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背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武利鎮下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背村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武利鎮
後背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武利鎮下轄村。
後背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武利鎮下轄村。1...
武利鎮後背村志願服務隊 武利鎮後背村志願服務隊是由靈山縣武利鎮人民政府志願服務隊領導下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18年7月10日。人員規模 該志願團體人員規模是300人。聯絡信息 該志願團體的聯絡人是吳景衛,聯絡團體是靈山縣武利鎮人民政府志願服務隊。
後背坑村 後背坑村,因建於竹根山後背嶺北部且嶺腳較低的地方而得名“後背坑村”的地名。地名含義 “後背”指北部;“坑”指凹下去的地方。歷史沿革 於1968年因建成烏石江水庫該村被浸,遷至新農村,現此村已成廢村。
後背(hòu bèi),是以地理位置及諧音命名的歷史地名,位於山西省。地名含義 因位於康背村後面,故名後背。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初屬沁水四區董家山行政村。合作化初屬當處莊初級社,1956年轉為高級社冠名“友和”。1958年9月公社化,屬王必鄉先鋒人民公社當處莊管理區。1961年6月改為當處莊生產大隊,歸王必...
後背嶺村 後背嶺村,村因位於一嶺的後面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後背嶺”村後面的嶺。歷史沿革 1833年建村,1958年廢(無人居住)。
後背莊 後背莊是因地理位置而得名的地名。地名來歷 因該村位於大林莊的背後,故名後背莊。歷史沿革 建國成立為夏門公社,1981年改為夏門鎮,2001年撤鄉並鎮後撤銷。
後背塘村 後背塘村,因村後有一張塘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後背”指村後面,“塘”指池塘。歷史沿革 於1960年受洪潮水浸,遷往米子村委等地居住。
後背嶺 後背嶺 ,因位於村莊的後背而得 名 的 地 名。地名含義 後:在背面的,與“前”相對;背:物體的反而或背面。歷史沿革 2009年城市開發,已不存在,為歷史地名。
後背掌村 後背掌村位於王禹鄉東南部,與棗嶺村、洪土村、羅漢村相鄰。地肥沃,適宜植物生長,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全村有95戶、373人,勞力201人,其中男121人,女80人。全村總面積3605.8畝,耕地面積1360.5畝,林地面積1055畝,其中有林地2畝,灌木林1053畝。
後背溝,地名的因該村所處地理位置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地名的後背溝村子座落於黑水後面的一條溝中,故名後背溝。歷史沿革 名稱沿革:後背溝村子座落於黑水後面的一條溝中,故名後背溝,至今未變。 隸屬關係沿革:1949年歸九區轄,1950年歸六區轄,1953年歸六區石河鄉轄,1956年建立高級社,歸屬不變。19...
後背垌村 後背垌村,1960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後:後面。背:背部。垌:田地。歷史沿革 建於1958年,由洪潮水庫移民而建。
祖堂前有兩石墩名喚“葦子墩”為證,祖山後亦另有一水塘,村人謂之為後背塘,故吾莊兩口水塘也。曾聽老一輩所言,吾莊原居楊姓,鄰有諸山,因以謂楊柏硔是也。本庄現在世年長者為鴻字輩,年幼者為駿字輩,家族繁茂,人財兩盛。其間由我莊遷居全國各地亦有多處,如後裔師聰公子孫有遷今之宮台村石姑橋莊...
聞琴台路旁的村子叫“後背村”,因它位於老爺頂背後而得名,也是回龍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該村原有5戶,25口人。這個小村子裡長有許多杏樹,每當春天杏花兒綻放的時候,就顯得格外的古色古香,是懷舊和拍攝婚紗照的好去處。如畫台 如畫台最大特點就是能一下看到關山景區,對面的山峰是關山風景區,幾乎可以看到...
因為該村地處鑒江平原,土地肥沃,水資源充足,適合作物生長。該村種植農作物的主要為老年人和中年婦女為主。,外出打工,從事建築行業和商業經營的人員遞增。村名由來 清朝雍正戌辰科拔貢,新安教諭吳國琰公,清乾隆五十五年(1770年)移居於此。國琰公晚上見東邊龍氣旺盛才移居於此。1964年之前統稱後背勇村,1964年...
截至2012年,武利鎮轄龍塘村、長崗村、大黎村、三角村、安金村、教塘村、漢塘村、望坪村、後背村、魚良村、龍舞村、大沙村、高李村、叉口村、朱理村、橋山村、明山村、竹坡村、新亮村等19個行政村和武利社區1個社區,鎮政府駐武利社區。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利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境南部,東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