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舊址

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舊址

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舊址,位於蘇州崑山花橋鎮徐公橋村東(現徐公橋國小內),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區是我國第一個鄉村改進試驗區,是中國近現代農村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開創性實踐,對其後的鄉村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試驗區舊址主要遺存建築為大年堂。建築坐北朝南,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清水紅磚牆,紅色機制磚瓦頂,面闊28.30米,進深11.50米,檐高6.48米。正間大廳為中空大廳,東、西兩邊間均為二層,北側有單層耳房,西側與無逸堂以走廊相連,已闢為“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史跡陳列館。

2019年3月,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舊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區舊址
  • 主要建築:大年堂
  • 年代:民國
  • 現用途:“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史跡陳列館
  • 地址:蘇州市崑山花橋鎮徐公橋村東
  • 文物等級: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遺存建築,

歷史沿革

1928年,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在江蘇崑山花橋創辦職教社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區,成立徐公橋鄉村改進會。1929年1月,徐公橋鄉村改進會中心禮堂——無逸堂落成,除禮堂外還有圖書館、音樂室、種子室、信用合作社、醫藥室、辦公室等。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區以“富教合一”為方針,以“鄉村自治、教育普及、生產充裕、娛樂改良”為宗旨,致力於以義務教育等社區工作為中心的鄉村改造行動。
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舊址
實驗區工作至1934年6月結束,無逸堂等設施移交地方。1943年,蔡延乾等利用徐公橋鄉村改進會舊址開辦私立震川初級中學,1947年改公立震川中學分部。建國後,震川中學徐公橋分部移交崑山縣,改為徐公橋國小和徐公橋初級中學。
建築坐北朝南,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築,清水紅磚牆,紅色機制磚瓦頂,面闊28.30米,進深11.50米,檐高6.48米。正間大廳為中空大廳,東、西兩邊間均為二層,北側有單層耳房,西側與無逸堂以走廊相連,作為學校校舍使用。1982年學校擴建,無逸堂被拆。現存大年堂已闢為“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史跡陳列館,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徐公橋鄉村改進實驗區是我國第一個鄉村改進試驗區,是中國近現代農村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開創性實踐,對其後的鄉村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遺存建築

大年堂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動工至1949年10月落成。此建築系磚混結構,其中,東西兩側為二層樓房,中間為一層中空大廳,北面設講習台。東西各有木扶梯連線上下層。建築面闊28米、進深11.5米、檐高6.48米,總建築面積為675平方米,由國泰建築事務所設計,正門上面的三個“大年堂”正楷石雕字,為中國現代書法家吳湖帆之真跡,字跡秀美,風格端莊。正門西牆嵌有“大年堂奠基紀念石碑”,紅色楷體雕文。
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舊址
大年堂為歇山頂結構,紅牆紫窗,與周邊黑瓦白牆的民居形成了鮮明對比,成為花橋地區的標誌性建築,是崑山市獨具風采的中西合璧的建築。1991年列為崑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3月,作為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舊址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年堂是鄉人黃大年的四個兒子所捐建。黃氏四兄弟肇忠、肇基、肇明、肇德,外出打拚數十年,經商致富後,飲水思源,感恩家鄉師長的辛勤栽培,因此決定捐資在當年就讀的徐公橋國小內修建校舍一幢,並懷念已故父親黃大年的養育之恩,故取名“大年堂”。
大年堂落成後,長期作為徐公橋國小的教育用房,其間還開辦過農業中學和徐公橋初級中學(1968年至1989年)。東西兩側的樓上樓下是教師的辦公室和宿舍,中空大廳為大禮堂,已闢為“徐公橋鄉村改進試驗區”史跡陳列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