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韓家南村

後韓家南地處膠州灣畔此岸的山東省青島市紅島街道北側。距街道辦事處駐地2.5公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橫臥村前直貫東西。海、陸、空交通便利,是青、黃、紅“品”字型大青島的發展戰略要地。是一個漁、農、工、副結合型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韓家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紅島街道
  • 面積:3平方公里
介紹,地理位置,歷史發展,自然資源,歷史文化,

介紹

村中心位置為東經120°06′,北緯36°15′。北面與後韓家北村相依,與青島市鹽業公司東風鹽場相鄰;東與前陽村、後陽村路通相望;西鄰肖家村;南三面環抱前韓家村,相望小莊村。

地理位置

方園三平方公里的後韓家南村,地勢較平。南有峰山、柳家山、馬蹄山、坦山、西南山、東南嶺為裸岩丘陵,梯田型,沙礫土藏,其它土地為黃土,沙質。街道辦事處的工業園、林業園、“水上公園”座落在村前。高速公路橋涵三座,水泥、柏油大道縱橫交錯。傍靠村東是一條千餘米的流溝,長年流水潺潺。溝東,工廠高樓矗立,機器轟鳴。
東西柏油大道穿村而過,兩旁商業網點排列,出租各類車輛列街兩旁。南北大街市場貿易興旺,服務網點密布,生活所需品套用盡有,是島上北部村莊民眾生活所需的繁榮市場。
村北的對蝦、魚類養殖與鹽田一望無際,大街橫跨懸掛宣傳牌、文明牌,路燈徹夜通亮,真是美好生息的地方。
截止二00三年九月底,全村總戶數850戶,總人口2480人,總土地1360畝。

歷史發展

一八九七年德日侵占青島後,附近居民食鹽亦不夠用,聰明勤勞的後韓家村民便在附近開灘曬鹽。一九零零年本村三人合夥在養魚港建了四副鹽田,至一九一九年,陰島北部才建成鹽田900多副,面積十八萬公畝。
解放前,後韓家村是膠澳鹽區中十一個的其中之一,解放後又是青島市六個鹽務所中的其中之一,一九五七年一月一日,鹽業公私合營後,才撤銷了該村的辦事處。後韓家村,從鹽業歷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據青島市文化系統資料中查,有“嶗山十二景,陰島八大景,當年村後的草場鹽場就是八大景其中的“草坪銀場”景觀。
後韓家南村的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調節的作用,又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濕度大等北溫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

自然資源

域內以漁為主,多數勞力從事近海、遠洋捕撈,灘涂養殖、海產品資料豐富。
海產品有鮁魚、刀魚、鱔魚、章魚、梭魚、片口魚、鯝眼魚、青板魚、銀鯧魚、白鱗魚、黃古魚、鮐魚、魷魚、小雜魚、對蝦、小蝦等百種類別以上。盛產的貝類以雜色蛤、牡蠣為主,其次是泥蚶、貽貝、螠蟶等,紅島上的海蜇皮、蝦皮、蛤蜊享譽四面八方,特別是本村從歷史至今,盛產的幢網小蝦美譽海內外,小蝦磨成的“蝦醬”,遠近聞名,倍受食客歡迎

