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閱讀時代

後閱讀時代

《後閱讀時代》內容簡介:在後閱讀時代,思考或許會成為閱讀的根本。當我們面對一冊書,或一個閱讀潮流時,又該怎樣?是跟隨潮流走下去,還是以獨立思考看待,都成為不同的閱讀者的分界線:為什麼我們對同一部作品會有截然不同的意見,是因為識見的不同,還是因閱讀經驗的差異?探究這背後的因果,或許我們更容易洞悉閱讀的真相。

基本介紹

  • 書名:後閱讀時代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510354, 7515510358
  • 作者:朱曉劍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177頁
  • 開本:16
  • 品牌:金城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後閱讀時代》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朱曉劍,書評人,隨筆作家。曾任成都客、舍客等報刊雜誌主筆,出版有《元朝的故事》、《寫在書邊上》、《舌尖的風流》等書,在《信息時報》、《春城晚報》、《居周刊》等報刊開設專欄,書話隨筆在《南方日報》、《新京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圖書商報》、《華西都市報》、《書城》、《出版廣角》、《全國新書目》等報刊發表。天涯部落格閱讀量上千萬,現居成都,從事文化創意出版行業。

圖書目錄

輯一後閱讀時代
與書本關係緊張
讀書界也有名利場
一群民間讀書人
一個人的閱讀排行榜
閱讀的在場主義
微閱讀不等於淺閱讀
蹭書者
焚書單
讀書的偏見
讀書的時間與狀態
閱讀是否需要立法倡導
優雅的閱讀
導讀課
會行銷的文化商人
輯二書之歸去來
書之歸去來
流動的書
未來的書店
書之書
老課本
漢字之源
漢字之美
書札
私人書信
攝影的力量
輯三與寫作有關
序跋閒話
諾獎的另一種可能
跟路遙無關的文學獎
所謂天才翻譯家
讀小說寫小說
藍色的東歐
隨筆的寫法
知青小說的未來
移民文學的路徑
回歸自然的主題
城市文學
小眾的歷史著作
輯四書話與書評
書話學的構想
書話繞不過的山頭
書話作家的譜系
書話的“版本學”
書話的陷阱
讓書評人自由發言
書評時代來了嗎
輯五我的讀書生活
春天,讀安遇的詩
楊棟的生肖文集
木心與冰心
用小說記載青春的溫度
下午茶上的文學
新啟蒙,從孩子做起
新民說,中國未來不是夢
讀孫犁
閱讀艾蕪
沙汀閒話
箋紙的詩意
網路空間的“神經漫遊者”
找尋“失落的優雅”
愛可能·愛無能
民國女子很有范兒
“我們的小鎮”上的時空之旅
“逃離”與回歸
放錯的書架
後記

後記

家裡有一台電紙書,裡面裝了不少書。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少拿它閱讀。但這並不等於我在閱讀問題上就是“頑固派”。
電子閱讀,在今天成為最大的閱讀族群,是不爭的現實。但即便是電子閱讀,也分為好些種類,至於閱讀的內容也有可能是千差萬別,就我所知,也有不少讀書人擁有Kindle。
我的理解是,這絕不等於他們所進行的閱讀並非是“閱讀”,而是其他的行為。閱讀的分野似乎也是必然的。就如同我們今天有愛線裝書,有愛平裝本,也有愛精裝本,乃至於毛邊本。這並非閱讀過程中的根本問題。
在《後閱讀時代》里,就閱讀潮流進行的種種探討,都是基於不同閱讀環境或狀態的回應。這當然是閱讀上的一些見解。
何為後閱讀時代?在我的理解里,那是源於電子閱讀的崛起,由此帶給我們全新的閱讀狀況。我們今天的閱讀內容可謂超過了任何一個紙質閱讀的時代。但很多人擔心閱讀內容的寬泛,造成閱讀的泡沫,碎片化。豈知,這是閱讀的細化。倘若我們觀察到人類閱讀史,或許不難明白在閱讀介質上的進化,跟科技發展、閱讀認知有著莫大的關係。
在這裡,對此有思索,亦對閱讀潮流有所反思。在這裡,要感謝《春城晚報》的瞿臘阿娜老師的約稿,促使了我對閱讀的深入觀察與分析;感謝《海南日報》的梁昆女士對我的寬容,讓我撰寫了大量主題閱讀文字;而《今報時尚生活》的周瑤瑤老師則讓我對閱讀有了更為精細的分析;這個名單也包括了潘小嫻、黃涌、胡竹峰……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可能寫不出這么多文字。
此外,這裡還應該感謝出版人吳鴻先生,在我向他請教閱讀問題時,總能得到精彩而又有創意的答案。同樣,金城出版社的同仁在這本書的出版過程中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最後,還應該感謝家人所營造的寬鬆的寫作環境,容忍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沒有他們的支持,《後閱讀時代》將可能是以另一種面目存在了。
當這本書擺在您的案頭,至於書中的內容錯訛該由作者本人來負責。至於其中的觀點對與錯,還請方家予以批評指點。

