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善良,碩士。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碩導。浙江水產學院本科學位,上海海洋大學碩士學位。全國科技興海技術轉移寧波中心副主任,寧波大學海洋生物工程省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寧波市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寧波市水產苗種專家組專家,“海水圍塘高效育苗與養殖科技服務團隊”首席專家。致力于海洋經濟動物繁育理論與規模化苗種生產技術工藝研究和教學30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善良
- 別名:銀鯧奶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舟山
- 職業:高校教師、碩導
- 畢業院校:浙江水產學院
- 主要成就:研究銀鯧人工繁育第一人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代表作品:1)Lifecycle of 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
- 所在院系:海洋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卓越貢獻,《東南商報》記者眼中的"魚痴"老徐,
主要研究方向
海產經濟動物的苗期營養與生態系育苗;海水魚類能量代謝與健康養殖;動物性餌料生物高效培養系統的開發及套用。主持了浙江省重點攻關及重點項目“深水網箱適養魚種篩選、繁育及產業化”、“銀鯧工廠化育苗技術研究”、“海洋水產動物育苗期生物活餌料的規模生產相關技術的研究與套用”,寧波市重大攻關項目“銀鯧規模化繁育關鍵技術研究”等課題。參與歐盟第六框架計畫“海岸帶複合系統中的生態養殖研究(SPEAR)”、國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科技部星火計畫項目等的研究,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2007年與嚴小軍等合作完成的“海水生物活餌料和全熟膨化飼料的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海水活餌料高效培養技術創新及產業化” 獲浙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寧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並取得了“培養小型水生動物的生物反應器”等13項國家專利,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卓越貢獻
徐善良是研究銀鯧人工繁育第一人,並獲得銀鯧人工育苗成功。廿多年來,在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及育苗工程的規劃設計方面成績顯著,為20多家海水育苗企業的建設提供過技術規劃和施工設計。尤其是海水魚類和泥蚶苗種的高產穩產培育技術分別處於浙江省和全國領先地位。2005年將自主創新的一項“集苗倒池”新技術套用於泥蚶育苗生產,提高生產效率3倍以上,為我國泥蚶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貢獻。近幾年來,套用科研成果及自主創新技術,幫助水產育苗企業累計創造經濟效益達數千萬元。獲“2011年度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先進個人”。
《東南商報》記者眼中的"魚痴"老徐
徐老師是誰? 如果你在浙江搞海水養殖,連徐老師是誰都不知道,同行肯定會用懷疑的眼光打量你:“小子,養魚沒幾天吧!?”
上個月,記者隨徐老師下鄉指導養殖戶。他身穿T恤、休閒褲,拎一個黑色公文包,頭髮梳理得很整齊,臉上有兩片極具標誌性的“漁民黑”,與傳統教師的書生形象很不一樣。
有人說徐老師是“財神”,有出奇制勝的“金手指”;也有人說徐老師是“阿拉大師傅”,有問必答,打工的跟著他都能“逆襲”成功,還有人說徐老師是“魚痴”,做10多年銀鯧魚的“奶爸”……
寧波市科技局給了記者的一份徐老師的簡介:徐善良,51歲,中共黨員,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服務基層30年。看上去,挺平常的,徐老師真有坊間傳說中的那么神奇么?……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情懷(評論:王籍)
科技創新來源於社會實踐,又服務於社會實踐之中。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的徐善良教授,用自己三十年紮根東南沿海,從事海水養殖科技指導的經歷,對此做了最好的詮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科技的崇拜已是全社會的共識,在眾多海水養殖專業戶眼中,徐老師成了“寶貝和活財神”。但徐老師對於科技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常說“水產養殖科技往往更多的是實踐經驗、操作方法的總結與提煉。我們只是比漁民們多發現一些,早認識一點而已。”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態,徐老師不僅熱衷於把自己的實驗基地搬到田間地頭,更善於到實踐中去發現總結技術,把自己的科技生命與基層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從對蝦養殖到貝類育苗,再到魚類繁育,徐老師的科研歷程幾乎經歷了我國海水養殖科技發展的歷次浪潮。曾幾何時被視為“秘技”的對蝦養殖技術,而今已是尋常,而以往的海中珍饈,如今已爬上百姓家的餐桌,不光是對蝦、血蚶,大黃魚都是如此。這也證明“科技發展,只有相對的領先,科技的生命與意義更在於推廣與實踐。”正是有著對科技發展最深切的認知,徐老師更願意在推廣海洋科技的道路上,作一名播火者和領路人。
