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的簡稱)

徐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的簡稱)

徐州博物館是徐州市人民政府在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行宮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徐州博物館建於1959年,坐落在雲龍山北麓,歷經三次改擴建,由陳列主樓、土山東漢彭城王墓、漢代採石場遺址、乾隆行宮及碑園四個展區組成。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展廳面積3000餘平方米。並配有書吧、咖啡吧、紀念品商店等休閒服務區。

徐州博物館陳列主樓為主展區,常年陳列有“古彭之寶”、“金戈鐵馬”、“天工漢玉”、“俑偶華彩”、“明清家具”、“鄧永清捐贈明清書畫”等展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徐州博物館
  • 類別:文化藝術博物館
  • 地點: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和平路101號
  • 竣工時間:1959年
  • 開放時間:9:00—17:00
  • 館藏精品金縷玉衣銀縷玉衣
  • 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
  • 景區級別: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結構布局,展覽與藏品,漢代採石場,俑偶華彩,鄧永清書畫館展廳,史河流韻展廳,漢室遺珍展廳,管理保護,內部機構,修復工程,科研成果,學術成果,研究成果,交通信息,觀展須知,

歷史沿革

徐州博物館原址為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時的行宮舊址。1996年市政府批准了總體規劃設計,同年市政重點工程——陳列樓(博物館一期工程)開始建設,1999年5月建成開放。
徐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
2004年,在西側基建工程中,發現西漢採石場遺址。
2006年公布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7月19日採石場遺址一併被納入博物館總體規劃和擴建工程。由此以陳列主樓為中心,其北側、西南側、東南側分別有土山漢墓、採石場遺址、乾隆行宮及碑園“四位一體”的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徐州博物館擴建工程於6月份起實施,年底完成。
2012年,“陳列主樓擴建和文保中心建設”主要為在博物館陳列主樓西北部增建庫房和展廳,為地下一層、地上兩層框架結構。徐州博物館形成了國家級(採石場遺址)、省級(土山漢墓)、市級(乾隆行宮及碑園)保護單位和館藏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展示區。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結構布局

徐州博物館是以陳列主樓為中心,其北側、西南側、東南側分別有土山漢墓、採石場遺址、乾隆行宮及碑園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格局。
陳列主樓
陳列樓有八個展廳,陳列內容有《古彭之寶--徐州文物精華》、《俑偶華彩》、《鄧永清收藏書畫》、《清式家具》等。
主樓外景主樓外景
一樓通過運用現代陳列展示手段,展覽徐州出土古代兵器文物,再現古彭大地古代戰爭畫卷,全面反映徐州兵家必爭之地的歷史。
二樓陳列新出土的漢代玉器,擁有金、銀、銅縷玉衣,在全國獨一無二。
徐州博物館紀念品中心位於博物館主樓大廳西側,營業面積近三百平方米,內含門市、書店、茶座等。環境優美,格調高雅。專營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等文物的復、仿製品,書法、繪畫、拓片和各具特色的紀念品,經銷文物、鑑賞、考古、藝術、地方文史等各類圖書畫冊。
土山漢墓
土山位於徐州博物館北側。《魏書·地形志》、《水經注》及方誌等記載土山為高冢戍、亞父冢、范增墓。傳說范增助項羽推翻秦王朝,深得士卒愛戴,死後士卒為其負土築墓,所以土山是“掬土成山”的簡稱。實際上土山是東漢某代彭城王的陵墓。
徐州博物館
土山東漢彭城王墓包含三座大型墓葬。
一號漢墓位於土山封土的西北部。1969年發現,出土隨葬品近百件,有銀、銅、鐵、陶、漆及玉、石珠飾等類,包括一具較完整的銀縷玉衣
二號漢墓位於封土的中部, 200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徐州博物館將對進行正式考古發掘。
三號墓位於土山西北,2002年徐州博物館發掘,墓葬在山岩上鑿出深坑,再用巨石和特製的大磚砌成。
四號墓由長的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墓室長、寬均約17米,有前室、左右耳室和後室。墓葬已被嚴重盜掘,僅出土少量陶器和封泥。
採石場遺址
徐州雲龍山漢代大型採石場遺址位於市區南部雲龍山北麓。2004年5月至9月徐州博物館考古部發掘。 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共發掘清理採石坑68處,其中開採空坑63處,石坯坑5處。另有刻字1處、石渣坑1處、墓葬2座等。遺址還發現採石工具寬鏨、扁鏨、鑿、楔、鍤和建築材料、陶器等。
採石場遺址的時代為西漢,可能延續至東漢初期。雲龍山漢代採石場是中國漢唐之前惟一一處古代採石遺址。
唐碑亭唐碑亭
乾隆行宮及碑園
乾隆行宮是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時的行宮,東側碑園為一組小橋流水、清幽典雅的古代園林式建築。

