出版物 | 出品人/主編 | 出版社 |
2015 | 個人畫冊《徐小國》 | 鄭林 | 唐人當代藝術中心 |
2014 | 個人畫冊《徐小國-空間紋體》 | 欒藝銘 | 今日美術館 |
2012 | 個人畫冊《small country徐小國》 | 孫永增 | 白盒子藝術館 |
2011 | 個人畫冊《2011 徐小國“降噪”6/25》 | 董雯 | 蓴萃當代藝術空間 |
2009 | 個人畫冊《聖跡-徐小國作品》 | 視覺生產雜誌社 | |
2005 | 個人畫冊《XuXiaoGuo徐小國》 | 漢源畫廊 爾冬強藝術中心 中國通出版社 |
人物評價
姜節泓(英國伯明罕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策展人)
在傳統意義上,舞台分為中心式、伸展式、以及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最常見的鏡框式。鏡框式的舞台,或簡練或豐富,總有一個立面在幕布打開的瞬間成為其唯一朝向觀眾的臉面。相比前兩種結構,鏡框式舞台是保守的,同時,也是最神秘,最“戲劇”的。在這樣的舞台上,這唯一的台口對於觀眾而言是一扇敞開的窗戶,展現著其中所有的故事;而對演員來說則是第四面牆,在其中可以遠離觀眾席中的現實,喜怒哀樂於另外的一個空間。因為繪畫媒介的限制,或者說是優勢,徐小國的作品展現給我們的就是這種鏡框式的舞台。這個舞台在徐小國的作品中被理解為一個“開展思維過程的載體” 。在早幾年的作品中,徐小國已經流露出了他對於非現實性的迷戀。要么是假借特殊視角的設定,要么是通過戲劇式的誇張,他總是嘗試著構建和把握這種非現實的畫面。
徐小國畫布上“造景”,與中國造園傳統中所說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旨趣不同,並不在搭建一個理想中的、暗合文人精神的、舉步可及的“自然空間”,而是借用並張顯“造”的方法論,雖本於自然具象,而毫不隱諱地坦白“捏造”的事實、並其夢境般荒誕的視覺獨白。
廖薇(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展人)
出生於七十年代末的徐小國同這個時期出生的其他人一樣,無可奈何地錯過了這個世紀最偉大的革命,一出世就錯過了最真誠的信仰。如果我們以文藝界慣用的方法,以一個人出生時刻背後的歷史意義來定義他所具備的特殊時代烙印,那么,七零末的徐小國,誕生在一個革命激情已悄然褪去、謊言被真相慢慢戳破、文化荒蕪青黃不接的年代,他的世界觀必然是懷疑主義的、批判立場的、超現實主義的。然而,記憶傳承往往是超驗的,尤其是對出生在這個歷史節骨眼上的人,確實存在著理想的精神實體,它被直覺掌握,超出普通的認知邏輯。所以,這一代人的體內都生存著上幾代人,於是他們被同樣的困惑和痛苦、同樣的壯烈和激情滌盪著,直到他們自以為找到了比前輩們更智慧的解脫。徐小國作品中的意象表現出與他年齡不符的老成,其中的某些圖像符號既有屬於他的視覺記憶,又有不屬於他的精神幻象,既有現實的體驗,又有超越理性的認知。
然而,關於我們正在生活著的這個巨大逼真的現實,徐小國也以超現實的畫面給出了對應。《大舞台:陰謀》中孤零零的絞刑架,令人聯想到米歇爾·福柯關於酷刑的論述。在以肉體作為懲罰對象的時代里,酷刑作為伸張正義的儀式曾經是一種戲劇性的表演、一種公共景觀,無知的民眾在野蠻和血腥中歡慶凱旋,他們被要求目睹懲罰、參與懲罰,被當權者組織起來行使虛幻的公民權力。畫面中死者的缺席以及兀自出現的天使,既隱喻了肉體和靈魂的關聯,又安置了一個懸念——這個兇殘的時代是否真的結束了?爬滿鮮花的絞刑架是一個美化了的國家機器,一如既往地運轉著,就像這個繁花簇擁的舞台,一切皆是陰謀。正如前文所述,徐小國的世界觀決定他必然持有對現實的批判態度、懷疑精神和對準政治的對抗立場,而這正是他作品中最為可貴的東西,它是一種堅定和耿直的藝術家立場。
顧振清(獨立策展人;《視覺生產》雜誌總編輯)
隨著21世紀以來全球都市人口開始超過農村人口,都市化給今日世界帶來的重要改變之一,就是人的視覺現實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徹底改觀。現代性進程和消費社會的發展,塑造了人類家園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的巨大蛻變。都市和鄉村的人工景觀幾乎遮蔽了人的絕大部分視野,使人越來越難以親近野性的自然。於是,全球化條件下,人文視覺的世俗化現實,也越來越混同於人類存在背景中無所不在的人工現實。無論中國,還是歐美,文以載道理想的薪火相傳,貫穿了藝術史線索,也構成了宗教和人文熱情對當下視覺文化的浸淫。然而在今天的網路化社會,人文視覺不但沒有歷久而變得厚重,反而更為稀釋、泡沫化。既有的人文視覺現實越來越像一層膚淺、世俗的全球文化表皮。徐小國意識到,日常的人文視覺,不僅構成了對人的現實生活的干預和遮蔽,而且造就了對人的精神生活的介入和控制。對以畫畫為主要表達媒介的徐小國而言,繪畫繼續存活的可能路徑,在攝影術和抽象繪畫相繼出現之後,只可能越來越窄。繪畫能獲得當代性和未來性,其絕地求生之道也許就在於對既有人文視覺批判之中、就在於繪畫觀念自身的蛻變和演進之中。
