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青少年時代,主編,撰寫,個人作品,
人物經歷
徐凌霄(1882-1961),原名仁錦,字雲甫,號簡齋。筆名彬彬,凌霄漢閣主。祖籍江蘇宜興。京師大學堂土木工程科畢業,後因身體原因從文。曾任農林部主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講師、平民大學新聞文學教授、鹽務專門學校教員、《京報》創始人、上海《時報》特約撰稿等,與邵飄萍、黃遠生並稱“清末民初三大記者”。
著名京劇評論家,在《新聞報》、《京報》、《實報》、《大公報》等副刊上發表京劇評論文章多篇,著有《皮黃文學研究》,被梅蘭芳尊為先生。1954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61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
青少年時代
徐凌霄在青少年時代潛心研究歷史,鑽研清末民初掌故。他治史,不拘於一時一事,而在於“通”;他不僅研究正史,對家乘野史、小說、筆記之類,亦幾乎博覽無遺。他特別注意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可以從中探索中國變通興盛之道。因此,他對清史瞭若指掌,掌故軼事如數家珍。
徐凌霄幼年還刻苦學習英文,使他能夠直接閱讀英文書籍,學習掌握近代科學思想。
主編
應天津《大公報》的邀請,徐凌霄曾兩度為其主編《戲劇周刊》。第一次是他初步嘗試為報紙主編周刊,在1927年9月13日至11月26日,為《大公報》主編了六期《戲劇周刊》(不定期),受到歡迎。第二次是他正式為《大公報》主編了三年的定期《戲劇周刊》,從1928年1月4日開始,至1930年12月31日止,共編輯出版152期,在中國戲劇史上留下了寶貴的文字和圖片史料。
徐凌霄為《大公報》主編的《戲劇周刊》,從內容上劃分,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劇評”,包括對劇本、演員、舞檯布置、表演、化妝、服裝等,均有詳盡介紹和分析評論。第二是發表作品,從數量上看,刊登話劇作品32個,戲曲作品5個;從表演形式上看,有獨幕劇、兩幕劇、三幕劇,以獨幕劇為最多;從風格上看,有悲劇,有喜劇,有滑稽劇。第三是筆談、隨筆、雜記等,篇幅較小,旨在調節版面氣氛,調動讀者閱讀興趣。
在1928年1月4日出版的第一期《戲劇周刊》上,徐凌霄撰寫了《戲劇周刊述旨》的“開場白”。他寫道:“本報自去年添設劇評以來,雖承讀者加增注意、常致好評,而揆諸本意尚多缺憾,因篇幅限制不能充量登載。現值新年度開始,本報擴張版數並各種周刊分立之計畫,亦已籌備就緒,《戲劇》一周一出成為專刊之性質,庶幾收整齊劃一之效果,為同志公共討論之機關,敬述大綱,以為介引。”在天津《大公報》出版的《戲劇周刊》的3年中,編輯內容涵蓋了戲劇的方方面面。300餘篇文章展示了當時戲劇的生存狀況和研究水平,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300餘幅圖片更是珍貴,現今已很難看到原件,具有寶貴的資料價值,為了解民國時期的戲劇,提供了直觀的研究資料。
1931年,金悔廬、程硯秋創辦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徐凌霄受聘擔任研究工作。次年創辦《劇學月刊》,任主編,每期均有專文及經他校訂的戲曲劇本發表。同時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教。
撰寫
清末民初掌故
在徐凌霄為《大公報》主編《戲劇周刊》之時,該報總編輯張季鸞和總經理胡政之知道他的研究功力不僅在戲劇,而且擅長文史掌故,且頗有造詣,遂邀其為《國聞周報》撰寫清末民初掌故。徐凌霄就約其兄徐一士聯手撰述。
《國聞周報》是天津《大公報》的附屬刊物,是一本集時事、評論、文藝、史料於一體的綜合性周刊,發行量約5萬份,有較廣泛的閱讀群體。徐凌霄與其兄徐一士在《國聞周報》上,聯合撰寫《凌霄一士隨筆》,從1929年7月7日至1937年8月9日止,在《國聞周報》上連載8年,累計有近150萬言。此作集中理析清道鹹朝至民初一百餘年的朝野掌故,尤矢志於此期著名人物、科舉制度及風俗流變,其筆法則重在排比資料,連類縷析,探微析幽。《凌霄一士隨筆》尤以補《清史稿》之不足,在《國聞周報》連載八年,加之準備時間,堪稱十年磨一劍,是民國年間掌故筆記之壓卷之作,恐非過譽之詞。《凌霄一士隨筆》從內容上看,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排比資料,探析近代歷史上朝野重要人物,此類似於正史之傳記。二是甄述清代科舉制度演變歷史。三是留意官制變遷與官場升降,力圖理清清代官僚派系鬥爭之脈絡。
海內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鄭逸梅先生在其《藝林散葉》中有一段話,是很可以說明《凌霄一士隨筆》風靡一時、傾倒讀者的情況的。他說:“《凌霄一士隨筆》在《國聞周報》乃至現代期刊史上當屬連載時間最長的掌故著作。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跨度內,徐凌霄徐一士兄弟每日蒐集資料,撰稿不輟,以應報刊需索,付出大量勞動,而能樂此不疲者,一在距清亡不遠,讀者於前期軼事甚為留意;二在於徐氏‘累世重家舉’,正史之外,兼通雜書,《隨筆》徵引雜書數百種,可見讀書之廣;三在於凌霄一士鐘情掌故,‘早歲即喜弄筆墨,……嘗試學筆記聊以自娛’。”著名近代史學家柯燕舲稱:“研究近代史,不可不看《凌霄一士隨筆》,其集朝野史之大成,加上他們二人的親身經歷,是最可靠的近代史資料。”這些說法可謂恰如其分。
他是民國初年中國最傑出的報人之一,與邵飄萍、黃遠生並稱為“報界三傑”。新中國成立後,徐凌霄應北京大學之聘,從事整理古籍工作;1954年,又受聘為北京文史館館員,繼續發揮餘熱。他於196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5歲。
個人作品
目前已出版著作有《舊都百話》、《古城返照記》、《凌霄一士隨筆》等。
其胞叔徐致靖、堂兄徐仁鑄為“戊戌變法”主要策劃者和參與者。
徐凌霄與其兄徐仁鈺(字一士)並稱“晚近掌故史料之巨擘”,並被著名歷史學家高陽先生盛譽“論民國談掌故之巨擘,首推徐凌霄與徐一士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