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又元,有色金屬冶煉專家,參加錫礦山礦務局冶煉廠、中心試驗室建設,中國錫、銻冶金和複雜多金屬礦綜合利用新技術的開拓者,是中國銻業生產發展的奠基者之一,被譽為中國優秀的錫氯化冶金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又元
- 外文名:Xu Youyua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隆回縣
- 職業:有色金屬專家
-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
- 信仰:無
個人簡介,生平簡介,早期,工作,科研,技術,研究,個人成就,畢生精力獻給高溫氯化冶金事業,為大廠資源綜合利用做出重要貢獻,為中國磁鐵礦的綜合利用奮鬥不息,退休工作,個人簡歷,主要論著,
個人簡介
徐又元,有色金屬冶煉專家。中國錫、銻冶金和複雜多金屬礦綜合利用新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參加錫礦山礦務局冶煉廠、中心試驗室建設,是中國銻業生產發展的奠基者之一。
從事雲南錫業公司、大廠礦務局的錫銻資源及其他複雜多金屬礦的綜合利用科研工作,提出採用迴轉窯氯化工藝處理難選錫中礦,取得錫冶金技術的重大突破,被譽為中國優秀的錫氯化冶金專家。
生平簡介
早期
徐又元,1920年6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隆回縣灘頭三溪徐家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由於家境不允,讀書經歷也屬坎坷。當他考入湖南大學礦冶系時已23歲。
此時的徐又元已知人生之艱苦,並努力實踐父親的教誨,不努力讀書,不把學業基礎弄好,將來不能在社會上生存。由此,他讀書努力,與同學之間取長補短,於1947年畢業。
工作
徐又元畢業後,曾受聘於新寧縣立中學教書1個月,後由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分派到湖南新化錫礦山礦務局。1947年至1956年,他先後在錫礦山礦務局工程處北冶煉廠、煉銻廠任技術員、生產科副科長、工程師,局中心實驗室主任等職,為銻冶煉建設焙燒爐和創建現代煉銻工藝,提高銻品產量和質量,提高銻的冶煉回收率等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在這裡,他通過生產實踐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通過與工人接觸,不斷認識、克服自身弱點。他從不滿足現狀,深信經過發奮努力,“往者不可究,來者則可追”,確立了追求技術和政治並進的人生目標。
科研
20世紀50年代中期,冶金工業部(簡稱冶金部)從全國有色金屬系統的廠礦抽調了一批幹部和技術骨幹充實有色金屬工業試驗所(今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徐又元被調到該所從事有色金屬冶煉的科研工作,擔任工程師、專題組長。其間負責研究解決廣西平桂西灣冶煉廠收塵系統腐蝕嚴重的技術難題。他提出的石灰中和法處理布袋腐蝕的技術方案至今仍被生產採用。
他負責江蘇含鍺鐵礦提鍺的研究,開發了迴轉窯揮發法富集鍺煙塵回收鍺的新工藝。採用該工藝建設的南京江寧鳳凰山冶煉廠,是中國最早的鍺生產廠之一,為緩解中國當時鍺的緊缺狀況做出了貢獻。1959年徐又元開始對雲南錫業公司(簡稱雲錫)難選錫中礦綜合利用的研究,並於1960年提出用高溫氯化揮發法處理錫中礦的小型試驗報告。
技術
1963年,冶金部做出《關於礦冶研究院幾個整改的決定》,明確該院作為重有色金屬冶煉的研究中心。同年10月,徐又元與有色金屬研究院該專業的研究人員、課題和裝備一起調入北京礦冶研究院(今為總院),從事科研工作,一直擔任專題組長,並晉升為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對雲錫、大廠礦務局(簡稱大廠,今柳州華錫集團有限公司)和其他複雜多金屬礦的綜合利用開展了深入細緻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價值的科研成果。60年代至80年代試驗成功了雲錫難選錫中礦高溫氯化冶金新工藝並實現了工業化,工藝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研究
1967年至1970年,徐又元先後負責開展對大廠砂錫中礦綜合利用和鉛錫精礦冶煉方案的研究。該礦的鉛銻混合精礦屬於難冶煉原料,特別是鉛銻很難分離,當時國際上尚未有成功的工藝實現工業化生產。徐又元帶領專題組的同志開展了多方案的實驗研究,終於開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處理鉛銻混合精礦的冶煉新工藝,解決了鉛銻不易分離的技術問題,在金城江建廠。