展覽與藏品

徐州博物館陳列樓共有八個展廳,有《古彭之寶——徐州文物精華》、《俑偶華彩》、《鄧永清收藏書畫》、《清式家具》等主題展覽。
館藏金銀器館藏金銀器
《古彭之寶——徐州文物精華》
主題展由《徐淮初曦》、《漢室遺珍》、《史河流韻》三個單元五個展廳組成。
第一單元《徐淮初曦》陳列了徐淮大地出土的自新石器時代至秦代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銅器120餘件,其中有邳州大墩子遺址出土聞名遐爾的彩繪陶器,反映南北文化交匯的新沂花廳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器,邳州戴莊九女墩戰國墓出土的青銅器等,再現了徐州先民生產生活的場景。
第二單元《漢室遺珍》分為三個展廳,主要陳列漢代王室遺留下來的珍寶。西漢金帶扣、龜鈕銀印、鎏金獸形硯、銅牛燈、銅鼎等150餘件銅器、金銀器珍品在第一展廳陳列;西漢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玉棺、玉卮、蟠龍玉佩等130餘件玉器珍品在第二展廳展出;原始青瓷釉陶、漆陶、大型實用陶器、各種鐵器和石制建築構件等近百件文物在第三展廳展出。
第三單元《史河流韻》展出魏晉南北朝至青代的瓷器、銅器、金銀器等。
《俑偶華彩》
展出了漢至宋代的各類陶俑藝術精品210餘件,有西漢樂舞俑、彩繪儀衛俑、北朝彩繪女立俑等。徐州出土的陶俑,具有獨特的地域性。
館藏玉器館藏玉器
《鄧永清收藏書畫展》《清式家具》
所展出文物均為精品,具有鮮明的藝術和時代特徵。
此外,該館藝展廳還不定期舉辦考古新發現展覽,專題文物和藝術品展覽。

漢代採石場

徐州雲龍山漢代大型採石場遺址位於市區南部雲龍山北麓。2004年5月至9月徐州博物館考古部發掘。 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共發掘清理採石坑68處,其中開採空坑63處,石坯坑5處。另有刻字1處、石渣坑1處、墓葬2座等。遺址還發現採石工具寬鏨、扁鏨、鑿、楔、鍤和建築材料、陶器等。
採石場遺址的時代為西漢,可能延續至東漢初期。雲龍山漢代採石場是我國漢唐之前惟一一處古代採石遺址。

俑偶華彩

展出徐州出土的陶俑精品210餘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漢俑樸拙凝重,北朝俑清秀端莊,隋唐俑豐滿雍容,展現了不同的時代特徵和藝術風尚。

鄧永清書畫館展廳

鄧永清(1920-1998),徐州銅山縣人,精鑑賞、富收藏。1993年10月,鄧永清將其收藏的明清書畫名家珍品二百餘幅全部捐贈家鄉,特辟專館永久陳列。

史河流韻展廳

“古彭之寶”的第三部分展出魏晉南北朝至清代的瓷器、銅器、金銀器等140餘件。反映出在這19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徐州戰亂、水患頻仍,經歷了衰落至中興的曲折歷程。

漢室遺珍展廳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兩漢時期有著特殊的政治、經濟地位。諸侯王、列侯及皇親貴戚鑿山為藏的巨大洞室墓、石室墓雖屢遭盜掘,仍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揭示了兩漢文化的豐厚內涵。“漢室遺珍”包括三個展廳,分別陳列銅、金銀器,玉器和陶石器。第一展廳陳列銅、金銀器等文物珍品150餘件。

