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論(第2版)》是2016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宣揚。
基本介紹
- 書名:後現代論(第2版)
- 作者:高宣揚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 定價:9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30018776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後現代主義是西方最流行的社會文化思潮之一,也是各種新型社會理論和當代藝術創造的哲學基礎。它以多樣表達形式和不確定的概念遊戲,一方面對啟蒙以來的現代性進行尖刻的批判和反省,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的內在危機的深厚思想根源,另一方面同時提出別出心裁的創造性思路,主張否定傳統價值和道德,把“解構”當成創新本身的重要途徑,從而為新社會埋下潛在的危機種子。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悖論性,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流暢文字,一方面對後現代主義基本概念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又結合當代社會和文化的特徵,分析後現代主義的現實意義及其潛在矛盾性。
《後現代論》是作者根據自身親歷並在西方國家就地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寫出的,它有利於高等院校師生、研究人員及一般讀者從新的角度全面了解後現代主義的內容及其意義。
圖書目錄
第2版前言(1)
初版前言(3)
第一章從後現代主義的不可界定性談起
第一節後現代主義的模糊性
(一)超越傳統文化的後現代主義
(二)後現代性的不可表達和非表達特質
(三)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性
(四)跨學科和多流派構成的思潮
(五)後現代思想隊伍的複雜性
(六)後現代主義的非同構性
(七)後現代主義同現代主義以及同傳統文化的
交錯性和對立性
(八)後現代自由創作的不確定性原則及其多種可能性
第二節作為一個歷史範疇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的歷史意義
(二)後現代歷史觀的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基礎
(三)“後現代”對傳統歷史觀的批判
(四)“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三重結構關係
(五)對“後現代”的歷史界限的不同論述
(六)“現代”歷史界限的不確定性
(七)資本主義總危機與“後現代”
(八)“後現代”歷史意義的象徵性
第三節作為一個社會範疇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社會的特徵
(二)“後現代”社會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特徵
(三)“後現代”社會理論的多元性
(四)現代市民社會的基本觀念
(五)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觀念
(六)後現代社會的市民社會特殊結構
(七)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自由
(八)後現代理論家對現代社會的主要挑戰
(九)後現代主義對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批判
(十)後現代社會中的語言遊戲
第四節作為一個文化範疇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的文化意義
(二)作為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後現代
(三)人類文化的自我批判及其內在動力
(四)“後現代”文化的創造性遊戲活動
(五)“後現代”在“現代性”中的誕生
(六)波德萊爾“現代性”創作中的“後現代”因素
(七)“現代性”創作推動下的“後現代性”
(八)“現代性”在理論界的擴散
(九)“後現代”概念的系譜學
(十)“後現代”在建築學的發軔
(十一)“後現代”文學藝術評論的爭論浪潮
(十二)後現代的“反文化”原則
(十三)後現代文化的遊戲性質
(十四)後現代文化對自由的無限追求
第五節作為一種心態和思維模式的“後現代”
(一)“不可捉摸”和“不可表達”的後現代心態
(二)思考和生活的共同心態模式
(三)“一看就信”和“一看就照做”的後現代心態
(四)不再關心真理的後現代思考方式
第六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後現代
