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顧之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òu gù zhī yōu,顧:回頭看。來自後方的憂患。指在前進過程中,擔心後方發生問題。出自《魏書·李沖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顧之憂
- 拼音:hòu gù zhī yōu
- 釋義:來自後方的憂患
- 出處:《魏書·李沖傳》
詞目,拼音,出處,詞性,成語故事,示例,
詞目
後顧之憂
拼音
hòu gù zhī yōu
出處
1、《魏書·李沖傳》:“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後顧之憂。”
2、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二回:“將軍為殿,寡人後顧之憂矣。”
詞性
中性詞。
成語故事
小貼士:後顧之憂和高枕無憂這個詞的“憂”有一些聯繫,可也不全然有聯繫,高枕無憂是指代一切憂患,而後顧之憂一般指的是家庭和相對前線的後方。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位名臣和出色的政治家叫李沖,字思順,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他出身名門,幼年喪父,由長兄滎陽太守李承撫養長大,少年時候,就立下報國大志,飽讀經世致用之學,好交遊,有氣量。
史書記載,李衝起初很受馮太后的青睞,年紀輕輕即被選拔為官。孝文帝初年,他的職位越來越高,直接參與朝政,宮廷中的重要文案都由其掌管。隨後,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建議和協助馮太后和孝文帝進行 “太和改制”,推行的“三長制”、“新租調製”和“均田制”構成了北魏政治、經濟的三大支柱,使北魏國力大增。孝文帝親政後,對李沖也非常器重。李沖處處 “竭忠奉上,知無不盡”,直接參與了孝文帝的重大改革,在整頓吏制、精簡官僚機構、選任百官、變易服飾等方面多有建樹。特別他輔佐孝文帝擬定的《魏律》,內容完整,體例合理,廢除了車裂、腰斬等殘酷刑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因為功勞巨大,李沖先後被升為中書令等要職,賜爵順陽侯、隴西公,極受恩寵,連孝文帝都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尊稱“中書”。
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孝文帝決定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遷到洛陽,讓李沖負責新都的營建。李沖盡心盡力,鞠躬盡瘁,在較短的時間,就指揮建起了一座恢宏壯麗的新洛陽城。隨後,孝文帝更是任他為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等職,封鹹陽王。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 ,孝文帝率軍征伐南齊,肩負重任的李沖隨同前往,辛苦備至,途中又受到自己錯薦的李彪的惡行刺激,惱怒悔恨之下,突發重病。由於醫治無效,僅過了十多天,這位為鞏固北魏政權、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名臣便溘然長逝。
噩耗傳來,孝文帝悲痛萬分,哭著對大大臣們說:“李沖仁明忠雅,身負重任,因為有他主持朝政,我外出征戰時身後從來沒有擔憂的事情。如今他不在了,我以後該依靠何人哪!”由此,便產生了“後顧之憂”這個成語。
示例
將軍為殿,寡人後顧之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