徐小國並不是強調自我圖式和整體風格的藝術家。他的系列作品創作,往往從一個視覺文化對象,跳躍到另一個對象。這不但是出於他一種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更出於他對所在乎的藝術問題的摸索、觸及和糾結。他從追究一個個現實問題出發,以體驗方式來過濾、批判歷史和現實中的人文視覺範式及其譜系。雖然徐小國十分擅長運用筆觸、線條營造圖像力量,製造強烈的畫面衝突,但他並不 藉此宣洩才情。他反而是儘量控制自己、控制畫面。徐小國在乎的是作品觀念的表達。為此,他有時會蓄意為難自己。塑造、叛離、再塑造,表述、修正,再表述,往往是他完成整個畫面之前跌宕起伏的語言歷險。然而,徐小國並不怕犯錯。在創作和修正過程中,一些有過高峰體驗、但畫面表達並不完整的作品,他甚至會毫不猶豫地予以放棄。可以說,徐小國《聖跡》系列表達的內容從不撲朔迷離,意義也不含混,反而是一步一個腳印,沉靜地實現了一個從敘事到反敘事的推進過程。
基於對既有人文視覺的一種批判體驗,徐小國從製造隱喻起始,到如今,已不再在乎隱喻和象徵。他規避了藝術語言塑造和修辭上的一個個形式主義的陷阱。基於對視覺第一法則的批判態度,他從追求觀念成立出發,到如今,已不再在乎作品中的思想和觀念;他從打破既有的人文視覺秩序發端,到如今不再在乎新舊秩序的交替和自我秩序的建構。從中,徐小國領略了對繪畫、對藝術的一種超脫和對自然人性的一種覺悟。
鮑棟(藝術批評家 策展人)
在徐小國近年的繪畫實踐中,“紋”分布在三個維度上。在最直觀的層面上,“紋”表現為他繪畫中的條紋。從2012年開始,徐小國的工作逐漸從圖像意義及美學趣味層面的繪畫修辭實踐,深入到了對純粹視覺問題的研究。繪畫中的諸多視覺問題漸漸成為了他工作的重心,而空間與平面的關係又成為了其中的核心。他開始使用條紋來干擾繪畫中的視錯覺空間,如在《衣架》系列中,他首先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幾何簡化化來突出某種繪畫的程式性,在這個繪畫語境中,又在這些模型化了的物體表面上畫出條紋,使我們習慣的立體造型觀看方式與這些條紋所暗示的平面延展的觀看方式之間發生摩擦與牴觸,最後,繪畫的背景也被不斷交疊的條紋徹底覆蓋,形成了一個在空間性的錯覺與平面性的實感之間反覆起伏的觀看邏輯。
羅蘭·巴特所言之Texture,中文一般翻譯成“編織物”,但按照漢語的特性,也有學者建議翻譯成“紋本”。《說文解字》許慎言:文,_錯畫也,段玉裁註:錯畫者,交錯之畫也。或許可以說,在漢語中“文”即“紋”,“文本”即“紋本”,但對於徐小國在繪畫中及繪畫間的“編織”而言,他面對的並不是“本質”之“本”,而是“體會”之“體”,實際上,繪畫並無其本質,所謂的本質只是一種歷史化的經驗認識。因此,徐小國的繪畫並不是惰性地宣稱繪畫的平面性事實,而是在從空間到平面的“編織”過程中,激活著我們觀看經驗的活力。
“紋”是徐小國繪畫實踐不斷推進、衍生的一種主動狀態。他的工作方式常常是從具體的現成圖像或寫生對象出發,形成最初的繪畫樣本後,再抽絲剝繭般地從中分離出各種視覺模型,如條紋、籠子、球體、樹枝、斑馬,這些視覺模型又被反覆引用、衍生、組合,形成新的畫面關係。這種反覆重寫的工作方式體現了一種自覺的互文性。在羅蘭·巴特看來,寫作的本質即是互文,因為寫作並不是直接和現實世界發生關係,寫作只是對別的寫作的重寫,寫作只指向寫作,文本的上下文依然是文本。
汪民安(作家 批評家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導)
徐小國的畫面有無數的圖形組合,有無數的圖的生產可能,有無數的圖形潛能,它在肆意地擴大自己,在肆意地放鬆自己。徐小國就是這樣不斷地讓繪畫增殖,讓各種圖案增殖,讓它們產生各種各樣的無盡的綿延之感。人們總是會說時間的綿延,但是,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空間的綿延,各種圖形的綿延,各種幾何體的綿延。這種綿延甚至不是任意的播撒,不是那種完全憑藉激情和偶然性展開的混沌,而是一種特殊的有計畫的圖像圈套,一種有序的但又是難以尋找到規律的生成。在此,空間生成出了空間,空間在擴大空間,空間在纏繞空間。這是空間的遊戲,它是理性的遊戲,但是,它吞沒了一切理性,它讓理性無所適從,這是理性對抗理性,這是理性的極限詭計。
