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福利國家論

後福利國家論

後福利國家論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尼·雷謝爾(Neil Rachel),他在1972年出版的《福利——從哲學觀點看社會問題》是“後福利國家論”產生的標誌。“後福利國家論”以“後工業社會論”為經濟理論基礎,認為隨著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過渡,福利國家也將逐步過渡到後福利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福利國家論 
  • 外文名:On the post welfare state
其主要特徵表現在如下方面:
(1)後福利國家所關心的主要不是經濟問題,不是滿足公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是主要考慮發展文化、教育,對公民實行“智力開導”和“文化充實”,以改善公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
(2)在後福利國家,社會福利作為再分配的工具,不一定必須遵循“福利國家論”者所主張的統一與平等原則,它要求社會福利的多樣性(項目、原則、服務)。
(3)後福利國家主張對社會福利實行分散管理,恢復社會福利管理的“地方主義”和“教區主義”,加強發展各社會福利管理部門的橫向聯繫,使社會福利管理的組織系統像“一張蜘蛛網”,而不是像“一棵倒立的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