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家高老屋
- 又稱:思德堂
- 地址:安慶市潛山縣槎水鎮油坊村
- 時代:清代
- 類別:徽派古建築
- 保護級別:縣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文物遺存,史籍記載,文物價值,
建築格局
由清代國學生徐晴峰建於雍正六年(1728年),與思省堂等並排而居。該堂為徽派建築,明三暗五遞進式,以中廳為主軸,附以東西耳門。除門面以青磚牆外,再到石牆基礎上以夯土牆環圍全屋。屋後依靠青山,門前有月形塘及田野。“思德堂”、“思省堂”、“游席樓”等同時代民居,連成一體形成古建築民居群。抗戰時期,為國軍駐地,並建軍用紡織廠於此。以“思德堂”、“思省堂”、“游席樓”三位一體,構成徐姓古民居群。
文物遺存
古居坐北問南,北有“崑崙寨”、“馬鞍寨”(洪秀全軍駐地)。“三步兩橋”劉秀當年避難處,到今還有劉秀石刻真跡。皇封“貞節、功德”石牌坊兩座(己采入省、縣誌)“文革”被毀。古居後山脈長,高處可觀“天柱山”主峰。
占居南有徐河,溪溪山泉,潺潺渡過,遠景(白岩寨)等多山脈給門前增添了秀麗的風景畫面,門前廣場外有上馬石(古時上馬背用石梯)、月沼(老百姓稱月亮塘),引西溪山泉,繞屋進東西兩頭水井,供防火,飲用等,再流入月沼,月沼常年碧綠,徐河流水繞月沼而過,是典型的水鄉風貌。
古居東有“關帝廟”、“大吳寺”、“羊破寨”及眾多青龍山環抱。
古居西有較近兩河交合口,瀑布成天唱著優美的交響曲,清清河水襯托霓疊青山,空中煙霧繚繞,常常支雲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山谷中有神話石頭“神仙橋”、“函風洞”(久早百姓求雨的龐大石洞)、“望江石”、“金沖水庫”、“樂善寺”古居四周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是畫。
建築主要是住宅,占地面積4550平方米,高大奇偉的馬頭牆內建築面積888平方米,房屋20餘間,有書院、官房、客房、前後三進,第一進有前廳,第二進有正廳,第三進有後廳,中間有兩道高大的磚雕照牆,給前中後房帶來清淨和雅質。院落內圍繞著10個明堂
俗稱天井分別布置,還設有供吸鴉片的“吞雲軒”,供打麻將的“排山閣”等,前後均為迴廊式建築木質框架建築,正廳木柱18根,木柱和額枋問均有雕刻,加之54根冬瓜梁和方梁及月梁構成屋架,威武壯觀,造型富麗,工藝精湛。
由於子孫繁衍與擴充,馬頭牆外東西兩頭擴建青磚結構房屋40餘間,東西兩頭分別建有耳門,進出自由。
第一進,站在大門前廣場上,一眼覷看到黑漆漆大門,氣派的門環,門前有廳廊,檐下兩根望柱,有玉雕古腳襯托,中間是園門(文革被毀),兩邊是小園木54根組成立式格子影壁,上邊木雕花草及方塊花窗襯托前梁,望柱上一對木雕雙獅滾球承挑屋檐,令人蔚為壯觀之感。廳廊大門兩邊青磚牆磚雕為主體,圖案活靈活現,精雕細刻,精緻可愛。步入大門是前廳木柱框架結構,兩邊板壁年久損壞,用磚代補,廳後是雙石門(進入中廳門)前廳兩邊有迴廊,時堂,被有東廳官方議事廳,小官房供打麻將抽大煙用所,西廳族內議事廳,小官房為接待休閒場所。
