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腦節

飛蝗等昆蟲的胚帶在反向移動中已分節;另一些昆蟲的胚帶在原腸溝形成時已分節,一般在內層分離後分節便趨明顯。

簡介,相關資料,

簡介

分節開始於胚帶的前端,這時胚帶形成了原頭和原軀兩部分,前者有側葉,由此產生觸角前節。原頭前端中央有小突起,以後形成上唇;在小突起後面的外胚層有內陷,以後形成前腸。原頭的第2節為中腦節,它的一對突起以後形成觸角;第3節為後腦節或稱顎節。原頭以後的三節各有一對突起,以後分別形成上顎、下顎和下唇。這三節與原頭一起形成以後的頭部。在它們後面的三節以後形成胸部;它們各有一對突起,將來形成胸部附肢。再往後的體節形成較晚,將來形成腹部。在多數昆蟲的胚胎中,腹部共有10節,另加最末的尾節,共11節;尾節中央有內陷,以後形成後腸。腹部各節在一定的發育階段均各有一對突起;第一腹節的突起特化成為胚足帶,在蝗蟲中分泌溶解漿膜表皮的酶。根據腹部各節和附肢突起出現的情況,胚胎的發育可分為3個階段:最早為原足期,這時分節不明顯,只在頭、胸有附肢突起;第二為多足期,這時腹部已明顯分節,各節均有一對附肢,第三為寡足期,這時腹部分節明顯,但附肢已經消失

相關資料

胚胎髮育(無脊椎動物)
embryonicdevelopmentofinvertebrate
基本模式
原生動物模式
兩胚層動物模式
無體腔動物模式
假體腔動物模式
裂腔動物模式
腸腔動物模式
發育類型
自由幼蟲發育類型
直接發育類型
非自由幼蟲發育類型
發育方式
有性方式的發育
無性方式的發育
再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