全年365天,半數以上的日子奔波於東南沿海的山村島嶼;多少個春節長假,孤守在實驗基地里,測水溫、看魚情……這些讓人難忘的經歷,充滿了艱辛,也不斷地加深徐善良對農業、農村的理解和感情。 “我自己出身於農民,大半輩子又是在和農民打交道,農民的疾苦,一年的期盼,往往就在一池魚苗的生機上。我們不光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這才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最好方法。” 抱著對農民的深厚情感,徐老師像一塊磁石“有教無類”,身旁不光聚集著育苗場的場長,也有基層的養殖專業戶;有致力海水養殖業的大中專學生,也有想學習技術的外來務工者。近三十年的紮根基層搞科研,他不僅在基層中發現了技術,傳播了技術,更是創造也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也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
徐老師總把自己比作是個“過濾器”、“放大器”,但他收穫的是海洋科技不斷進步並轉化成生產力的喜悅,更是廣大農民民眾的信任與關愛。這就是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質樸情懷。
走出“象牙塔”:大學教授找到用武之地
在浙江省樂清市翁垟鎮三嶼村,提起寧波大學徐善良老師,全村老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村民吳新豹原先對泥蚶養殖一竅不通。徐善良來村後,手把手地教吳新豹,現在吳新豹不僅成了技術能手,辦了泥蚶育苗廠,還兼併了三個育苗廠,年收入達到40多萬元。吳新豹激動地說:“是徐恩師把我引上了現代農業的致富路。”當地人告訴記者,徐善良幫助他們在育苗方面的創收超過5000萬元。
漁民親切地稱為“育苗大王”
位於溫州南面的樂清市翁垟鎮山嶼村,上世紀末期,當地農民主要收入來自灘涂海產品養殖和捕撈及蝦塘養殖。由於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減少,許多家庭勞動力都處於閒置狀態,當時整個村里只有兩家育苗場。自從1998年寧波大學老師開始指導泥蚶育苗開始,育苗場經濟效益大幅提高。近幾年,育苗場的生產種類從當初單一的泥蚶育苗已經擴展到包括菲律賓蛤仔、縊蟶等其他貝類育苗、對蝦等多種海產品的育苗和養殖,基本解決了村裡的閒置勞動力,使山嶼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海珍品育苗養殖基地。
常常被當地漁民親切地稱為“育苗大王”的課題組成員徐善良,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動物型餌料的研究,尤其是他對浙江省泥蚶人工育苗的突破功不可沒。為解決漁民靠天吃飯的問題,徐善良和裴魯青、駱其君、徐繼林等課題組其他成員一起,從1998年開始,又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進行了微藻光生物反應器的研發,並於2000年試製成功。2005年,他將自主創新的“集苗倒池”新技術用於泥蚶育苗,提高倒池率300%。
被戲稱為鯧魚“奶爸” 11年馴服了性子很野的鯧魚
鯧魚骨子裡帶著幾分倔強和野性,必定要掙個魚死網破,也絕不退縮。所以,當人類想要對鯧魚進行人工養殖時,它就像是一匹不好馴服的野馬,寧願餓死也絕不服輸。這也讓鯧魚人工養殖成了一道世界難題。昨天,從寧波大學傳來一個好訊息,該校生命學院教授徐善良教授和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在溫州洞頭研究的人工養殖鯧魚已初步成功,下一步將規模繁育,降低成本,使得養殖鯧魚能夠儘早上餐桌。
2000年,作為寧波餐桌上的重要魚類,寧波科技局、寧波海洋漁業局對鯧魚的人工養殖進行立項,徐善良從那年開始,當起了鯧魚“奶爸”。這“奶爸”不好當,畢竟它是一條活在深海里的魚。給它吃什麼?要補充什麼營養?水溫又要維持多少?這些都是世界上水產專家少有涉及的領域。人工養殖鯧魚的難,到底難在什麼地方?除了性子烈外,人工養殖的溫度不好掌握。攝氏7度至攝氏30度,是鯧魚能夠承受的環境,而人工養殖放在魚池裡,冬天需要靠鍋爐,夏天要製冷。另外鯧魚還有多動症,在水裡它會一直一直繞圈遊動,幾乎不停歇,能量消耗非常大,加上在正方形的池子裡,它們經常因為不拐彎而撞得遍體鱗傷。鯧魚偏偏又天生一張小嘴巴,每次只能吃一小口,所以,要想不斷給鯧魚增加能量,讓它長肥,餵飼料的過程就很折磨人。徐善良叫來了他的研究生幫忙,從早上7點開始一直到傍晚,大點的鯧魚每天要餵四次,小的要餵六七次。他常常看到研究生們是一邊往池裡撒飼料一邊打哈欠。為了解決受傷的問題,徐善良為鯧魚們換了一個直徑5米的圓形魚池。原本以為這樣一切就好了,然而,2007年,徐善良還是被鯧魚折磨到整夜沒法睡覺,都快放棄了。因為徐善良發現,在自己手裡養著的鯧魚總是越養越瘦,“整條魚瘦得像刀片一樣!”這讓研究了7年鯧魚的徐善良感到深深的絕望。直到後來與東海水產研究院聯合,徐善良才繼續了下來。他發現問題出在飼料上,普通的飼料無法滿足鯧魚的需求。徐善良換了一種適合鯧魚的“奶粉”:用馬鮫魚和進口飼料1:1配置,並摻入了鈣粉、魚肝油等10多種原料。果不其然,鯧魚奇蹟般長大長肥了。徐善良覺得,這可能是因為經過多年的養殖,鯧魚開始慢慢適應了。現在,徐善良這個“奶爸”調教出來的鯧魚已經能夠自行產卵,進行繁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