序言

閱讀無所不在。但時常是,閱讀被割裂來看,至於閱讀的介質,也是有不同的見解。比如談到網路(手機)閱讀時,時常將其與泛閱讀、淺閱讀劃上等號。我想,一般讀者可能混淆許多閱讀概念,但專家也時常給出與閱讀趨勢相左的意見。這有點讓人詫異。
有意思的是,在前不久的一次活動中,朋友說,讀書是少數人的事。這倒讓我想起以前朋友的聚會,有好些人羨慕我的讀書生活,說,我都幾年沒讀書了,平時看看新聞或微博就夠了。閱讀在這裡等於資訊的獲取了。
這樣的態度總會時常遇見,也就見怪不怪了。這或許說明,在這個逐漸物化的時代,閱讀並不是一件必須做的事,還有賺錢、名利等更重要的事要做。但也有閱讀上的反動者,當大多數人都在追逐名利事業的時候,他們將生活退回到閱讀中來。我的朋友徐曉亮雖為商場中人,卻熱衷於閱讀,每年花費在閱讀上的費用不菲,他買書更多的是閱讀,而非收藏。另一位朋友邱憶君兄前幾年從事金融行業,今年辭了職,讀書去。我想,那是從書中尋見另一道美麗的旅程所致吧。
爭論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將不會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與現狀。而基於科技的進步,閱讀方式轉變也是勢在必然的,不管我們是否接受,在不同的時代,一些風景都會消逝掉。作為生活在當下的人,所關注的有懷舊也會有未來,畢竟人是無法靠記憶生活著的。話雖這樣,在今天探討閱讀的可能性,就是探討閱讀的多元化路徑。
如果將紙介質閱讀稱為一個閱讀時代的話,也許我們該注意到人類閱讀的介質是在發生變化,比如從石器時代進入到竹簡木簡時代,再進入紙質時代,當下則是電子時代,在未來,或許還會有更為先進的閱讀介質也未可知。那么,作為一個讀書人所固守的是傳統方式,而不嘗新嗎?簡單來說,似乎難以做到這一步的。在網路剛流行的時候,許多作家提倡紙質寫作,拒絕電腦寫作,但經過這些年的網路發展,人類對網路的認識也會發生改變,電腦寫作成為作家的首選(對大多數雜誌報紙來說,手寫稿固然有價值,但已提倡無紙化辦公了)。電子閱讀,何嘗不是有這樣的趨勢?
閱讀的潮流或趨勢與其說是迎合時代的需求,不如說,有什麼樣的時代,就會有什麼樣的作品。因為沒有開放的社會基因,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可能受制於專制,從而扼殺了創造性。在閱讀的路上,也大致是這樣的狀況。由此,我進一步想到,是什麼局限了我們的閱讀視野,以及我們對圖書的意見。這其間又有著怎樣的隱秘關係?
在後閱讀時代,思考或許會成為閱讀的根本。當我們面對一冊書,或一個閱讀潮流時,又該怎樣?是跟隨潮流走下去,還是以獨立思考看待,都成為不同的閱讀者的分界線:為什麼我們對同一部作品會有截然不同的意見,是因為識見的不同,還是因閱讀經驗的差異?探究這背後的因果,或許我們更容易洞悉閱讀的真相。
因之,在後閱讀時代,因了多元閱讀方式的介入,讓讀書可能變得更為有趣、生動,而閱讀比較學的套用,或許能拓展我們的思想。這正如佩索阿所說:“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而是我們自己。”後閱讀時代,也是這樣一種方式,即在閱讀中找回自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