(一)後現代生活的遊戲化
(二)後現代遊戲生活方式的社會基礎
(三)後現代遊戲生活的特徵
第七節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和論述策略的“後現代”
(一)“不可表達性”的一種表達方式
(二)對傳統語言表達方式的抗議和挑戰
(三)話語和論述的現實力量
(四)作為一種存在的話語
(五)後現代主義所批判的傳統論述
(六)後現代社會各種話語的增殖和散播特徵
(七)後現代話語和論述的基本策略
第八節作為一種“去正當化”程式的後現代
(一)正當化問題的重要性
(二)正當化的基本含義
(三)正當化在西方社會和文化發展中的不同模式
(四)正當化模式及其雙重程式:確認和排斥
(五)韋伯的正當化理論
(六)知識在資本主義正當化中的重要地位
(七)後現代“去正當化”的基本問題
(八)哈貝馬斯關於當代社會正當化的獨特論述
第九節簡單的結論
第二章“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第一節現代性自啟蒙運動以來的發展及其特徵
(一)作為後現代批判的出發點的“現代性”
(二)對“現代性”的最初批判
(三)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對“現代性”的批判
(四)米歇·福柯對現代性的批判
(五)現代性在啟蒙運動中的歷史特徵
(六)作為現代性心態核心的個人自主性和自覺性
(七)啟蒙運動對於知識的崇尚
(八)“現代性”高度成熟的晚期資本主義
(九)貝爾對現代性的批判
(十)哈貝馬斯對現代性的批判
第二節“後現代”對現代人文主義的批判和超越
(一)作為西方傳統文化核心的人文主義
(二)作為“現代性”主要構成部分的新人文主義
(三)現代新人文主義所遭受的歷史批判
(四)馬克思對於新人文主義的批判
(五)尼采對於人文主義的批判及其對後現代性的影響
(六)由“此在”出發批判人文主義的海德格爾
(七)以“此在”的日常生活結構批判人文主義
(八)以詮釋學途徑解構人文主義傳統
(九)以“死亡”概念重構人文主義
(十)通過“語言論述”理解和重構人生
(十一)對“說話”的人生結構的分析
(十二)德希達對於人文主義的解構
(十三)福柯新尼采主義的反人文主義解構原則
(十四)利奧塔的後現代“非人性”新概念
第三節“後現代”對於現代科學知識的批判和超越
(一)啟蒙運動以來對知識的推崇
(二)後現代主義批判現代知識的意義
(三)對知識的信息化的批判
(四)後現代社會知識的信息化
(五)當代信息的獨特社會地位
(六)信息的符碼化及其社會意義
(七)知識真理標準客觀性的喪失
(八)後現代信息的媒體化
(九)知識論述和信息系統的權力功能
(十)信息化對於倫理價值體系的衝擊
第四節“後現代”對於現代批判精神的批判
(一)後現代主義同現代主義批判精神的雙重關係
(二)“批判”在古希臘的意義
(三)理性中心主義批判原則的確立
(四)康德的批判精神和基本原則
(五)康德對人類認知能力的批判
(六)康德對人類行動道德性條件的批判
(七)人類品味判斷的理性原則
(八)康德批判精神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發展
(九)馬克思對於現代批判精神的批判
(十)現代理性批判精神的危機
(十一)法蘭克福學派新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
(十二)尼采批判精神的再發揚
(十三)福柯的永恆批判態度
第三章從符號批判、話語解構到擬像遊戲
第一節符號和話語解構對於後現代主義的極端重要性
(一)符號是文化生產和再生產的關鍵中介因素
(二)當代社會文化再生產中的符號遊戲
(三)當代符號區分化中意義結構的特殊運作
第二節喬治·巴岱對語言的批判
(一)在語言批判中同時探索生命和創作的奧秘
(二)在創作中批判語言和逾越生命的界限
(三)文學是“惡”的基本表現形式
(四)在神秘的內心經驗中逾越語言的界限
(五)語言和死亡的神秘性及其本體論意義
(六)情慾就是對於生死的最高讚許
第三節拉康對人的心態和語言的符號批判
(一)對潛意識結構進行語言分析的歷史基礎
(二)潛意識是語言運用多元結構的內在基礎
(三)對傳統主體論的重建
(四)拉康精神分析學語言研究的重要意義
第四節羅蘭·巴特所開創的符號批判
(一)羅蘭·巴特符號論的後現代意義
(二)羅蘭·巴特基本著作的符號論意義
(三)作為符號解構學的文學評論活動
(四)符號的神秘化及其意識形態性質
(五)將符號和話語神秘化的符號神話學
(六)對社會文化進行符號解碼的典範
(七)語言學符號與符號論符號的區別
(八)巴特符號論的後現代意義
第五節鮑德里亞擬像遊戲理論和基本策略
第四章德希達的解構主義
第一節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主義的過渡
(一)結構主義的兩大發展方向
(二)後結構主義對索緒爾結構語言學的批判
(三)後結構主義對於結構主義的超越
(四)後結構主義對話語論述的解構
(五)對傳統話語論述策略的解構
(六)話語論述散播和增殖的社會機制
(七)作為“事件”的話語和論述
(八)在解構知識論述中批判傳統知識論和真理論
(九)將自由創作的運動引向語言文字以外的場域
第二節德希達對傳統話語的解