1965年至1966年,徐又元還開展了雲錫錳結核綜合利用的研究,所提出的硫酸化處理,曾被雲南冶金局確定為擴大試驗方案,後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
1973年至1979年間,徐又元先後開展了對遼寧黃崗、廣東連平含錫、鋅磁鐵礦綜合利用的研究,開發了一項新工藝,為綜合利用中國多金屬複雜磁鐵礦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徐又元是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個人成就
畢生精力獻給高溫氯化冶金事業
徐又元是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雲錫難選錫中礦高溫氯化專題組組長。20多個春秋,他鍥而不捨,克服重重困難,攻克道道難關,取得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為振興中國錫業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把畢生精力獻給高溫氯化冶金事業的人。
在錫的選礦過程中,產出一種錫中礦,其產出量約占原礦的5%,含錫量約為原礦的10%。中礦還含有多量的鉛、鋅、砷、鐵以及少量的銦、鉍、鎘等有價金屬。由於錫石及其他有價元素緻密地嵌布於褐鐵礦中,採用原有的選礦方法,難以得到分離富集,長期以來,使大量的有價金屬損失於尾礦中。因此,加強對錫中礦的冶金研究,探錄處理錫中礦合理生產流程,不僅對提高錫中礦的回收率,而且對加強資源綜合利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徐又元以其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科研實踐,特別在火法提取冶金領域的較深造詣,分析了1958年至1963年期間國內外有關錫資源綜合利用的文獻,並根據他本人主持的雲錫高溫氯化專題組所做的小型實驗結果,於1965年向雲錫提出進行難選錫中礦迴轉窯高溫氯化工藝擴大實驗的建議。隨後在雲錫中心實驗所進行擴大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指標。後因“文化大革命”開始,沒有來得及做完整的設備實驗,在工程問題還沒有充分暴露的情況下,當時部分同志對該工藝的難度估計不足,就決定進行日處理錫中礦500噸工廠的建設。70年代初,設計院根據擴大試驗的初步結果設計了雲錫第三冶煉廠,並在此期間開始施工建設。當時一方面對本工藝的難度估計不足,加之設計和投產初期也沒有請徐又元參加,導致工廠中的很多工藝環節和設備結構不合理,以致工廠建成後遇到極大的困難而無法生產。
徐又元來到現場後,他看到新建的工廠不能正常生產,心裡非常難過。他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該廠投產時遇到的窯頭燒結、窯尾收塵系統堵塞、金屬分散流失嚴重、設備腐蝕厲害,即所謂“一結、二堵、三分散、四腐蝕”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近萬字的《關於解決三冶錫中礦冶煉技術問題的意見》,闡明了工廠投產遇到技術難題的原因及解決辦法。提出改燃重油為粉煤供熱,改濕粉料為爐料制團乾燥後入窯,以解決爐料結窯;改旋渦為沉降收塵,增設氣水分離器,改兩段為一段文氏管,增設濕式電收塵和收塵液冷卻裝置,解決收塵系統堵塞和金屬分散問題;採用耐酸材料解決設備腐蝕問題等。根據他的這些建議,對10噸/日規模的半工業試驗裝置進行配套改造,接著又進行系統的半工業試驗,取得了滿意的結果,實現了窯頭不結、收塵系統不堵、金屬不分散、設備不腐蝕,錫與鉛精礦合格,從而打通了全流程。經技術鑑定認為可以作為工業化生產廠改造的依據。後因國家計畫改變,將500噸工廠改為100噸。1982年按10噸/日半工業試驗的結果進行了100噸工廠的設計。
工廠建成後,徐又元已年過花甲,可他還是帶領專題組長期堅持在現場。他是攻關組的主要成員,主筆編寫了投產試車大綱,提出了包括設備配套、煤氣系統改造、備料作業制度和窯尾壓力控制參數等很多有益的建議,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徐又元患有冠心病、痔瘡及皮膚病等多種疾病,仍忘我工作,他堅持每天爬幾十米長的皮帶廊,登迴轉窯三層平台,深入操作崗位掌握試驗進展情況,指導試車投產。僅1983年至1985年間,他在現場達400多天。為了保證攻關試車投產的順利進行,他經常通宵達旦地整理試驗數據,編寫試車投產報告。100噸/日工廠投產後,運轉正常,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85年通過技術鑑定,1986年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委“六五”科技攻關一等獎。國外同行專家到廠參觀後,認為該工藝領先國際先進水平30年。
