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佳

徐仲佳

徐仲佳,男,1971年出生,山東青島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後),碩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海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海南省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海南師範大學教學名師。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省部級、廳級科研項目多項,獲得省級科研獎勵多項,主要講授《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中國現代小說史》、《20世紀性愛文學現象研究》、《20世紀中國愛情小說欣賞》等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仲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青島
  • 出生日期:1971年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山東師範大學
  • 性別:男
講授課程,個人榮譽,學術成就,

講授課程

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新文學運動史》、《20世紀性愛文學現象研究》、《20世紀中國愛情小說欣賞》等必修、選修和公選課程。

個人榮譽

著作《性愛問題:1920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獲海南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著作《性愛問題:1920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獲海南師範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系列論文《中國現代性愛文學現象研究》獲海南師範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海南師範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十佳,2005年12月

學術成就

專著
出版專著三部:
《性愛問題:1920年代中國小說的現代性闡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2006年5月重印。
《現代性愛的中國形象簡史——中國現代愛情小說抽樣分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中國現代性愛敘事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6月
論文
2000年
《小二黑結婚》的悲劇意蘊,《石油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
2001年
形式:啟蒙的意義,《濟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20年代性愛小說的歷史考察,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發表時間:2001年4月
2002年
張資平著譯目錄,《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4期
性愛的現代性與文明的再造——茅盾早期性愛思想淺探,《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 2002年第2期
撥開歷史的迷霧——近年來張資平研究評述,《忻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2年第4期
理性的消隱——當下愛情小說的後現代狀況,《鴨綠江》,2002年 第10期
2003年
郁達夫、張資平性愛觀差異論,《齊魯學刊》,2003年第4期
無愛時代的困惑與思考——關於盛可以的寫作,《南方文壇》,2003年第5期(他引5次)
前先鋒文學主將先鋒不再?——關於馬原、殘雪的對話,《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13日第七版(合作)
回到歷史現場,《中華讀書報》,2003年12月17日第10版
理性的消隱——當下愛情小說的後現代狀況,《南京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回到現象本身,立足理性重構——張光芒啟蒙思潮研究述評,《煙臺師範學院學報》 2003年第3期
2004年
新道德的描摹與建構——張資平性愛小說新論,《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道德形而上主義:形式與原則之爭——近來啟蒙論爭的兩個焦點,《河北學刊》2004年第6期
權力與性——《玉米》解讀的一種可能,《名作欣賞》2004年第7期
道德形而上主義?!——一場關於啟蒙研究的深入論爭,《中華讀書報》 2004年2月4日第9版
註:此文先後被《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第3期、《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轉載
“姦殺”·怨恨·孩子的眼睛——電影《五月八月》的敘事與大眾接受,《連雲港師專學報》2004年第2期
走向21世紀的中國啟蒙,《黃河》2004年第1期(合作)
2005年
欲望與理性悖論的調適——論中國現代文學的“革命+戀愛”思潮,《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性愛思潮與現代中國啟蒙的崛起,《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中國都市文學的現代性問題:性愛觀念與市民形象的塑造,《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5期
性愛中的女性:20年代男性小說家的物化想像,《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6期
論王蒙雜文的雅與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淺談愛情小說欣賞在大學生性教育中的作用,《新教育》2005年第12期
2006年
論中國小說現代性流變與性愛問題的關係,《湘潭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無愛時代的精神流浪者——魯敏論,《小說評論》2006年第5期
論《新青年》“貞操問題討論”的現代性意義,《德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33-37
孤獨與憂傷:現代人的生存困境——論須一瓜寫作的深度,《甘肅高師學報》2006年第3期45-46
對反叛的寬容——論王蒙眼中的大眾文化,《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69-72
探尋張恨水小說的現代性意義——評溫奉橋著《現代性視野下的張恨水小說》,《文藝報》2006年7月29日第三版
審醜的意義——評王洪岳著《審美的悖反》,《華夏文壇》2006年第2期51-53
性:先鋒與通俗的紐結點——論余華的轉向兼及《兄弟》,《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淺談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的三個層次,《杏壇教思錄》(教研論文集),海南出版社,2006
2007年
解放的力量——論新時期前期小說中的愛情,《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直面啟蒙的倫理陷阱,《魯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11期
思想史的文學寫法,《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2008年
革命時代自我定義權的喪失與女性主義寫作的潰敗,《南京師大學報》,2008年第1期
王蒙“季節”小說的性權力文化邏輯,《齊魯學刊》,2008年第1期
劉心武論——愛情、性描寫的變遷,《文藝爭鳴》,2008年第10期
《啼笑因緣》的道德敘事,《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2009年
論前期創造社文學觀的文化生成,《名作欣賞》2009年第2期
挪拉的出走,《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個人的發見”——論現代性愛思潮與20年代小說現代轉型之關係,《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課程教學的兩點淺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 第01期
情與性:五四文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當代意義,《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 第03期
思想革命的利器——論周作人的性愛思想,《魯迅研究月刊》,2009年 第05期
他者及其性政治敘事策略——論郁達夫的女性書寫,《文學評論》,2009年 第05期
現代性愛思潮徐仲佳,《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 第06期
2010文化工業興起與精英文化的潰敗——以《廢都》為例,《新時期與新世紀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16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摘要彙編》,發表時間:2010-11-27
周作人現代性愛思想探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彙編》發表時間:2010-09-21
性描寫的意義:從新時期到世紀末,《文藝爭鳴》2010年 第19期
探幽發微 條分縷析——評朱壽桐先生新著《新人文主義的中國影跡》,《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 第05期
2011
中國現代文學人性系統的修補者——論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齊魯學刊》,2011年 第02期
淺論王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以《莊子的享受》為中心,《文藝爭鳴》,2011年 第11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