管理保護

內部機構

徐州博物館下設辦公室、保管部、考古部、陳列部、群工部、資料室、設備部、保衛部等機構。
考古部是徐州博物館下設重要部室之一,主要負責徐州市及區縣的地下文物考古發掘工作,截止2011年12月,有專業技術人員10人,均可直接或間接從事田野發掘和室內整理工作,其中2人具有國家考古個人領隊資質。學歷情況:碩士研究生3人,大學本科7人。專業技術職務情況: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2人,中級職稱4人。

修復工程

徐州博物館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展館藏文物修復及字畫裝裱工作,八十年代末,設陶瓷專業修復人員,相繼修復保護了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繪陶俑、獅子山兵馬俑坑出土的“飛騎” 俑、馱藍山漢墓出土的舞俑、後樓山西漢墓出土鎏金龍架玉枕、玉面罩、火山“劉和”墓出土的銀縷玉衣,鑲貼金箔玉枕等重要文物。
館藏陶瓷器館藏陶瓷器
1999年成立文物修復保護室,配備了專業文物修復保護設備,負責修復保護館藏及考古出土文物。
2000年以來,陸續從相關院校引進文物保護專業人員,開展系統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並配合考古發掘展開文物現場保護工作。完成了 “羊鬼山陪葬坑銅鐵器保護修復”項目、淮安博物館石刻保護項目、沛縣博物館彩繪陶器保護項目等。
修復保護領先領域包括:組合玉器的修復與保護,修復保護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縷玉衣、火山漢墓出土“劉和”銀縷玉衣、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棺以及“食官監”等系列玉枕、系列玉面罩等;組合鐵器的保與修復:修復楚王墓出土鐵札甲、鐵胄,金代鐵胄、鎧甲等;彩繪陶器的保護與修復:保護修復北洞山彩繪俑群、藺家壩南朝彩繪俑群等。
完成國家文物局“彩繪玉片保護研究”、江蘇省文化廳“出土飽水彩繪陶器保護”兩項科研課題。
2008年,獲得首批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乙級資質和可移動文物修復二級資質。

科研成果

學術成果

《江蘇徐州漢畫像石》
《徐州史話》
《張伯英先生書法選集》
《徐州博物館三十年紀念文集(1960-1990)》
《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
《徐州珍寶》
《中國考古迷案》
《古彭遺珍——徐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精選》
《徐州勝跡》
《鄧永清藏明清書畫選集》
《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集萃》
《徐州文物考古文集》