第二進正廳前有石階,明堂,照牆,牆腳與牆面石磚雕相配,雙石門上有白玉石刻“東海世澤”,兩邊南北二斗玉石雕真像,像兩邊玉石刻“種德”“鋤經”四字,下方有“梅、蘭、竹、菊”真實磚雕花草襯托。廳中主木柱均是玉石雕柱腳,有各種圖案,廳前兩柱中間,龍鳳吉祥大園門,木柱兩邊是木雕花照壁(園門、照壁)均被國民黨176師駐軍毀失,廳東西兩邊隔壁在木柱中間用隔扇門組成。廳後兩邊是木雕花格照壁,中間四根大木柱,四柱後又是雙石門(進後廳)石門前是最精華部分,前兩柱中間有一幅威儀門,東兩柱、西兩柱中間有邊門,與邊門一柱相隔有迴廊門進入大、小房,東西大小房屋後有迴廊,明堂。威儀門是按祠堂形勢而建,所謂“思德堂”也是支祠的名稱,大開威儀門也可供唱戲之用。據說:徐緣性四子徐生瑩國學生(文行詳見省、縣誌)妻陳氏<禮部尚書紀曉嵐贈匾日“輝苟雙璜”>孫徐經海,字南英號春園,郡增生,科中後,皇敕命任江蘇常州府妻王氏室增八品儒入。曾孫徐炳,名夏言,字秉仁,號韋庵。(省志有載)科舉後皇帝敕命任無錫縣教論妻陳氏例封八品儒人。《奉天承運皇帝制日,任使需才職敕命》全文徐氏家譜頭有載。此敕命為徐氏家譜又增添了龍邊。有了這些榮譽,便將威儀門改成具有官家威嚴的中門(又稱儀門,原為官署而設),門上方深浮雕四個塗金字:“耕、讀、傳、家”。中門一般只有在重大喜慶日子或達官貴人光臨時,才大開中門以示歡迎,而普通客人只能從兩側門而入。中門,邊門及塗金字在“文革”中被毀,廳前“種德鋤經”和廳後“耕讀傳家”嚴教下代無論是農民、讀書人還是經商者,都要以德為根本,才能讓自己的家庭以美好的人品永遠留傳。
正廳地平是用岩泥土所填,有方格線條,其光結度與大理石相媲美,木質天花板用不同的形狀進行裝飾,無聲地展示著精心設計與精美的手藝,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
從正廳後雙石門進入後廳(稱上廳)路過明堂上台階,正面一看醒目的抱對六扇木製雕花門兩邊“源流東海家聲遠,派衍南洲世澤長”,門上方寬大的過方上是紀曉嵐贈匾“輝劼雋璜”(文革被毀)。步入花門,進廳中,給人一種森嚴的感覺,按祠堂的設計,歷代祖宗牌位分輩排放,上下七層,牌位前是木製方塊花窗,上方是木雕雙龍戲珠,鯉魚躍龍門,東西兩邊是歷代祖先畫像(文革被毀),廳東西兩邊木柱及板壁,由於歷史時間較長,被白蟻損壞,改為磚結構修復。上廳也是族人祭祖,操辦大事,作喜慶,祝福和宴會賓客用的場所,轉身走向廳外,迎面明堂前大照牆,從腳石到牆面,石磚雕刻工藝精細,雙石門上有玉石雕刻“其旋元吉”。
史籍記載
據徐氏“族譜”記載,遷潛始祖徐竹牖(敕封正一品)第八代裔孫徐樂忠,明朝萬曆年間進槎水,建第一大屋(現油坊街)。在財丁兩旺時期,第十一代裔孫徐有章字仲文,貢生考授州左堂(省、縣誌有載)建造中老屋,又稱(思省堂)子三,緣傑,緣性,緣勝,兄弟三人(縣誌有載),由於子孫的繁衍,家庭的擴充,祖居房屋已不敷使用,徐緣性字瀛十,號聽松,國學生,文行祥見通志,並八忠教祠,邑候孫贈匾曰“園橋顕俊”,邑候王贈匾日“盛代羽儀”。
文物價值
清朝雍正十年建造徐家高老屋《思德堂》距《思省堂》百米。建築面積4550平方米,前後明三進,暗五進,屋前有月沼,屋後有圍牆,是潛山縣古民居群中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整休建築採用中軸線,東西,前後對稱布局的建築手法,融磚、術、石三雕於一體,有淺浮,深浮,鏤空,浮鏤相配,線浮並用,大展了占居的風采,反映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儘管古居在時間磨損下變得倉老,但作為歷史文物來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