歷史文化

據《嶗山縣誌》記載,明朝永樂年間,韓姓始祖從紅島街道邵哥莊村遷此立村,後一支移居村前立村,名謂前韓家村。因此,該村才稱謂後韓家村。
全村現有七姓氏居住。
韓姓: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年),三世祖堂叔弟兄八人從陰島邵哥莊村遷徙此地立村,至2000年已歷二十三代,共有432戶,1264人。
劉姓: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年)三世祖劉坐,由山西洪洞縣小雲南大槐樹地區遷徙此地,至2000年已歷二十三代,共有355戶,1050人。
趙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趙可台由萊陽遷入後韓家村,至2000年已歷十三代,共有4戶,11人。
肖姓: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肖尚知叔弟兄三人由陰島肖家村搬居後韓家村,至2000年已歷六代,共有53戶,158人。
王姓:清同治九年(1870年),王洪恩由馬戈莊下村(下馬村)搬居後韓家村,至2000年已歷五代,共八戶,22人。
魏姓:解放前魏濟幫由棘洪灘魏家莊來本村??活,一九四九年解放後在本村落戶。至2000年已歷三代,共有4戶,12人。
程新遠,一九六一年由陰島高家村來後韓家一大隊為扶養舅父落戶。
據口碑流傳,立村前有“七擔罐”的傳說。這七家人有馬、李、毛、董、張等姓氏在此地居住過,除李姓仍住後韓北村外,其它姓氏遷向一直不清楚。
後韓家村原是島上面積最大,人口眾多的村莊,自明朝就屬山東萊州府即墨縣裡仁鄉陰島社管轄。
1922年劃歸膠澳商埠海西區。1930年劃為青島特別市陰島區。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陰島淪為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後,又劃為青島市陰島區。1949年5月解放後,7月成立村政府。1955年全村成立十個農業初級社,1956年四月聯合組建農業高級社-紅旗二社,1956年11月即墨縣撤區並鄉,陰島建立三個大鄉,歸韓家鄉管轄。1958年9月陰島成立人民公社,撤消紅旗二社,成立耕作區,歸第二耕作區管轄。1959年9月建立了韓家村生產大隊。1961年3月,被劃為青島市嶗山郊區。同年4月,韓家村分為後韓家第一生產大隊和第二生產大隊,後韓家南村稱一大隊。同年10月,嶗山郊區改稱嶗山縣,歸屬陰島人民公社。1967年1月,陰島更名為紅島。1969年為嶗山縣紅島公社革命委員會管轄,大隊成立革命委員會。1984年,後韓家分為兩個行政村,後韓家第一生產大隊,稱謂後韓家南村。1984年6月成立紅島鄉人民政府,後韓家南村歸屬鄉政府管轄。村成立了村民委員會。1989年,嶗山縣撤縣改區,歸嶗山區紅島鄉人民政府。1991年,撤鄉設鎮,歸嶗山區紅島鎮人民政府。1994年春,青島市區劃後,成立了新的城陽區,歸城陽區紅島鎮人民政府。2001年6月,撤鎮成立紅島街道辦事處,屬城陽區人民政府派出機關,歸屬辦事處管轄。
後韓家南村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解放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有多人從事長期的地下革命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本村有二名去東海陽捕魚的漁民,在膠東革命根據地,海陽縣小泓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其間回村又發展了二名黨員。他們受黨的委派,買了小漁船來往於陰島——牟海之間的海線上。秘密運送情報和黨的幹部、軍需物資,並發放傳單,歷盡艱難,出生入死,曾營救出被敵人抓在青島的地下黨員幹部,為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貢獻。
村一名劉姓漁民受僱於日本拖網船任大副,在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的說服教育下,發動船上的七名中國船員,將日本2名監工綁押艙底,從青島港將船駛抵膠東解放區乳山口交公,受到膠東黨、政、軍、民熱烈歡迎和表彰。
村二名漁民在本村地下黨員的指派下,多次駛著漁船向我黨駐紅石崖地下工作組運送情報、鐵板、軍用物資等,曾在海上遭過槍擊,船隻破碎。
1942年本村二名青年授鹽警團高大隊長的指意,組織夥伴夜晚將駐後陽村日本據點的二名侵略兵綁入據點用柴油連同日本據點一起燒掉,佛曉在大隊長的帶領下,趕到千佛山又將偽區公所打下,繳獲很多槍枝彈藥,當撤離島外時,正遇日偽軍趕往後陽據點,經過一場激戰,本村一名劉姓青年受傷。時年秋,傷愈回村後,被日偽軍抓獲,午夜綁在村內大樹上放出狼狗咬,最後被日軍在城陽據點處死。
