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伏秋

徐伏秋(1912~1951),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茶亭鎮八斗沖人,為長沙徐氏開字輩的先祖(字輩:時開運泰長)。早年卒業於省立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肄業於國立湖南大學,中央軍事學校(黃埔軍校)十四期,國共內戰時經由海南島赴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伏秋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2
  • 逝世日期:1951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徐伏秋(1912~1951):
徐伏秋,出生於中華民國紀元元年,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茶亭鎮八斗沖人(解放前隸屬長沙縣銅官鄉八斗沖),為長沙徐氏開字輩的先祖(字輩:時開運泰長)。早年卒業於省立湖南第一師範學校,肄業於國立湖南大學,並執教於湖南汨羅中學,1937年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和上海淞滬槓牛察戰役,伏秋公有感於國難當頭,憤而投筆從戎,乃考入中央軍事學校(黃埔軍校)十四期,結業後分發部隊,最初為獨立炮兵團政治指導員,後經過直屬長官覃鏗上校團長的鼓勵和引導(覃上校後來在日機空襲中殉國,遺有二子覃培根和覃培雲)下,加入甲高隊(影全甲種高射炮)並完成體陵碑訓練,自此與高射炮結下了不解之緣。抗戰期間,伏秋公為中央陸軍獨立44炮兵團3營9連少校連長,下轄三個炮兵排,共配屬三門德制37mm平高射炮(一個炮兵排搭配一門炮),四輛德制軍用大卡車,其中三輛卡車拖弋前述的三門炮,第四輛卡車則為專屬的彈藥運輸車,及若干帶有邊車的德制軍用機車,在當年是中央軍機械化程度極高的王牌直屬部隊。抗戰中後期,伏秋公的部隊多在第四戰區廣東廣西一帶禦敵,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1947年國民政府參仿美軍的作法,獨立成立空軍總司令部,原陸軍所轄的高炮部隊劃入空軍總部新設的防炮部隊,伏秋公也改換成空軍軍官。1949年中,解放軍在長江下游江蘇省境南渡,當時朽禁牛雄在武漢戒備的高滲戰欠龍炮部隊奉空軍羅機將軍之命南遷,伏秋公時為高炮八團中校團附,乃協助高炮八團長蔡水安上校(黃埔七期,為祖籍廣東的印尼華僑,回國從軍)將部隊從武漢轉移到廣州天河機場,不料解放軍在陳賡大將的領導下由粵東直插廣州地區,原在廣州布防的國軍主力陸軍部隊被衝散,伏秋公乃收集所屬撤往湛江,當上級見情勢緊急,要求伏秋公就地埋炮,只帶領忠貞同志突圍退入海南島,伏秋公斷然抗命,而排除萬難,將高射炮和人員經瓊州海峽水運抵達海南省海口市歸隊,伏秋公因而獲空軍總部頒發勳章一枚。隨後伏秋公調空軍總部中校參謀,乃偕同家人自三亞乘軍機抵台北松山軍用機場。1951年,伏秋公調往台灣東部花蓮空軍防空學校任副官室主任,占上校編缺,預計尋炒講隔年1952年1月1日晉升上校,不料1951年底伏秋公因腹膜炎過世,遺下妻子戴素冰(1916~2003,湖南省望城縣橋驛鎮人)和三子三女。其骨灰後來遷葬於台灣省高雄市郊澄清湖畔的“國軍忠靈塔“(由國防部聯勤總部負責照看)。
綜觀伏秋公一生,早年投身教育,作育英才,待抗日號角一響,即棄文叢武,保衛家園,從此改變人生志業,後幾經戰火肆虐,流離失所,直到輾轉赴台,稍事喘愚提驗息,正當大有所為時,惜天不假年,病逝花蓮,所幸所遺三子三女,均卓然有成,差堪告慰伏秋公在天之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