研究成果

專著文集
  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學鷹:《徐州漢墓建築——中國漢代楚(彭城)國墓葬建築考》,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
鄒後本主編:《江蘇考古五十年》秦漢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館: 《邳州山頭東漢墓地》 科學出版社2010年4月。
劉尊志:《徐州漢墓與漢代社會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
王愷、葛明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主編,夏凱晨、及巨濤副主編:《兩漢文化研究》(第一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王中文主編,及巨濤、夏凱晨、劉玉芝副主編:《兩漢文化研究》(第二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孫厚興、郭海林主編,夏凱晨、劉玉芝副主編:《兩漢文化研究》(第三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綜論
  尤振堯:《江蘇漢代諸侯國的考古發現及其歷史價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紀念文集》,1993年出版。
黃展岳:《漢代諸侯王墓論述》,《考古學報》1998年1期。
鄭紹宗、鄭灤明:《漢代諸侯王陵的營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劉瑞:《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三題》,《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出版
李銀德:《徐州西漢楚王陵墓考古的發現與收穫》,《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周保平、劉照建:《西漢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2期。
邱永生、劉照建:《江蘇漢代王陵研究》,《東南文化》2005第5期。
孫波:《西漢諸侯王墓的發現和研究》,《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6年。
劉照建:《西漢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郝莉蓉; 楊孝軍:《淺談外來文化對漢代藝術的影響──從徐州獅子山漢楚王陵出土的金帶扣談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楊孝鴻:《歐亞草原動物紋飾對漢代藝術的影響——從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的金帶扣談起》,《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1998年第1期
申茂盛:《試論西漢初期漢廷對諸侯國軍隊控制的加強——從獅子山出土的兵馬俑談起》,《秦漢文化比較研究——秦漢兵馬俑暨兩漢文化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愷:《徐州獅子山兵馬俑與西漢楚國》,《江蘇史論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獅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談會紀要》,《文物》1998年第8期
王進南、劉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漢墓中的體現與反映》《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墓葬結構
  梁勇:《從西漢楚王墓的建築結構看楚王墓的排列順序》,《文物》2001年第10期。
邱永生:《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園初步研究》,《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孟強:《從墓葬結構談獅子山西漢墓的幾個問題》,《東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耿建軍:《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的結構特徵及形成原因》,《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劉照建:《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
耿建軍:《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問題初探》,《蔣贊初先生八秩華誕頌壽紀念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9年。
劉照建、梁勇:《楚王山漢墓群考古調查》,《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出版。
周學鷹:《因山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劉尊志:《西漢晚期楚王(後)墓葬淺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馬永強:《對徐州龜山和獅子山漢墓結構的幾點認識》,《華夏考古》2008年第2期。
漢墓墓主人研究
  王雲度:《獅子山漢墓墓主劉戊說釋疑》,《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五輯,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宋治民:《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的兩個問題》,《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1期。
耿建軍:《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開鑿時間考析》,《東南文化》2000年第3期。
劉照建、張浩林:《徐州獅子山漢墓墓主考略》,《東南文化》2001年7期。
劉瑞:《獅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
韋正:《江蘇徐州市獅子山西漢墓墓主的再認識》,《考古》2002年第9期。
劉尊志:《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孟強:《從隨葬品談徐州獅子山漢墓的墓主問題》,《考古》2006年第9期。
耿建軍:《劉戊還是劉郢(客)——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謎》,《中國考古謎案》,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冉如波、陳海霞:《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關問題的初步研究》,《江漢考古》2007年2期。
李春雷、李紅:《徐州獅子山漢墓墓主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3、4期。
葛明宇、孫鳳娟:《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墓主應為夷王劉郢客》,《中國文物報》2004年11月19日。
劉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漢墓年代與墓主探討》,《考古》2009年第3期。
劉照建、邊策:《也談北洞山西漢楚王墓的墓主和時代》,《東南文化》2010年第3期。
蔣若是:《徐州龜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與錢幣類型》,《徐州博物館三十年紀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器物研究
  李銀德:《徐州出土西漢印章與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編《青泥遺珍--戰國秦漢封泥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
梁勇:《試論“大匠宮司空”》《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孟強:《西漢楚王劉注墓薄葬刻石淺析》《中國文物報》2010年2月17日。
呂健、杜益華:《江蘇徐州黑頭山漢墓出土印章的幾點認識》《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6輯
李永樂:《館藏漢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
趙贇、劉照建:《江蘇邳州紀年東漢墓出土銅人造像考辯》《青銅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輯。
王愷:《淺說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東亞玉器》第二冊,香港,1998年出版。
王愷、王凌:《西漢楚王劉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張玉、李國安:《中國古代玉斂葬現象研究》,《彭城職業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梁勇:《徐州出土漢代玉器的歷史價值》,《光明日報》2003年4月8日。
石榮傳:《兩漢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石榮傳:《從兩漢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漢玉藝術風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盧兆蔭:《彌足珍貴的西漢楚王陵墓玉器》,《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田芝梅:《徐州出土漢墓玉器的分類》,《東南文化》2008年1期。
王黎琳:《徐州出土漢玉概論》,《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谷嫻子、 丘志力、李銀德、 楊萍、 李榴芬:《西漢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體》,《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6期。
魏鳴:《鱗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盧兆蔭:《再論兩漢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
龔良孟強耿建軍:《徐州地區的漢代玉衣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1996年第1期。
李春雷:《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鑲玉漆棺的推理復原研究》,《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1期。
李銀德:《漢代的玉棺與鑲玉漆棺》,《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台北,2001年。
徐州市博物館:《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金縷玉衣修復》,《中國文化遺產》2004年第3期。
王愷:《獅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對研究西漢楚國建制及封域的意義》,《文物》1998年第8期。
趙平安:《對獅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認識》,《文物》1999年第1期。
韋正:《從出土印章封泥談漢初楚國屬縣》,《考古》2000年第3期。
黃盛璋:《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墓主與出土印章問題》,《考古》2000年第9期。
耿建軍:《試析徐州西漢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質》,《考古》2000年第9期。
劉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釋》,《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汪俊明 韋正:《從出土印章談西漢王侯國行政關係》,《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吳榮曾:《從西漢楚國印章封泥看王國中央官職》,《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梁勇:《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與墓主問題的再認識》,《考古》2006年第9期。
劉照建:《秦漢兵馬俑形體差異探源》,《秦漢文化比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
張玉:《徐州漢兵馬俑的再認識》,《考古與文物》2002年漢唐考古增刊。
張振中:《徐州獅子山西漢兵馬俑陣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
張玉、劉照建:《徐州地區西漢陶俑的發現及初步研究》,《東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邱永生、葛明宇:《獅子山楚王陵鐵甲冑研究綜述》,《中國文物報》2000年2月13日。
申茂盛、閻紅霞:《試論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的銅質“雞鳴戟”》,《秦漢文化比較研究一秦漢兵馬俑暨兩漢文化研究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楊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論》,《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葛明宇、邱永生、白榮金:《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鐵甲冑的清理與復原研究》,《考古學報》2008年第1期
李銀德:《徐州出土“明光宮”銅器及有關問題探釋》,《江蘇省考古學會論文·1984-1985合集》。
鄒厚本、韋正:《徐州獅子山西漢墓的金扣腰帶》,《文物》1998年第8期。
單月英、 黃琛:《大漢楚王的時尚腰帶》,《文明》2006年第4期。
李永樂:《徐州獅子山楚王墓金腰帶扣面圖案含義略考》,《徐州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孫機:《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記》,《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顧風:《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龜山漢墓石刻文字的發現與研究》,《書法叢刊》1998年第3期。
趙雄偉:《先秦至西漢札甲形制的繼承與演變》《文物鑑定與鑑賞》2010年第2期。
文物保護
  王愛超:《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築》2005年第13期
萬俐、徐飛、范陶峰、陳步榮:《徐州獅子山漢楚王陵彩繪陶俑的保護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鐵札甲鐵札甲
館藏銅器館藏銅器