一九五一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五、一”國際勞動節全陰島在該村國小召開審判大會,控訴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將島上的九名反革命分子槍決於村西頭的松樹塋中(其中本村有三名反革命分子)。
清光緒年間,本村漁民為下幢網海與海西爭灘,村韓姓與海西村矯姓,到即墨縣打官司,經濟南府派員查訪,最後灘歸我村,勝訴。
從前域內一戶韓姓居住村西頭,有耕地頃捌畝設“永盛”號商店,雇用僕人、覓漢多人,殷富財廣,糧豐物華,衣綢食美,水不食後桶,是本村富豪首家。娶一女子,美麗非凡,當地百姓稱謂“王母娘娘”。不足之處,無嗣只有一女,韓公不惑年去世。女兒十八歲出嫁時,妝奩豐有。觀者中丐嫗曰:“什麼都不缺,但就缺金鐓子銀錘砸核桃仁吃了”,婚當年自帶食物,勿需食夫家一點飯菜。“王母”睡覺時,一根頭髮都覺硌人睡不著,僕人得點燭尋找,可見體貴玉葉。
年復一年,因生活持家不節儉,家產賣掉,燒掉,傭人散去,生活無法維持。“王母”只好沿街乞討,露宿外村葫秸草上也不覺硌。自深思,侮不晚矣!乞討三年病故,墓墳五八年平之。聞名韓家的“三大商賈”,神話般地傳說都在京城做大買賣。這三棵大樹是“柞中香、樗中懷、棗中利”是也。其中的柞樹一年被大風颳斷一枝,向外淌血水(紅色)。
民國三十年,本村一支辦耍組織,在島內外各村進行跑會,深受民眾歡迎。
新中國成立後,民眾為慶祝解放和追求美好生活,歌劇、京戲、高蹺、秧歌、快板、順口溜、民間小調及勞作之樂街頭巷尾的彈、唱、吹、拉、說書等十分活躍。至今一韓姓老翁小調演唱動聽,曾被當時即墨縣文化館錄用。至今流傳著“肖家台子,西大洋的戲,邵哥莊的柳腔,韓家的劇”這種美譽。
二00二年八月,我村百歲老人肖安樂,經青島膠州灣杯中國剪紙藝術大展組委會的邀請,參加剪紙比賽,作品《戲劇人物》榮獲銅獎和榮譽證書。作品被青島中國剪紙藝術館收藏。二00二年十月發放收藏證書。肖安樂一生聰明手巧,但不幸於二00三年八月去世,高壽101歲。
韓氏祠堂始建年限不清,一八二0年進行重修,稱“追遠堂”。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韓氏十六代孫欽賜翰林。回鄉祭祖,又修建祠堂門樓、火池,豎立旗桿,掛上樓斗,並贈匾一塊。從此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至今祠堂的正房完好無損。
清末(1911年)村建耶穌教堂一處,建築面積為93.81平方米,建築完好。
清嘉慶二十四年(1820年),在域內建三座漢壽亭侯祠廟。內有壁畫,清晰逼真。左壁有“桃園三結義”,右壁有“千里走單騎”,後壁有“虎牢關三君戰呂布”。正座上端坐著關公塑像,左手捋須,右手托書觀“春秋”,頂盔貫甲。左有關平,右有周倉,威風凜凜,望而生畏。祠廟屋梢有桃檐四支,各有壽狗四隻,你追我趕,形態各異。祠門上有對聯一副,上聯是“心上人大哥、三弟”,下聯是“意中事北魏,東吳”,橫檔是“亘古一人”,門旁是“乃文”、“乃武”。真是栩栩如生。
舊社會,農、漁業生產低下,產量不高,在剝削階級的壓迫下,貧苦村民負債累累,“稅賦如牛毛”,土匪橫行鄉里,過著背井離鄉、逃荒要飯、長年靠打短工、長工度日,在生死線上掙扎。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實行了“土地改革”,有了土地、漁船、工具。科學技術和生產力得到發展,走向了互助、集體化。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特別是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全村乾群團結一致,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奮勇前進,各行各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二000年全村個體企業、養殖業、灘涂養殖、運銷、加工、服務等業發展到218家,在全村的總收入中,工、副、養、加總收入891萬元。2002年人均收入4418元,創歷史最高水平。
由於改革開放地不斷深入,緊緊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工企業,招商引資,農業正向高效農業發展;漁業從近海向遠洋捕撈、捕養並舉,實行科技興漁,科學養殖,產業化發展。
物質文明取得了豐收,精神文明同時在不斷改變和提高。興學重教,風氣濃郁,國小教育、幼兒教育,走在前列。環境衛生清潔,定期清掃並設立垃圾池、衛生筒。2002年被區授予“衛生合格村莊”。
村莊整齊秀麗,房屋寬敞,綠樹成蔭,花木宜人,家家戶戶吃上黃河自來水,村民的福利待遇在不斷提高,老人的社會養老保險正在全面鋪開,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安居樂業。由於精神文明建設隨之物質文明地發展,村民的素質在不斷提高,人人都在爭先進,家家都在爭創文明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