徐小國的繪畫奇特地在秩序和混亂,在組織和迷茫之間達成了平衡。這是一種視覺的秩序,也是一種視覺的混亂。人們在這些嚴謹的線條和幾何圖形面前陷入了困惑。似乎越是理性的,就越是令人感到混亂。越是幾何形的,就越是讓人失去理性。這些繪畫在理性和混亂之間保持著一種奇妙的張力。它如同迷宮,但是如同所有的迷宮都是精心設計的一樣,這些繪畫也是理性繪畫,這是繪畫的迷宮,也是理性的迷宮。
戴卓群(藝術批評家 策展人)
徐小國從《Small Country》系列開始,對什麼是經典性這一命題展開了全新的研究和思考,圖像經典性與無意義的圖像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在圖像經典性之中得以認證的形式中的偶像,還有讓那些偶像成為不可侵犯的原則,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都成為藝術家全面質疑和決絕顛覆的對象。
於是乎,能不能把一個純粹的形式,一個無意義的形象變成經典,把這個造作的經典放入原始語意進行考量,成為了徐小國展開全新繪畫嘗試的觀念路徑。繪畫中的主題和形象成為了最虛無飄渺和不確切的東西,米奇、箱子、帽子、梯子、圓球、史達林、椅子、虎皮、骷髏、猿頭、插花、籠子、龍蝦……各種毫不相干的物象在子虛烏有的意義中通過藝術家的知性得以確立存在的依據。
從人類智性感知的形式,即以空間和時間做為維度,實際上我們的感知提供的只是事物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色彩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事物展開想像。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似乎只有在人的意識中才成為可能。也就是說,事物的本質是不變的,改變的只是人的感知。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
馮博一(獨立策展人、美術評論家)
徐小國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抽離,使“織體”或“線體”的秩序輪廓發生變異,這種不確定性既是一種形式,也是具體而微的生存經驗與內心感受。由此構成了在互為圖像關係上“居間”形態的如影隨形,並在畫面纏繞和疊加的維度中拓展了抽象的容量和飽和的視域,以及在靜與動、冷與熱、簡與繁、疏與密的融合中,感受到沉默的騷動,冷峻的熱烈,無常的永恆。
崔燦燦(獨立策展人)
在徐小國的畫作中,現實世界只是一種啟示,它從不決定畫上的發生。你得把世界想像成一片空白,畫家的手試圖畫出尚不存在的對象。形狀只是經驗與感受留下的證據,也預示著下一個未知形狀的開始。這種感受,像是音樂的旋律,瞬間總是取決於前後音符的鋪墊。所有的高光都始於結構,有結構,就有回聲。於是,畫面成了一個綿延不絕的時刻,不斷的通過自身創造形狀。只有第一根線出現的時候,接下來的一切才可能發生。現實世界中從未有繪畫,它要經畫家之手賦予形狀、色彩,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畫家是創造者,也是命名者。
但在徐小國全新命名的畫面里,艷麗或是灰濛濛的顏色,只是它的視覺表象,只有光才會賦予事物色彩與形狀。這裡的空氣閃爍著光暈,照亮每個東西的光線不是來自近處,而是來自遠方,這是距離間的反射之故。最終的效果也變的與眾不同:每個圖形都有各自的氛圍,它們擁有獨自的燈塔。另一面,傾斜的線和彎曲的形狀支配著這裡的每個地方,我們既看不到地平線的可能,又無法聯想到日常的空間。那些紅色、藍色和白色,偶爾有些硬邊形,但局部總是殘缺不全。我們很難在徐小國的畫面中找到完整的形象,總是有一種躍動著、破碎著的感知,將我們的凝視所衝散。但畫面里大部分的形象都經過多次描繪,從中心到周圍,一遍接著一遍的反覆確認。他在確認什麼?我們發現徐小國所描繪的,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外表所投射的內容。是光與影,形與線在現實中從未言明,在繪畫中極少指出的,關於不連續性所帶來的震驚,將一個個不連續的瞬間情感孤立出來的存在。
換句話說,在徐小國的近作中,原本中性的結構性探索,沉積多年的經驗,一直等待著被激勵,被填充。我們可以把徐小國的繪畫分為三個時期,從最初的空間幻術,纏繞的線和分割的比例,試圖接近某種現實中交疊的空間感受。之後,空間變成空間的圖案,愈發平面。真實的存在被抽離,各種正負性彼此生長,咬合,強烈的研究氣息為接下來的變化鋪下基底。直至最近,畫面中的每個細節都遍布迥然的情感,細微的靈動。繪畫性和精神性重獲新生,筆觸成就了形狀,顏色激活了理性,它們被一種向上的力量所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