交通信息

市外
從火車站乘坐2路、11路、11附路到中山南路中醫院站下車,步行至和平路101號即可到達,總時約24分鐘;。
市內
乘坐12路、35路、38路、69路、604路、608路到中山南路中醫院站下車,步行至和平路101號即可到達。
徐州博物館

觀展須知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17:00開放(16:30停止領票入館),每周一閉館(遇法定節假日順延)。
領票方法
個人參觀持有效身份證件,到徐州博物館領票處領取免費參觀券;團體參觀須提前兩至三天電話預約,憑單位介紹信或旅行社任務派遣書在領票處領票。
如需要專業講解員的介紹,需購買解說票,您可以到服務台聯繫,有中英文講解員。(團體講解要提前預約)。
人數限額
每天限定參觀觀眾為1000人次。
注意事項
酗酒者、衣冠不整者、攜帶寵物者以及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無監護人陪伴的,謝絕入館。
嚴禁將易燃易爆、管制械具等危險品帶入館內。
學齡前兒童,小學生須有監護人陪伴參觀;高齡老人、心血管病患者、行動不便者須有人陪伴參觀。
請愛護公共設施,花草樹木,如有損壞須照價賠償。
為保護館內環境衛生的整潔,請不要隨地吐痰、飲食、喧譁、玩耍嬉鬧、口香糖切勿隨地亂吐、隨手亂扔廢棄物。
博物館樓宇建築內嚴禁吸菸或使用明火。
請不要在展廳內使用閃光燈拍照,這樣對文物有損害,謝謝您的配合和理解,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禁止攜帶攝影三角架,大、中型專業攝像機等攝影設備進館拍攝。
下雨下雪天進館參觀請在入口處將雨具套進塑膠袋,以免弄濕地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