為大廠資源綜合利用做出重要貢獻
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徐又元在研究雲錫資源綜合利用的同時,就開始對大廠的資源綜合利用進行研究。他先後對大廠砂錫中礦和鉛銻精礦進行小型及擴大試驗,都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砂錫中礦由於產量不大,沒有建設生產廠。而鉛銻精礦的擴大試驗成功後,已按徐又元提出的焙燒—熔煉—吹煉—電解工藝在金城江建廠,該廠建成投產後一直都比較正常。鉛銻精礦的冶煉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當時國際上尚未有處理這種物料的生產工藝,徐又元帶領專題組經過各種方案的探討和研究,找到了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冶煉工藝。從試驗研究到工廠投產,他多次到現場做試驗、調查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議,對工藝流程進行了多次調整與改造,使生產逐漸完善,指標不斷提高。
為中國磁鐵礦的綜合利用奮鬥不息
中國廣東的連平,遼寧的黃崗,福建的龍巖等地均蘊藏有豐富的磁鐵礦,因其含錫、鉛、鋅等太高而不符合煉鐵要求,一直未被開採利用。徐又元根據其長期的科研工作經驗,以滿腔的熱誠帶領專題組對這類礦石的冶煉工藝進行廣泛、深入地實驗研究,開發了一個鐵精礦制團,鏈蓖機—迴轉窯還原揮發法處理磁鐵礦,使其中的錫、鉛、鋅回收,從而達到煉鐵要求的工藝流程。經過小型及擴大試驗,對影響錫、鋅揮發率及球團礦性能的一些因素,如精礦粒度、球團大小、焙燒溫度、時間和升溫速度,還原劑種類及石灰加入量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焙燒過程中,只要控制好適當的操作條件,錫、鋅可以達到較高的揮發率,精礦中的錫約有97%,鋅約有95%被脫除,產出的焙球可以作為煉鐵、煉鋼的原料,焙燒過程產出的煙塵,可以作為提煉錫、鋅的原料。該工藝達到了預期目的,滿足了當時武漢鋼鐵公司的要求。原計畫1979年在湖南株洲鋼鐵廠做進一步試驗後,在武漢鋼鐵公司建設一個年產250萬~300萬噸的球團工廠。後因廣東連平交通不便,礦石開發有困難,沒有條件提供工業實驗的試料而終止。之後,徐又元又多次為該項目的工業實驗四處奔走,但一直未能如願。
退休工作
徐又元1989年退休,年近7旬,但他仍壯心不已。患病之前,他堅持每天早晨鍛鍊身體,白天將過去學過的高等數學習題集逐題解答,以非凡的毅力訓練自己,保持清醒頭腦,隨時準備需要時再繼續工作。徐又元一直過著平淡節儉的生活,一生最愛做的是讀書和工作兩件事,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也天天到辦公室看書學習。
徐又元的鄉音比較重,一口湖南地方土話。因為別人聽他的話有困難,所以他無論是到廠礦考察,還是解決科研工作中的技術關鍵,總是經過細緻思考之後寫出完整的書面意見或建議。對其中每一個技術難題產生的原因和現狀,解決的具體方案及其技術經濟效果都進行全面認真的分析與闡述。他對院、室的科技開發也提出過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他謙虛謹慎,淡薄名利,一生沒有以個人署名在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就是指定他為《有色金屬》雜誌寫的論文也都是以集體名義發表的。徐又元就是這樣勤勤懇懇地在科研戰線上勤奮耕耘了半個世紀,為中國有色金屬冶金工業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個人簡歷
1920年6月27日 出生於湖南省隆回縣。
1943~1947年 在湖南大學礦冶系學習。
1947~1956年 任湖南省錫礦山礦務局技術員、生產科副科長、工程師、中心實驗室主任。
1956~1963年 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工程師、專題組長。
1963~1989年 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專題組長、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9年6月 退休。
1999年3月26日 因病在北京逝世。
主要論著
1 徐又元(冶金部礦冶研究總院冶金室連平組).含錫銻鐵礦還原焙燒過程的工藝.有色金屬(冶煉部分),1979(4):7~13
2 徐又元(冶金部礦冶研究總院冶金室連平組).從磁鐵礦脫除錫鋅的研究.有色金屬(英文),1980(1):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